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二期诗评专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齐鲁文学 2020-08-06

编语: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学“诗”的意义,也是对诗歌高度的颂辞。诗歌,堪称语言艺术中最高的艺术,寥寥几言,款款数语,就能把人带进一个美妙而奇幻的世界,常论常新,数不尽的风流。一首好诗或者说一首成功的诗歌,是深入人的内心的,给人启示、给人希望、给人力量、给人愉悦……哪怕给人一点安慰,哪怕这个安慰的人是自己。这是诗歌的使命,也是诗人的使命。非常感谢这么多的老师读诗、品诗、论诗,我相信,大家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将在诗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山水人生

群内自由谈及诗歌赏析

连方

“从生成过程来看,诗有三种:诗人内心的诗,纸上的诗,读者内心的诗。因此,诗的传播就是从(诗人)内心走进(读者)内心。诗人内心的诗是一种悟,是“不可说”的无言的沉默。在这一点上,诗和禅是相通的。禅不立文字,诗是文学,得从心上走到纸上,以言来言那无言,以开口来传达那沉默。这是诗人永远面对的难题。”

一、交流


《宁静似水》群内交流

原诗文本: 
◎宁静似水
   文/白帆
宁静似水 似水宁静
沉重得推都推不开
铅色的天空布满阴云
越来越浓的还有夜色
公鸡睡了
不再不耐烦地打鸣
倾吐胸中的块垒
后院的大伯
也耐不住寂寞
晚饭后取出唢呐
教孙子明亮地吹奏几声
算是打破了片刻的宁静
远处的村庄清清楚楚地传来
几声狗吠
之后便是死一般的沉寂
你的耳膜捉摸不到
一点声音
 
