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期诗评专栏《诗歌是创作者与阅读者共同完成的》

 齐鲁文学 2020-08-06

好诗大家谈

编语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品诗的过程中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当然一首好诗并不是要你“懂”,而是要“感受”。

“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诗是与处于喑哑之地的潜在知音的交流——其质朴,谦逊,诚恳,甚至还有一点羞怯的自我克制。

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们充分品味它的时候通过诗意“呈现”出来。“于一首好诗而言,呈现总是比“告知”的信息量更多,艺术劲道来得足一些”!

选一首诗,点评,大家畅谈!在简析的过程中,重新获得学习的兴趣和方法。


开启新思维多广度抒写


连方

百家争鸣

摘自《当代诗歌地理》群内谈                                2019年9月18日

今夜,月光辽阔
今夜,我必须赶去机场
途中要经过万家医院
回头还要前往码头
去修理一艘撞漏的游船
机场里满是嫦娥的粉丝
一张票价值几百块光绪银元
而医院如同大型制冰车间 
所有的梦,打着冷颤
只有码头一派繁忙
沿江河湖海倒运 
故乡的月光
王桦:有“倒运故乡的月光”这一句,整首诗就立起来了,好诗啊!
徐家强:此诗想像大胆,把人生之路喻为通往机场,通往月空。途经种种磨难。终为倒运故乡的月光。只是表达上过多跳跃,包括修船, 包括光绪银元等等,未在一个点上挖深挖透。
汪辉银:诗歌的意象和场景并不多:机场,医院,码头。一方是高端的享受与梦想,一面是冰冷的绝望与苦难处于二者之间的码头,则是现实的流浪与挣扎。而月光将它们连接起来。
秋华:@徐家强支持你的观点 医院 光绪元宝在整诗里面 有格格不入之感 尤其是光绪银元没有铺垫 突然出现
汪辉银:光绪元宝,不如开元通宝
汪辉银:开元通宝不光有名,还寄寓了大唐雄风,太白高风李勇:用光绪银元不好!口袋里装的全是人民币
王桦:装银元装的是历史,装人民币装的是时代
秋华:光绪银元出现在这里有做作之嫌 不如不出现
李勇:我总在起,他是干什么的,修理工?月饼经销商?
秋华:除了后面的一句 很有些诗意 其他的读不出思想性艺术性
李勇:要表达什么呢?
零:哈哈,一首诗不能只从文字上理解。我读,有一种庞大的气势, 机场里,医院里,码头,每一个地方都撒满了月光,突出了主题。境由心生,所以在不同的地方,衍生出的对月不一样的剖析。
李勇:我想,可能是个月饼老板的感受
秋华:落差太大 机场 医院 码头 嫦娥 光绪银元 车间 所有这些 有
意识的做作痕迹太重
雨墨依依:
机场、会不会是梦想起飞点 
医院、经过磨难受伤了去疗伤
回码头先修理,游船才能继续启航
........
我是这么想的
太极二十一:机场=繁华,医院=痛苦,码头=远方+等待
草成木:诗的跳跃不是割裂,不是随手堆积一座秀山之所以美,因为石头,泥土,草木都有关联。
义天:最后一句“倒”字,读音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义天:我想,作者是想通过三个不同的地方进行对比,来表达某种落差。
零:倒运:把故乡的月光送到作者身边,以解相思之苦;把作者在异乡的月光送到家里,让家里的父老不必为在外的人担忧。创作来自于生活。
楚湘云:一样的月光 不同的体会。所谓辽阔 也是一种上帝的视角
Smile(刘祥英):意象烦乱并不代表没有关联,阐释说题目是时光,光里的生命才是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意念,而生命才是时光的见证者,场景轮次的更换更能对比出生命的沉重和虚妄,凸显主题的饱和度,诗结束语更是把诗推向乡愁高潮,起句统领全局,诗者就这样在月色里完成一次对生命的诠释。对时光的注释。还要补充题外之话,此诗者必是功力深厚之人。
西阁:“值几百块光绪银元”值得推敲 为什么不呢?
西阁:里面有光、有如月色般的银、有圆满的思念...有光阴的距离
西阁:为什么不呢?有跟前往目的地的代价 有现代与古代的落差 有古时留下的月饼概念 我们除了接受“古时”的月饼 也要想想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不是当下异乡到故乡的距离 那距离 会不会是 今日明月 光绪时的光呢。很多美 不想一下让人看光。
西阁:为什么作者非要铤而走险 来这么一句“价值几百块光绪银元” 而且非得是“光绪”?
西阁: 我觉得作者是在飞机上写的吧 为了回家他需要赶飞机 代价就是错过光绪银元的交易。容我还在想这个问题 我会睡不着的... 第二种情况 作者匆匆离家 赶赴工作现场 错过某些东西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的情况 医院和医院里的人都在牵绊这他。就诗意来说 还是蛮不错的
月色荷塘:
简评:该诗写的题目是《时光》,意境深远。通过机场、医院、 码头、三个地方,和八月十五的辽阔月光,来体现人生的向往,生老 病死和繁忙的生计时光。
第一段提出自己要去的地方,机场代表月亮,是自己人生的梦想, 医院是人生老之将至必须要去的地方,码头和修理撞漏的游船是人生的奔波和沧桑。
第二段“机场里满是嫦娥的粉丝,一张票价值几百块光绪银元”,是说嫦娥吃了长生不老药,奔向了月亮,从古至今多少人都想这样, 当然诗人也想这样,那怕花重金重银。而“医院、制冰车间、冷颤” 却预示着人生必须面对的死亡,只有在人生的现实段码头是繁忙的, 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都在思念着故乡的月光,来来往往祝福着,思念着。
该诗咋一看,玄虚难测,不明就里,仔细想想,人生的时光,向往,不过如此。
 诗人善于想象,构思奇特,巧妙,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愿望, 以及对人生时光的感悟!好诗!
海蓝:@月色荷塘,评的好人生的奔忙和生命的无常,都在诗里体现。
秋华:@月色荷塘你的评价 不比诗逊色 很好!


