2019年3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晤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将正式承认以对戈兰高地的“主权”。此消息公之于众后,阿拉伯世界一片哗然,叙利亚更是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戈兰高地是什么地方?它为什么会成为牵动阿拉伯世界敏感神经的导火索?以色列与叙利亚为何会为此地不惜大打出手?戈兰高地为什么会成为中东难以解开的政治和平死结? 带着这些问题,处长从地缘战略位置、文化宗教问题、大国博弈四个方面解局戈兰高地的前世今生。 地缘战略位置 戈兰高地,南北长71公里,东西横跨最大宽度43公里,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该地东临叙利亚,西连以色列,北达黎巴嫩,南抵约旦,从地缘战略上来说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 除了独特的地缘位置,戈兰高地平均海拔约600米,黑门山2814米的海拔高度,向东,可将叙利亚高原尽收眼底,甚至60公里外的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皆可尽览无余;向西,足以俯瞰整个约旦河谷,远眺以色列中部丘陵地带,向北,则与黎巴嫩的赫尔蒙山隔山为界,向南,则尽收约旦北部丘陵。 不光如此,戈兰高地由于毗邻地中海,深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冬季西风带南移,控制戈兰高地,温和多雨,因此,年均降水量可达500-800毫米,相对于年均降水量仅为200毫米的广大中东地区,戈兰高地可谓雨水充沛,而以色列国内使用的40%的水源都来自于戈兰高地。 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酿就了南部成为适宜耕种的农业区,而北部的谢赫山麓则成为优质的林业畜牧场地,对于以色列来说,控制了戈兰高地不仅可以突破阿拉伯世界的三面包围,同时,戈兰高地的存在就犹如一枚向东打入阿拉伯国家的“楔子”,凭借着居高临下的态势和丰饶的物产补给,以色列进可攻退可守,长期与阿拉伯国家分庭抗礼。 文化宗教问题 以色列的地理位置怎么样呢?可以说非常不利。翻开世界地图,我们会发现以色列的生存空间基本上处于阿拉伯世界的包围圈,阿拉伯世界自东及西、由南至北,地跨亚非,涵盖22个国家,总面积131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更是多达40645万人,以色列简直就是阿拉伯世界汪洋里的一滴小水珠。 而更要命的是,以色列不仅完全被阿拉伯世界给“圈禁”了,并且以色列的文化、民族、宗教乃至语言文字都与阿拉伯国家有着天壤之别,以色列国内74.8%是犹太人,他们信奉的都是犹太教,是个典型的犹太化国家,犹太教世界上绝大多数教派不同,它仅仅只限于在犹太民族内部传播,对外族人入教往往持排斥态度,当然,外族人要信仰犹太教则必须经受住严苛的考验方能入教。 这种相对封闭的教义致使信仰犹太教的信众人口始终处于波动不大的稳定状态,不利于犹太国家以色列统治基础的巩固,除此之外,广大的犹太公民日常所使用的都是希伯来语和希伯来文。 而放眼以色列周边的阿拉伯世界,偌大的阿拉伯国家民族构成基本都由阿拉伯人组成,且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日常操持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字。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乃至不同的语言文字,使得以色列自1948年在地中海沿岸立国伊始,阿拉伯世界就开始将犹太人创立的国家视为邪魔异类,甚至大有当年十字军东征清除异教徒的架势,意欲彻底让以色列消失于地球的执念。 在两种完全互不兼容的文化宗教的激烈碰撞下,犹太人在广袤的阿拉伯世界的地位可想而知了,可以说以色列人打建国以来都没有被阿拉伯人从心底正眼瞧过,换句话说,以色列是长期流浪在世界角落里的遗孤。 大国博弈 既然以色列这般“孤苦伶仃”,那该如何在中东站站稳脚跟?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寻找外援。其实,犹太人自筹备建国的初期得到了英国人的大力支持,英国人在1917年发表的《贝尔宣言》宣布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由犹太人组成的国家。 但英国人的这种举动遭到居住于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伴随着犹太人数次的大回归,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爆发了激烈的流血武装冲突,犹太人在这种逆境中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国。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组成的反犹同盟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史称“第三次中东战争”。 战争的导火索起源于叙利亚、约旦、黎巴嫩成立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称要切断约旦河的水源,根绝以色列的用水问题。这对于生活在地中海沿岸干旱缺水、土地贫瘠的以色列来说,不悖于一场关乎以色列生死存亡的民族问题。 而当时的世界格局是,以社会主义阵营为代表的苏联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进行着白热化的“冷战”,双方为了争夺世界地区的霸主地位暗中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同时在全世界各地培植自己的党羽势力,以图抢占争霸的战略先机。 在这种情况下埃及、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世界成为了苏联重点争取的对象,而向来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紧张的以色列自然投靠到了以美帝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两股不同意识形态的敌对阵营在各自幕后“大老板”的支持下即将展开一场生死角逐。 1967年6月5日7时45分,以色列出动几乎全部空军,展开了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所有机场的闪电式袭击,以色列高层制定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消灭对以色列威胁最大、阿拉伯国家中实力最强的埃及空军和埃及陆军,随后掉过头来进攻约旦和叙利亚。 也就是在战前,以色列的特务机构摩萨德通过事先严密的侦查获取到了阿拉伯各国军队的第一手详实资料,尤其是对手的空军实力更是侦查的滴水不漏,甚至几个阿拉伯国家的空军基地的位置、跑道、雷达以及军官活动规律都能做到了然于心。 正是由于事前的缜密侦查,掌握对手核心资料的以色列空军以“闪电战”的方式,采取低空飞行、迂回后方等战术一举摧毁阿拉伯国家的军用机场,埃及、约旦、叙利亚猝不及防纷纷溃败,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阿拉伯国家被以色列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而以色列则通过“第三次中东战争”占领了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并一举拿下了梦寐以求的戈兰高地,领土面积瞬间又增加了6.5万平方公里。 “第三次中东战争”表面上看似是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的争斗,实则是美苏争霸地缘斗争的延续,而此后多年,尽管以色列采取妥协退让的姿态,试图缓解中东长期以来的战争阴霾,但美俄势力在该地区的角逐远未就此收手,戈兰高地也成为以色列实际占有下的国土。 综合来看,戈兰高地之所以能成为“第二个科索沃”问题,成为萦绕在中东上空挥之不去的梦魇,除了险要的地缘战略位置、迥异的文化宗教冲突,更多的则在于美俄等大国长期以来的幕后推手使然,也正是在这种煽风点火的节奏中,中东似乎永远成为了大国角力的“主战场”,而戈兰高地只不过是彼此间角逐的“楔子”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