这乡村
这乡村本是与世无争之地
请熄了你的“壮志”
灭了你的“雄心”
找回属于你内心的
那份宁静
凌语子:少了点什么。末段的点题有些多余。诗歌的魅力在于启发读者的思考,引起他的共同参与的兴趣,如此便决定了其不可过实过满的特性,诗歌毕竟不同于散文,直抒胸臆(赋),夹叙夹议不是不可用,只是得服从与整篇文本的需求,激昂、壮烈,如此用来是锦上添花,反之一般意义的小情小调,最好多给读者留得空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审美体验
温蒂:有一点我觉得值得探讨的是,您自己的座右铭就是:“喧闹送给别人,安静留给自己”。也就是说您早看透了一切,做到了宁静致远,所以您不缺安静,不需要作者的提醒,因而您对原诗最后一段颇有微词 ,觉得多余。而作者可能是看到了有很多人还困扰在纷纷扰扰的滚滚红尘之中,并没有您那样的认识,所以才不得不特意在结尾直接点题,以起到强调和当头棒喝的作用。
凌语子:我刚开始写诗时,我的老师告诉我:要相信读者,他们的理解力比你想的要强。换句话说,他们蛮聪明的。对诗歌的敬畏换句话讲就是尊重你的读者,当然包括他们的智商。
温蒂:确实!读者的能力不仅强,正面强,反面一样强!四面八方的无边无际的五花八门的想象力更强!估计都会让原作者目瞪口呆!
凌语子:这个有个基础,是诗的范畴,那种信马由缰连作者都迷糊的作品,不在其列。
南山客《宁静似水〉这首诗意境不错,其意在于给读者展现乡村那种原始的美。即日出劳作,日落而息,一种平实而恬静的生活。用意象“夜色",公鸡” 爷孙"等写宁静,是很朴实的。我个人感觉这首诗不够凝炼。
温蒂:作者的信马由缰应该也是有某些因素导致的。或者说他自己可能确实都无法理出一条思路,就把问题抛给了神通广大的读者,或许这也是信任读者到了极致的一种体现!
山水人生:宁静的乡村,受现代化的冲击,青壮年纷纷出走,只有留守的爷、孙,这已经不是宁静,而是沉寂。“大伯”的唢呐,吹出了胸中的“块垒”,吹奏的其实也是寂寞。而教孙子“明亮的吹奏几声”,这里吹奏的是希望,也是传承。诗人最终要告诉我们的,或者我们要追求的,其实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内心的“宁静”。个见,大家续评。
凌语子:是首好诗,难堪佳作。没写透。
南山客:结尾似乎给人有一种恪守本分之感,城市的喧嚣,令人向往,而现代社会里乡村也需守望。保持本真才是最好的。“宁静”在此的特殊性在哪里?
温蒂:这首诗其实还暗含了老一辈的无可奈何的一面。他们错过了他们子女大展宏图的机会。他们的内心充满了不甘寂寞的情怀,所以只能靠吹几声来向世人表明他们还活着,所以这首诗读起来让人心情特别沉重,每个上了年纪的人都有很多没有实现的梦想,而且也永远都实现不了。教孙子辈也只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的一种体现。
山水人生:这样理解也可以,也是一个角度。但还是要把全诗联系起来。
山茶花开:《宁静似水》——宁静的乡村,沉重,想推开。最后,还是没有推开。如果来一个点睛之笔,给人希望,就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此诗只能说是一首好诗。个见。
天马行空:连主讲过诗评有正评和误评。尤其对一首好诗歌的赏析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您温蒂的每评都是那么认真,那么入木三分,这都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地方。所以没有抱歉和失望之说。谢谢您的认真,才有大家的赏心悦目和对诗评的一种敬畏,但不会望畏却步。
山水人生每个立场不同的人可以在诗里解读出完全不同的意境。文学艺术追求的是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
温蒂:这确实就是整首诗给我的感觉。乡村不是世外桃源,恰恰相反是生活最艰苦最没有希望的地方,否则年轻人就不会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找实现梦想的机会。这样的村子没有任何活力,老人和孩子都似乎被历史所抛弃,自生自灭,老人们的内心充满了不甘不愿,怎么可能宁静得下来,他们想做的其实恰恰相反,他们最想做的其实就是大声的呐喊,震撼天地的呐喊:不公平!为什么我们生错了时代!为什么我们就要被生活所抛弃!为什么是我们……所以这首诗的题目起得太好了!
凌语子:“静”在首节“苍凉”“戳心”,是一种带有内疚的痛,古老与现实的碰撞,折射出无奈的凄凉和深深的自责。
海蓝:息了你的“壮志”,灭了你的“雄心”,不静也得静。山村是安静的,但是诗人的内心并不平静。他在思考什么?或许是更沉重和深远的话题。
凌语子:而后节,那些感慨,如果理解为话里有话另有所指,那么,雄心壮志就不单单是豪迈之语,有一种背后的语言藏匿了起来联系上文,这里的表白这份“静”,是一种思乡之“静”,是一种超脱,“又有什么比故乡,那种默默的等待更让人牵肠挂肚的东西”,没有,静下来守着故乡的那份静,默默前行,身负重任,不再有杂念。
白帆文学创作应该写出作者独特的体验和独到的感悟,诗也同样应该如此。
茅屋寒士:诗人的情感都是通过意象画面呈现的。
汪辉银:《宁静的山村》是一首比较普通的诗歌。说其普通,不是鄙视看不起,是说它远没有达到佳作的程度,基本上是我这种初学者的水平(我的鉴赏水平肯定高于写作水平,因为读过一些好作品)。这个从语言的特色,意象的选取上都可以看到。没有什么读来让人惊艳的东西。但我的意见与诗友@凌语子 略有不同。最后一节如果省略掉,这首诗会更普通。因为最后的话给了诗不一样解读的可能。雄心壮志,可能指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到这个宁静的乡村,只能无所作为的无奈,或者隐居避世的闲逸。二是国家层面。联系到现在的土地确权及以后私有化的可能,作者反对资本以国家的意志进入原本宁静的乡村,搅乱其生活。当然,如果是后者,确实缺少一些描写作为铺垫。
凌语子: 然而,我仍然坚持,如果末段再凝炼一下,换一种方式即为佳品,遗憾。
白帆:写诗或抒发情感,或感悟哲理,或兼而有之。总之,你得给读者一点独特的东西。如果一首诗不能给到读者独特的体验和独到的感悟,我觉得这首诗已经没有什么价值。所以我认为写诗最终一定要让读者感受到你所表达的情感,领悟你所寄托的哲理。当然要艺术地表达,这是体现诗艺诗人功力的地方。太过朦胧,让人不知所云,是一种失败;太过直白,缺乏诗味,也不算成功。其中分寸恰当地拿捏,火候准确地把握,则需要长时间的修炼才行。运用之妙,纯乎一心。作为诗者,应该尽可能地让读者准确地抵达他想表达的情感或思想。
山水人生:这个观点我支持!
随风(青岛):我个人以为作者应该在为乡村现状鸣不平,所谓的“雄心”,所谓的“壮志”,在这里应为贬义。
茅屋寒士:最后一节商榷,都是叙述,不是形象思维。宁静不必要说出来,让读者感受出来。不一定正确。
随风(青岛):宁静与沉寂不在一个层面。 我不知道那首诗是哪位老师写的,写的比我写的深刻很多,我没那水平,只是不明白公鸡为何能在晚后就想着打鸣,或许作者另有所指,我还没到那层次,理解力还达不到。
山水人生:可能公鸡感冒,咳嗽了。社会也会生病,诗人就是医生,诗歌可为药方。我抛砖引玉,大家随评。
白帆:对一首诗要准确理解,不光要从局部去分析,更要从整体上去把握,特别要注意主题。
沙果:我赞成你的观点!
随风(青岛):写诗的人写的是心情,而我们是局外人,只能片面的了解和析读,其实,永远也不可能十分透彻的了解诗者当时的心情,甚至还能偏离主题。就像《见与不见》,几乎百分之百的人把此诗解读为浪漫爱情诗,其实不然!
走在旅途上-江:正常,就像张雨生的《大海》这首歌。大家以为这是一首关于爱情的歌,但实际上是写给他妹妹的。

