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往来 《诗意的多向性与诗歌鉴赏》 连 方 编语:洪毅然在《美感的心理过程》中指出“审美活动或美感经验乃是一种层层深入的心理过程”,诗歌鉴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遵循这一原则。诗歌鉴赏是一种阅读、感受、欣赏、学习、发现、判断、批评的过程,我们在鉴赏过程中,不仅能体验、感知、领悟诗歌作品蕴含的情感形象和真善美,还能通过作品的语言、诗艺等范畴的探讨不断提高自我欣赏与创作水准,完成自我升华。 诗歌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主观抒情性文学体裁。鉴赏一首诗时,是通过诗歌的语言来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形象与情感,阅读者在品味诗歌语言时,感受诗歌传达的诗意与情趣。在这里,我说的诗意,不是指诗歌的意境,而是诗歌深层的涵义,即诗人表达的意思或意图。韩东在文章《诗歌多元论》中指出:“诗歌不止一种写法,而是有很多种具有多元性”。这是从诗歌创作立足的视角、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从整体上讲,诗歌作品表达的意思都具有明确的可指向性,即一首诗歌有明确表达的主题与思想感情;但有的诗歌作品,在欣赏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诗人的表达的意图并不明确,有多种可能,呈多向性。8 月 6 日,在“当代诗歌地理”公众号里,当我读到李永胜的《晚餐》这首诗时,就发现其诗意的多向性,品读起来意味凡多,美不胜收。 ◎晚餐 文/李永胜(甘肃) 两个女人 吃牛排 圆脸,短裙,红酒 抽细长的香烟 红唇亮丽 明眸不停地挑逗 我 也吃牛排 皱纹,胡茬 大口喝啤酒 傻得像一头牛 低头走进 夜的幕色里 整首诗歌,加上标点符号共 62 个字,诗人用简洁的语言,从字面上再现了两个吃牛排当作晚餐的不同场景:一是,两个穿短裙的圆脸的亮丽女人,明眸红唇,在西餐厅吃牛排,一边抽细长的烟一边喝红酒,貌美,年轻,时尚,顾盼生辉,小资情调,极尽奢华;另一个场景,是诗人也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样是吃牛排,喝啤酒,相对于年轻亮丽的女人而言,诗人不修边幅的,苍老一些,因心境原因,像傻牛一样大囗大口的将啤酒灌进嘴里急匆匆逃离餐厅走进夜色。这首诗,摒弃了当下直抒胸意式的流行写作,没有明显的隐喻、象征,没有过多的繁芜的修饰,简洁干练,看似随意撷取了两个毫不干涉的吃晚餐的片断, 并未交待事由,省了铺垫与说明,由读者的想象去补充。诗不长,让人浮想翩翩,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我在读这首诗时,想到两种可能性。一种情况是,诗人与两位青春美女并不相识,诗人一边吃牛排一边喝啤酒,无意抬头,看到邻桌的青春美女也在用晚餐,这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两位美女在吃牛排时,一边喝红酒一边夹着细长的香烟吞云吐雾,一幅“姐抽的就是寂寞”的情景,让作者反感甚至是厌恶,以至于在长长的假睫毛下的闪亮的明眸,也在作者眼里是极尽“挑逗”之意,致使原本诗人在西餐厅里享受一下优渥的用餐环境的心思消失,可以看出诗人具有传统的审美情结,内心追求的是朴素的自然的美,表面上是作者对两个女人的轻浮看不惯,眼不见为净,急急逃离现场,更深层次是作者对这个浮躁的社会风气的一种无声的抗议,对当下生活中衍生的恶习产生隐忧;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诗人与两位美女同进晚餐,或许是相亲,或许是出于其他事由。当诗人坐在时尚、年轻的美女面前,“皱纹”、“胡茬”,似乎因自己的不修边幅而显苍老,让诗人感到局促窘迫而落寞。前不久,我看到一篇诗论,是说没有必要去读懂诗歌作品中隐藏的意思,诗人创作结束之后,余下的由阅读者去完成,至于诗歌的可说与不可说,是否有明确的指向性,完全由读者在诗意空间里自由想象,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会出现一个千个哈姆雷特”一般。近来,笔者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即在诗歌阅读欣赏过程中,读者不能完全把握其诗歌表达的意思时,就向作者求证。诗人在诗歌创作之初,心里肯定会有表达的构思设想,但有于写作的惯性,汉语的歧义性,使诗歌的走向并不一定随着诗人预设的意向,而会出现多义性与多向化。