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星作家||【老屋】◆刘钰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刘钰,山东蒙阴县人,山东大学在校学生,热爱文字与阅读。

老屋【原创】

说它是老屋,其实不是什么古建筑,或者是家族世世代代的宝藏,而是小县城中一处普通的民宅,一处爷爷单位给建的房子。和无数周围的房子一样,它见证了一个大家庭的纷纷扰扰,在时代发展下作为一个小空间影射了几代人的成长。房子拆迁的消息吵吵嚷嚷了三五年了,终于在最近成了板上钉钉的事了。

爷爷是一名军人,当年为了照看老奶奶和其他兄弟姊妹,放弃了内蒙优越的工作,执意回到县城,在一个商业公司做了经理,也就有了老屋和几代人的老屋生活。奶奶常说,爷爷不适合从事商业行业,骨子里透着的那份质朴,让我们更愿意用老兵这类的的称谓来表达对爷爷的景仰。爷爷一直是我们的骄傲,在老屋存在前的岁月里,他是战场上勇敢的士兵,士兵们慈爱的上级,上级们坚定的部下;在和老屋一同成长的时光里,爷爷是单位里勤恳的人员,家里威严而温暖的小领导。在这个100余平米的平房里,爸爸和两个叔叔相继娶妻生子,我和弟弟妹妹也相继出生,虽然过得不是大富大贵的生活,但爷爷奶奶的子女们也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一个和老屋一样让人围着转的小圈子。因为家住的离学校远,小学初中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住在奶奶家的,从这种程度上说,老屋对我的温暖记忆是它承载的青葱美丽的童年,无忧无虑简单明了的往事。在这里,爷爷戴着老花镜给我辅导功课,在这里,爷爷奶奶陪着我度过了一个一个高三难熬的夜晚。常在大院里撒欢的小猫小狗,院里谁家的果子熟了,哪个姐姐哥哥要结婚了是那段时光里我和伙伴们引以为傲的谈资。

近几年,冬天的那些体力活老人们做的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和爷爷奶奶一般年纪的老人们很多都搬进了楼房,年纪轻一点的也住进了更高质量的房子。有时爷爷奶奶也会跟我们谈论诸如楼房怎么怎么好之类的话题,但往往几天之后就淹没在这样的结论中:平房好啊,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白天开着大门还能听见孩子们打打闹闹的声音,多有生活的感觉啊。

就是这样说着说着,羡慕着,拒绝着,老屋拆迁进行楼房改造的消息也传来了,大院里人多的好处便来了,这人说说这,那人说说那,就这么说来说去了三四年,终于在最近定下拆迁的消息了。这次是真的了,不管曾经有过怎样的憧憬,怎样的回忆。

和所有其他的拆迁地一样,每当这时就会有很多各种原因的钉子户出现,我敬仰那些安土重迁的人,却不是特别喜欢那些固执顽抗的例子,尤其是那些带着利益面纱的人,爷爷奶奶作为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民众,本该比年轻人们有更多的抵触,出乎意料的是,爷爷奶奶倒是很平静的接受了这个决定,没有反复推敲,也没有来来回回经济利益的推搡,就像当年建起老屋的时候,大家在坦然中迎接他,欣喜着未来;又将在坦然中送走它,感激着过去,欣喜着未来。

爷爷家旁边的花池里种着竹子,几年下来已经变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爷爷奶奶总喜欢坐在竹林旁,细数那些和竹子一样生长繁盛着的子孙的趣事,“当年自己拉扯三个孩子的时候也没感觉累啊,现在走两步干点活就感觉累了呀,老了啊”,每到这时,我都会反驳他们,“你们哪里老了,我们干点活也觉得累着呢,你们比我们都连利着呢。”诸如此类的对话往往在爷爷奶奶批评我们懒惰中告一段落了,就这么讨论着累不累老不老的话题中,几十年过去了,我们长大了。

房屋是世界上最安静平稳的存在,他们默默地容纳着房中人对或错的情感,他们安慰着走向衰老的自己和房中人,他们接受着时代发展对其命运的定夺,无私地奉献出所有与之有关的回忆。

从不惧怕被忘记,因为已繁盛于点滴,几年,几十年。

他们说,老屋在心里。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坚持“立足齐鲁,面向全国”的办刊理念,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