众人精彩评析

二、诗内评



《宁静似水》诗歌简析

1、道生子:关于《宁静似水》
死,可选择或不可选择,但生一定是无法选择的。我们的祖先几代人都是生长、繁衍在那一个古老的乡村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背朝黄土面朝天。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他们流血流汗,经过毕生的努力,总还是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境况。
经过几代人的传递,终于把新的一代送出去了。但还是有大多数的父老乡亲留在了家乡,他们依然要在这里守望着一个个宁静的清晨和夜晚。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年轻人觉醒起来,从乡间向城市走出去闯荡,他们毕竟要逃离生我养我的故乡。
于是出现一个社会现象: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怎么去关注和管理?诗作者抛出一个巨大的民生焦点问题。
宁静,宁静,宁静……
宁静似水背后所折射的是寂寞。
2、席迎春:对诗《宁静似水》的解读
在一个宁静的山区村庄,人们只能听到的是早晨的鸡鸣和村里的狗叫,这个我有感受,我自小生活的那个村子不足二十户人家,每一家和每一家都相隔一段距离,人们叫独庄户,那时人们都不愿般出去。解放前,外地大平原造灾时,人们逃亡到山里,那时山里有野果、野菜,在大灾时还饿不死人,后来,改革开放后人员都到成里打工,山区最早行成了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老人居住的地方宁静似水的环境,那是个优美的环境,没有喧嚣。我觉得这首诗很好解读,但在宁静的背后,所折射出很严肃的社会问题,这就另人思考,也是这首诗最出彩的地方。
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那时,山里人还能娶下妻子,到了八十年代,我们这一代人到了娶妻子的年龄,那时刚开放不久,川道条件好的村庄通上了电,通上了公路,而我们山区没有电,不通公路,我们那一代人就很难娶上妻子,本村的姑娘不愿嫁本村,川道条件好的村子的姑娘不进山,再宁静别人也感受不到啊!娶不下妻子的村庄能长久吗?那人就会慢搬走,那就像蝴蝶效应,最早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出现在偏远的山区,现在遍及整个农村,现在城市也有空巢老人。农村好些村庄的消失,跟多米诺骨牌一样,人人都拥向城市,有的挣下钱就在城市买房,造成城市房价上涨,房价举高不下,造成城市病,到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就很难解决。
诗中的那几句,“那沉重得推都堆不开/铅色的天空布满阴云/越来越浓的还有夜色”这是人们在宁静的背后,看不到前途和希望。老人教孙子吹唢呐释放的是寂寞,你想吗!连公鸡都不愿意打鸣,老汉为啥还要吹唢呐呢!
3、春染新绿:简评《宁静似水》
随着农村城镇化大潮流不断推进,乡里乡亲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那年那事也掩藏到岁月深处。机械化取代劳动力,大多数农民已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已被打破,这是好事,我们应感到欣慰。宁静乡村里,老人和孩子的“寂寞”,虽然让人辛酸,但这仅是暂时过渡,毕竟青壮年已走出去,不用再重复先辈们风里雨里、千年不变的农耕生活了。“乡村本是与世无争之地”,诗人只不过是传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还原了现实本身,所以大可不必看作是反语讽刺。

当代诗歌地理赏读

三、精彩评析



诗歌赏读

原诗文本: 
◎冬雪
文/樊建华
季节,行进到岁月深处
一场冬雪,被北风孵出
以轻盈飘逸的样貌
坠入最深远的梦乡
从一片雪上眺望
八百里方圆一种气象一个色
白,裹住原野,抱紧泥土
更加贴近一粒种子的秘道
无需打探,冬雪隐喻的事物
没有一朵雪花,是为冬天绽放
你只须用心守住那行沟垄
一个春色盎然的时日,必定是
破土而出                
尚虎赏读:          
这首诗是一首触景生情的作品,语言优美,流畅。既然是情由景生,那么写景就自然占了整首作品的大半。关于诗歌写景,如今趋于前沿的趋势无外乎两类。一类,意象。单纯的写景演绎出主观的筋骨,言在诗外是其精髓。另一种就是延续古法,并有意识的同现代诗歌发展趋势想融合,叫之“写景性形象”,这一类写景的技巧在于还原“景”的原貌,较少或者非主流的掺杂“陪衬”“烘托”的功能,写景旨在体现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契合等。古法惯用的技法,无需多言。在这里主要分析它的另一种用法“写景于生命韵味的结合”,就如此诗。“梦乡”“眺望”“种子的秘道”及“破土而出”,写雪而非单纯的歌颂雪之洁白,而在突出生命的孕育。这就显出这首诗不同寻常之处。从这一点来讲这首诗是成功的佳作。这首诗还有一点值得称道,一些语句的独到之处,堪称佳句,如“冬雪隐喻的事物/没有一朵雪花/是为冬天绽放”。        
    
 作者简介:凌语子,本名:尚虎,男,山东青岛人,银行职员。作品发表《青岛当代文学》《山东诗歌》《诗歌周刊》等纸刊和网络平台。诗观:哪怕是极微小的触动,也是上帝的恩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