吴颖赏析

诗歌赏读 -----“凝视”有感
读一颗柔软的心
文/吴颖(河南)
第一节,“在秋风里收割阳光”多么明媚的语言。一个收割阳光的人,内心的喜悦和美好随秋天的风,迎面扑来。
在枝头的果实和秋天的阳光里,作者看见了远方,那个“怀抱着橙黄的日子”,和作者一样深深凝视的“你”。袅袅炊烟里升起你的温柔和无尽的思念。作者该有一颗多么柔软的心!
第三节,“你潜入水中,你是河流的灵魂”,而你又何尝不是作者的灵魂。滚滚红尘,世间冷暖,故乡和我不得不天各一方。深深的无耐,淡淡的忧伤。
第四节,“在你的凝视里,我用诗燃起篝火,让火苗越烧越旺”,把整首诗的思念推向高潮。“你”,或许是爱人或许是母亲。而“你”就是作者的生命和灵魂。
整首诗层层递进,情深意切。“在秋风中收割阳光”,“你是河流的灵魂”,“我用诗燃起篝火”,多么神性的语言。见与不见都在想念,隔着万水隔着千山,“你”和“我”灵魂相伴。
▍凝视
文/王建军
在秋风中收割阳光
树枝上那些需要仰望的果实
都已降落喜悦的人间
 
你的孤独浮于水面,深深地凝视
这湖光山色,怀抱橙黄的日子
我也曾深深地凝视,床前的明月
米色米香的念想
袅袅炊烟再一次温柔我的梦乡
 
你潜入水中
你是河流的灵魂
多少次凝视,可曾参透滚滚红尘
冷暖在日月,得失看人心
在你的凝视里
我用诗燃起篝火
我的泪水让火苗越来越旺
赏析人:吴颖,女,教师,河南西平人。诗作发表于《河南诗人》,《天中晚报》等多个纸刊。诗观:坚持与灵魂对话,用真心抒写。
   


洪鼎钟赏析

二、读"穿高跟鞋的女人"感言
 穿高跟鞋的女人,一出场就先声夺人。在噪杂的菜市场里,当然听不出如涓生聆听子君到来,鞋跟敲击砖路的响声,但却引得“满满都是羡慕的眼神”。  
 这也许不是声音夺人,而是姿光抡眼,是诗人张开的诗眼。诗巧妙地选择的一个切入点。
因为巧,所以也赢了读者的眼球,想把这份优雅读开来。诗者的匠心开凿,让作品有了伏笔,有了魅力。
当然诗人不是写化妆的女人,不晃写高跟鞋招摇过市,它是要以刻意的优雅揭示凡人心目中那种微妙的虚荣与心机。