所以,笔者觉得向写作者求证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美国批评家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说:“诗歌的语言中有两个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外延是指词的“词典意义”,指词的本义或指称意义,内涵是指词的引申义或暗示意义,或附属于文词上的感情色彩”。缘于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了去把握字面上的意思,还要反复诵读,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一位成熟的诗人,在遣词造句包括标点符号等方面都是非常讲究的,不会出现不必要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如果在某些地方,或许在语义,或许在普遍意义的名词或动词前,出现了一些修饰词汇而产生悖论,诗人肯定是别有用心的,我们在鉴赏时要特别留心,认真去体察其用意,引起共鸣。总之,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是个体的主观感受,由于受个体学识素养、感性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制约,感知并非一致,这时,我们就以学术性的探讨为目的,去发现去挖掘诗歌作品的美和涵义,以及艺术价值,不能随意吐槽而发表偏执的言论。 二、简评:几许清愁《夜雨》 原诗: 一次次从夜暮中 攫取微芒。说不清楚 青蛙,或者蛐蛐是否偏袒了 寂静。从一条浅显的小溪 进而深沉地匍匐向前 脚步,踩着石板路上的虫鸣 湿漉漉的鼾声 于某一扇窗里逃逸 我听见,雨下得正紧 坠落。敲打屋檐下的光阴 木鱼的人生简评: 夜雨情思。读此诗所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只在于心灵以及脑力,而在于存在。伴随着一阵阵轻柔的诗意传播开来,不断扩充读者的感知,品味作者有曼妙的生活乐趣的小情调。诗中流溢遍布的也有被释放的孤独,那种不可言说的美妙...... 另外闲话:“说不清楚/青蛙,或者蛐蛐是否偏袒了”与下段的衔接....可是作者有另一番想法? 三、赏析:臧怀生《风中的月季》 原诗: 一朵月季 静静绽放成一片月 忽然一阵风 把月季摇曳的生动 风过无影 月季已经感到了痛 是月季招惹了风 还是风自作多情 李敏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清新的小诗。语言凝练,诗人用拟人的手法短短八行诗句给人一幅素描的风景画,演绎一段朦胧的唯美爱情。“一朵月季,静静地绽放成一片月色”描写的是一朵白月季 。她的悄然绽放把时光婉约成一片皓洁月明。“静静地”这是风来之前的月季,安静的似邻家女孩儿,明媚水灵,素面朝天,有些羞涩,有些孤单。“忽然一阵风,把月季摇曳的生动”这是初秋的风,带着些许轻柔在月季旁飘然经过。他偷偷地望着柔情似水的月季不想离去,就是这满是爱怜的一眼,月季瞬间羞红了脸,把自己摇曳的妩媚多姿,无限生动。这是不是一见钟情的爱情呢!风一个劲儿的抚慰着月季,原来他俩都是情窦初开。月季尽情的把自己的美绽放在风的怀抱里,从未有过的幸福流淌在月季的心扉,她们含情脉脉,相依相偎…… 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风是过客,不属于月季,最终去了原野,山林。先是恋恋不舍,后来头也不回,哪怕是看一眼月季…… 风啊,你的离去月季是理解的,你一定是佯装坚强,其实你的内心早已…… 而此时的月季,痛彻心扉。这懵懂的爱情,就这样半途夭折无果而终。她没有埋怨风的无情,她就是个善良而柔弱的姑娘。爱就放手吧,愿风是幸福的。 玫瑰真的没有招惹风,从来都不朝三暮四,她一直都楚楚可人的本分姑娘。而风也不是自作多情。这就是他们俩情深缘浅的宿命。雨踏着风的足迹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打湿了月季的心思,一别两宽,各自欢喜…… 四、赏读《细节的力量——赏读南野先生的<重阳回家>》 原诗: 踏着一阵 经年的秋雨回家 我现在需要 自己 掏出钥匙打开房门 这和以前开门的方式完全不同 可能那个时候年轻 有魔力 我不仅仅可以在楼道 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同时 也会很清晰地听到开门的声音 房子里面 父亲坐的那张木椅 还呆在东北角 只是 多盖了一层布 那支他用的毛笔 还是以老样子的姿势 躺在笔架上 开水瓶里 装的都是陈年往事 我在房子里叼上一根烟 静静品味 烟圈的走向 我看到 烟圈最后无影无踪 这显得非常像父亲 刘军华赏读: 初读南野先生的诗,你会感到很平淡很质朴,诗中完全是我们所熟悉的极寻常的日常生活细节与场景,但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在平平淡淡中透露出作者内心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感动读者,就像品茶一样,越品越能品出其中的滋味。于细微之处见真情,这便是细节的力量。《重阳回家》就表现出了这样的风格和特点。 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美德,作者以重阳回家的方式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与追思。 第一第二节写自己过去与现在回家不同的开门习惯。“踏着一阵/经年的秋雨回家 ”,秋雨,环境的描写,衬托作者内心的寂寞、冷清。“经年的秋雨”暗示去年的那场秋雨给作者留下极深的印象,那个时候发生不寻常的事情,所以遇见秋雨,才发现不知不觉过去了一年。“我现在需要/自己掏出钥匙/打开房门”写的是现在作者回家的新习惯。而以往“可能那个时候年轻/ 有魔力/我不仅仅可以在楼道/ 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同时/也会很清晰地听到开门的声音”,两相对比,得出结论:这和以前开门的方式完全不同。这哪里是有什么魔力哟?这是因为父亲健在,父亲分辨得出儿子脚步的声音,提前给儿子开好门。这便是不动声色的父爱,这便是被父亲爱着的幸福。如今,再也听不到开门的声音了;如今,只有自己掏出钥匙来开门了。今昔对比,孤独、寂寞、冷清,一种悲伤在心头潜滋暗长。 第三节写进到室内所看到的场景。看到的却是“ 房子里面/父亲坐的那张木椅/还呆在东北角/ 只是/多盖了一层布/那支他用的毛笔/还是以老样子的姿势/躺在笔架上”,物是人非,今昔对比,一种悲凉油然而生。过去父亲坐在那张木椅上,笑盈盈地迎接儿子回家,嘘寒问暖;如今却是人去椅空,盖上一层布,多么凄凉!过去父亲常常在桌案前挥毫泼墨,龙飞凤舞;如今只有那支旧笔,以老样子的姿势躺在笔架上,令人神伤。 第四节写作者坐在椅子上吸烟怀念父亲。“开水瓶里 / 装的都是陈年往事”,睹物思人,看到熟悉的热水瓶,往事的点点滴滴浮上心头,父亲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响在耳侧。冷清的现实与热闹的往昔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在房子里叼上一根烟 / 静静品味 / 烟圈的走向 / 我看到 / 烟圈最后无影无踪 / 这显得非常像父亲”,作者一边吸烟,一边品味烟圈的走向,为什么会觉得烟圈会非常像父亲呢?客观上烟圈不可能像父亲,但作者却觉得非常像父亲,这看似突破常理,实则在情理之中,因为作者此时心里十分怀念自己的父亲,非常渴望看到自己的父亲,作者的心中充满对父亲深沉的爱。 但请注意,作者在这里用的是“非常像”,也就是说,尽管在作者看来,此时的烟圈非常像自己的父亲,但作者的意识中还是清醒地意识到这不是父亲,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了,“子欲养而亲不在”,作为一个孝子,心中是怎样的悲哀。主观强烈的愿望与冰冷的客观现实碰撞,犹如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满怀的温情瞬间跌落低谷,令人十分失落与沮丧。至此,作者对父亲的尊敬、热爱、怀念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除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对比的巧妙运用,这首诗还有语言的凝练、结构的精巧的特点。 语言凝练。如“经年的秋雨”耐人寻味。“开水瓶里 / 装的都是陈年往事”,一个“陈年往事”,就容纳了许许多多的内容。“非常像”包含了丰富的意蕴。 结构精巧。第一节写作者现在开门的习惯,第二节写以前回家的情景,第三节写室内所见道明原委并作铺垫,最后一节托出主题——怀念父亲。依生活的情节自然发展,绵密无隙。 质朴的语言,寻常的细节,真挚的情感,舒缓的节奏,不动声色的叙述和描写,构成了南野先生诗歌的特色。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南野先生的平和、沉稳、谦逊、重情重义,内敛,细心、缜密。