  这样说可能过于沉重,有小题大作之嫌。但是平凡的现实,只是被诗人钓出水面,拷问世态众生。

这绝不是空穴来风,从肉价,莱价的上浮,老板的心态,女人的心态,微澜泛动,给笔者开掘的勇气。″生活真的很不容易"到″优雅的链子一刻不能掉",入木三分的诗句,让心滴血。诗人的思维火花,闪烁如焰。读者读到此,一定会咯噔一下,思考空间一下子被打开了。作品的魅力,岂不已可感可触了。
诗分三节,第一节共11句,而前8句的渲染,为后三句剪彩,使诗作在轻松中诱人进入深层次的思考。而价格撬动的岂是市场的供求关系?而是把虚荣与虚伪交错得不动声色,轻描淡写却力透纸背。
诗的第二节,诗人平白铺开市场情景。这节写得相对乏力,这也许是笔者一项苛求,未必准确,若进一步打磨凝炼,期待更精彩。
诗笫三节只有三句,第一句最有神彩。把日常话语放在这里,一下子把高跟鞋的心理揣摩殆尽,也把装扮得优雅,描绘得活灵活现。与诗作题目作了呼应,收放有致。
从总体而言是一首立意高端的佳作。诗中意象营造得丰满,有张力。诗结构完整,语言很有现代气息。欣赏!
穿高跟鞋的女人
文/熊祝辉(福建)
特别喜欢
菜市场里买菜都穿着高跟鞋
涂着口红化着精致妆容的女人
我实践了几次
看着周围满满都是羡慕眼神
心情美美的就像喝了蜜一样甜
走起路来都特别好看
只是平时没化妆
排骨一斤20元,白菜3元
化了妆穿了高跟鞋过后
排骨一斤25元,白菜5元
卖菜卖肉的老板
有一项特殊本领
一眼就从茫茫人海
找到优雅精致的女人
狠狠地抬价
你还不能还价
毕竟
你见过哪个精致女人
为了几块钱
跟人在菜市场红着脸讨价还价
何况
他们起早贪黑为了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优雅的链子一刻不能掉
抬价就抬价
没有什么比优雅更重要了
赏析人:洪鼎钟,笔名:凉心、惊梦。没有光环,草根学语。想以诗歌净化灵魂,放飞心灵。以诗结友,完善人生。现居福州。



好诗自由谈

摘自《当代诗歌地理》自由谈                                2019年9月18日

木鱼:
大家用心真诚交流!写诗评的过程相当于一次全新的创作, 其实也是给予双方心灵交流的一个契机。当你愿意对别人的作品说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的时候,对方也是很感激的。在评论交流的同时, 可以了解到作者作品更多的意图、创作背后的故事,对于作者也能够听到自己想法外的一些东西,新鲜的东西。这样的诗评交流才珍贵!
感谢作者!感谢大家良好互动!

草成木:写诗跟风是一大现象。比如放牧,生锈,潮湿,瘦,咬住等字(词)眼,常见于诗中,包括出版物。人比黄花瘦,咬住青山不放松,曾一时新鲜。后人用多了,发霉的感觉。一点浅见。
屈艳玲:整篇都是围绕父亲在写。当想念一个人见不到的时候,疼痛就会在心里滋长,无处宣泄,文字是最好的止痛药。
连方:《记忆》这首诗,依我看,是缅怀父亲的一首诗,读之使人产生沉痛之感。作者对父亲追忆,第一节行文比较好,预设悬念,“是谁,撒下爱的碎片/扎痛了月光的脚步”,通过诗的最后一节最后两行才点明是父亲的爱,同是点明了作者是在月夜想念父亲。因是"父亲不在",果是“整个村庄静下来/梦中的鸽群也静下来/侧耳中,再也听不到庄稼拔节的声音”。第二节,进一步在说因父亲不在的这些岁月的沉痛与难过。诗的最后一节将感情推到极致。这首诗整个立意、诗意与行文都很成功,如果将诗歌文本中”疼痛“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隐藏起来,就非常成功了。作者的痛要藏在语言之中,让读者去挖掘而产生共鸣,言此及彼。
屈艳玲“作者的痛要藏在语言之中”确实如此整篇里都是对父亲蚀骨的思念。血浓于水的亲情,不会随着时间的飞逝而消失,那种想见而见不到的疼痛,只有在文里行间吐露。是谁,撒下爱的碎片。从第一句,作者就用碎片阐明了心中最真实的情感。村庄,鸽群的安静和听不到庄稼拔节的声音,用递进的方式,补充了第一句,更显得作者内心深处的疼痛。
第二段,猫,挠痛了夜的心,从父亲走后,夜不能寐,芦花,如蝴蝶纷飞就隐藏了作者的泪。苍白了流年,这句话是中心,扣紧了主题“记忆”。
第三段,多年后,疼痛和记忆同生同长。有过同样的痛,就会明白,思念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会跟着时间一起滋长。记忆,源自于父亲,而在父亲的坟茔上,不断长出新苗,这就是作者所有情感表达的出发点。