向南野老师学习! (2019年7月31日) 五、赏读:《诗歌的语言计谋——赏读立夫老师<村庄,在我梦里飞奔>》 原诗: 一枚黄叶砸在风的豁口上 卸下命运的侧面,拂袖而去 遥远的村庄,在时间的深渊滑落 将我流浪的心,遗落在异乡的草窝 眼睛,抑或行走的思想 跟踪落叶,抵达风暴的过程 土地失血,村庄一片片弯腰倒伏 我心怀悲悯,抚摸一枚落叶的踉跄 你听,远处有风的声音 先于我们,抵达洁净的大地 如果来得及,我会抱住肆虐的风 轻轻扶起我们曾与草木共生的村庄 我的梦,背负一块石头 在被分割围困的村庄行走 风像一把利刃,刺进我的身体 除了疼痛,除了疼痛,我一无所获 风过无痕,落叶归根 落叶的悼词正被风声打磨 而我只能在异乡把村庄仰望 村庄呵,在我梦里飞奔,万顷辽阔 邓刚赏读: 若要问什么叫写诗?简单的说,写诗就是说话,但它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直白的表达,它是将一个人的身世、阅历、思考进行浓缩,然后经过洗涤,打磨而成。一首真正有血有肉的诗,必定带着一个人身上的血液、呼吸、思想。一个诗人的生活轨迹就是他的诗歌轨迹,显示着不同阶段的凿痕,或深或浅,或粗或细,但都精致着。立夫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歌有着高超的语言计谋,有着诸多的领悟与探究。 这首诗以村庄为题,立夫老师构建的另类语境与隐蔽内涵便是诗歌的语言计谋。 从标题上看,村庄,在我梦里飞奔,赋予村庄的动态是出其不意的,而许多的寓意就是在这种思维中诞生。 第一节“一枚黄叶砸在风的豁口上/卸下命运的侧面,拂袖而去/遥远的村庄,在时间的深渊滑落/将我流浪的心,遗落在异乡的草窝”。诗人选择的视点都是动态的,从一枚叶的落下到流落异乡的游子,命运的关联在砸在、卸下、拂袖、滑落、遗落等词语营造的意境中瞬间凝重,牵动读者的思维。这正是诗人在语言塑造上的一种谋略。 第二、三节,“眼睛,抑或行走的思想/跟踪落叶,抵达风暴的过程/土地失血,村庄一片片弯腰倒伏/我心怀悲悯,抚摸一枚落叶的踉跄/你听,远处有风的声音/先于我们,抵达洁净的大地/如果来得及,我会抱住肆虐的风/轻轻扶起我们曾与草木共生的村庄”。从视觉和听觉上用迥异的触觉呈现意识的渗透。村庄已不是往昔草木共生的村庄,大地已经失血,村庄失去生机,这一切都源于一场风暴。至于风暴是什么?诗人没有交待,可能是所谓的城乡过度建设,亦或丛林过度开发。但究其原因已不重要,恰恰诗歌的留白更具有艺术和精神上的生命与力量。这也正体现了作者在诗歌语言技巧上的明智。 第四节,“我的梦,背负一块石头/在被分割围困的村庄行走/风像一把利刃,刺进我的身体/除了疼痛,除了疼痛,我一无所获”。从感知上来表达对分割围困的村庄的痛心疾首,写出了深层疼痛和无法释怀的沉重感,这是一种内心精神世界的超越,是对人生、命运及历史规律的深刻感悟与理性认识。这依然是一种诗歌语言的大智慧。 末节,“风过无痕,落叶归根/落叶的悼词正被风声打磨/而我只能在异乡把村庄仰望/村庄呵,在我梦里飞奔,万顷辽阔”。 从中我们已经看出了一个诗人思想中对村庄的复杂感情和思索。也正是这种思索将迷茫与困惑透露出一种超然的情绪,从而用诗歌的技巧来呈现诗人的态度和理性。 “落叶归根” 与“万顷辽阔”也表达了诗人对村庄的热爱与期望。 全诗语言凝炼、思维独特、感受精微、有现实的洞察、情感的寄托、精神的思考。 读后仿佛进行一次人生的洗礼,或许这正是诗歌的另一种境界。立夫老师的诗歌神来之笔俯首皆是,这也足以证明他有着高超的诗歌语言计谋。(2018年8月4日) 六、改诗节选 原诗: 《灯火》:文/木鱼的人生 我还是无法把目光从它身上抬起 直视它需要多大的勇气 犹如心中珍藏的一团火焰,黑夜 变得比白昼明丽 时间消逝于夜空,周围显露晨曦 必须要有一次回家 我将重新获得眼泪的馈赠 感受安宁 就是这片灯火 它先是与我告辞,后又留下 通宵为我歌唱 连方改诗:我以为,此诗最后一句不要。理由:“通宵为我歌唱”,这句话是在解释“后又留下"的理由,这些理由不应该由诗人说出来,要让阅读者去想象。诗歌切忌写得太满,不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歌要善于巧用留白的表现手段,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和审美空间,使诗歌有着较强的艺术张力。这首诗把我们引入夜里光与影的世界:光是灯火,灯火使“黑夜变得比白昼明丽”,影是诗人内心的情感或心事,直视这璀璨的灯火“需要大的勇气”。在漆黑的夜里,看着闪耀的灯火,诗人转向人生的沉思,渴望安宁,从黑夜 “周围显露晨曦”里又看到了黎明、希望和光明。 罗莲芳,笔名:连方,70后,四川宣汉人。现任齐鲁文学福建中心诗评部主编。 · 齐鲁文学 · ////////////////////////////////////////// 秉承“探索,创新,文明,诗意” 推进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