雪地等春赏析

雪地等春:简析 《记忆》

记忆
文/邓红琼(广东)
是谁,撒下爱的碎片
扎痛了月光的脚步
整个村庄静下来
梦中的鸽群也静下来
侧耳中,再也听不到庄稼拔节的声音
一只猫迈着狐步,挠痛了夜的心
芦花,如蝴蝶纷飞
苍白了流年
你煮过的河流,沸腾在我的心里
那些被晨曦串起的梦
闪着晶莹的光芒,多像我的泪
多年以后,疼痛和记忆同生同长
我的眼里
始终藏着故乡绵延的山冈
那些被鸟雀丢弃的种子
在父亲的坟茔上,不断长出新苗
一棵棵,高过我眺望的眼神
记忆有时是痛苦的,想抛开来,却挥之不去,这种痛,刻骨铭心,对一个人或一代人,影响很大,即使逃避了现实和虚拟,它还是存在,是以沉重存在的,这就是人生,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可从未搁浅。
那些被鸟雀丢弃的种子/在父亲的坟茔上,不断长出新苗/一棵棵,高过我眺望的眼神。
连鸟儿丢弃的种子,都能发芽,长出相思,疯长着,覆盖着,我,做为一个丟弃故乡,丢弃父辈的游子,有何颜面提及回报养育之恩,任荒草滋长,穿心穿肺地疼…
整首诗以静衬托着夜不能寐,想象的翅膀,游离在故乡与我之间,遥远,又近在咫尺。
这是这个时代的痕迹,乡村渐渐消失,城中城,回迁的大潮,使乡村的粗线条变细变薄,剩下的只是零星的,飘呼不定的,存在诗歌里的痛。

李永胜赏析

李永胜:
诗评:亲情,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
     一——读诗歌巜记忆》

《记忆》这首诗,共有三节。整首诗读来凝重,诉说着一种沉重的愁痛。
一 结构上分析
诗人在诗的第一节中写到,“整个村庄静下来/梦中的鸽群也静下来/侧耳中,再也听不到庄稼拔节的声音”。突出一个“静”字。多美的月夜,应是酣睡的时候,可在这月光无垠,万籁俱寂的夜晚。诗人并无睡意,相反诗人的思绪则徐徐打开,为下一节的抒写做了张力。
第二节中诗人写到“一只猫迈着狐步/挠痛了夜的心/芦花,如蝴蝶纷飞/苍白了流年”。抓住"迈着" “挠痛” 、“纷飞”紧接着诗人又写到,“你煮过的河流/沸腾在我的心里/那些被晨曦串起的梦/闪着晶莹的光芒,多像我的泪”。诗人抓住“沸腾" “串起"  “闪”这一系列动词,由物及人突出一个“动”字。具有画面感,使这首诗活了起来。
第三节是诗的升华,也是“诗眼”所在。时光流逝,岁月不再,但在诗人的心中,那种隐痛却一直存在。正如诗人所说“多年以后,疼痛和记忆同生同长”。这是怎样的隐痛呢?用诗人的话来说,就是“……始终藏着故乡绵延的山冈/那些被鸟雀丢弃的种子/在父亲的坟茔上/不断长出新苗/一棵棵,高过我眺望的眼神”。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信念,这是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
二  艺木手法上分析
1.意象鲜明  第一节中诗人抓住"月光”    村庄”   “鸽群”  “庄稼”这几组意象。勾勒出乡村广阔的地域特色。给人以宁静之感。第二节中诗人抓住“猫"  “芦花" “河流"你”等意象来写自己内心的感受,一个忧心忡忡的诗人便跃然纸上。第三节诗人抓住"鸟雀”“种子"“父亲""坟莹""新苗"几组意象将思乡念亲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2 .动静结合  诗人在第一节中集中写静,在第二节中集中写动,动静结合。给人以流动的画面感。
三  主旨上分析
“ 诗言志”。诗人写诗,首先要考虑他写什么,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主旨。然后才要考虑怎么写的问题。即用怎样的艺术手法去表达。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层层铺陈,最后归结在"亲情"二字上,从而点明了写作意图。
总之,这首诗意象丰富,意境开阔。主旨鲜明,耐人寻味。



栏目主持:罗莲芳,笔名:连方,70后,四川宣汉人。现任齐鲁文学福建中心诗评部主编。

· 齐鲁文学 ·

//////////////////////////////////////////

秉承“探索,创新,文明,诗意”

推进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