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细田,岳阳县人,1966年9月出生,中学数学一级教师,岳阳市作协会员。1985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通过自学,先后获得原岳阳师专数学系大专学历和湖南理工学院数学与应用专业本科文凭,2006年取得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教学之余爱好写作,见诸全国各地报刊文章200余篇。自2013年9月应聘于长沙惟楚競才教育培训学校教研室工作一直至今。 山路,像一根根纽带,或笔直,或弯曲,拉近了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的距离,拉近了偏僻与繁华的距离,更拉近了贫困与富裕的距离;路灯,照亮了田野村庄,照亮了快乐的乡亲,也照亮了游子回家的路。 ——题记 “以前觉得路灯都是在城里亮,现在我们山区也有路灯亮起来了,真是太惊喜了!”五一假期回乡,我听到村里老人们对我说这话时,洋溢出满满的幸福感。 咱们村属铁山水库边缘山村,是湖南省级重点扶贫村。“路灯的安装是一项群众看得见的民生工程,不容忽视,群众的获得感提升起来了,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自然也就提高了。”岳阳电大驻我村扶贫工作队的队员苏快群对笔者于是说。 路通畅了,但没有路灯夜晚出行仍不方便。确实,路灯对于农村,特别是对于山区农村,山路本来就窄,加上又是曲曲折折、落差高高低低的,可谓说是一件大好事,改变了山村夜晚的常态,让原本黑乎乎的山村,夜里走路也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安全。 近两年来,我看到家乡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前年,扶贫工作队给村里每家每户装了“户户通”卫星直播电视;去年,又给村里各组农户修通连片农田机耕路,并把村里原有的进村路面加宽、硬化;今年五一节回家,家门口竟然亮了路灯。家乡的变化还远不止是这些:村里屋场有了wi-fi、微信付款,广场舞跳到了晒谷坪,棋牌室、校车、快递也悄然走进了村子。特别是那些一直在外打工而在村里没有修房子的,或者住着瓦屋平房一直没修楼房的山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都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楼”。 虽然家乡有着那么多的变化,但我觉得最大的变化还是路,让我感触最深的也是路。 “要致富,先修路”,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不仅硬化了近4公里的出村山路,水泥路还覆盖到所有各组屋场。现在我的家乡完全够得上路通了,并且,路每天都还在拓宽、延伸,从村主干道到村民小组的路,哪怕只有一两户人家的偏僻地方,都可以看到水泥路;虽然这些路并不宽,只有两米来宽,但都有足够的厚度,可以承受几吨重的机动车辗压。这些路虽不规则,但出门便有水泥路,像一根根纽带,或笔直,或弯曲,拉近了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的距离,拉近了偏僻与繁华的距离,更拉近了贫困与富裕的距离。 走在这一条条通畅的山村路上,感慨系之,谁又会忘记过去? 老家所在的屋场过去叫白石岩(坨),在我的记忆中,不但地方穷,更没有一条好路。儿时曾听着顺口溜:“上坡下岭白石岩,肩挑背担冇得闲;天晴三日地开裂,下雨三天路成塘”,这是对家乡交通落后的崎岖山路难行的高度概括。的确,我们山区的黄泥巴路最难走,遇水就像塘泥,溜滑溜滑的,天晴一晒,就像铁板一般。行走泥巴路,最好的方式是打赤脚,但要练就这个本事,必须从小就跟泥巴路打交道,要摔得“百炼成钢”才行。赤脚走在泥地里,跟穿溜冰鞋滑冰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仍不能保证不失足。 儿时的白石岩,入夜,整个屋场漆黑一团,晚上大人们做点家务也得摸黑。走夜路的人,手上必打一个杉树皮做的火把,条件好的提一盏马灯。只有少数人家才点得起油灯,大多数人家只能早早关门上床。为了省油,有灯的人家灯芯也总是弄得细细的,那束光亮好比一颗谷子或黄豆。“一粒谷,撒一屋”,谜底就是油灯。“一灯如豆”这个词也是形容油灯的。乡亲们最盼有月光的晚上,那免费的月光,一个月总有几天,那是上天给我们的巨大恩赐。 六十年代,部分人家可以点上煤油灯了(俗称洋油灯),但煤油供应有限,每户人家凭票一个月半斤或一斤,点不起的人家,票证转让给别人。这能带来光明的奢侈品,一般人家平时都舍不得用,只在非用不可时才用。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读书,晚上要做作业,只能共一盏灯。我家里穷,晚上点不起灯,只好到邻居李亮家借光。后来有段时间,柴油取代了洋油,柴油较煤油便宜,用得起的人家多了,油灯也简陋了,墨水瓶里插根捻子就成了一盏灯。但柴油燃烧没有煤油完全,烟雾大,熏眼睛,早上起来,眉毛鼻子,乌漆抹黑的。 八十年代初,我村(原属大塅乡马元村)通电了,乡村的夜告别了油灯的历史。记得通电的那晚,乡亲们个个像打了鸡血彻夜不眠,他们围着电灯泡百看不厌,讨论着电的神奇。冬娭毑不敢拉电灯开关拉线,因为她听说用“电灯”有危险,怕触电,害怕电——这个摸不着看不见,却能带来光明的神秘物会一去不返。次文爹那时才四十出头,怎么也不相信灯炮点不燃他的喇叭筒,于是跟人打赌,布置一把高椅子去点,结果点了半天也没能如愿,从高椅子上摔下来,不但输了一碗甜酒糯米坨,还成了屋场里的一则笑谈。 虽然有了电,但乡亲们谁也不敢用十五瓦以上的灯炮,他们怕村里的变压器带不动,会起火。不知是谁编造了这个谎言,但乡亲们个个深信不疑。他们是多么喜欢电灯泡。风吹不熄,雨淋不灭的电灯泡,哪怕只有十五瓦的光亮,也足已让乡亲们感恩戴德。十五瓦的灯光,散发的光虽然是那样微弱,但跟千百年来的油灯比起来,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而今,随着生活的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振兴乡村战略行动计划的实施推进,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乡亲们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遍地泥泞坑坑洼洼,让人望而生畏的山路,终于一去不返;乡村的路也像城市的路一样,夜里灯火辉煌了。次文爹若是九泉之下有知,该笑得合不拢嘴了。 山路亮起盏盏路灯,照亮了村口的绿水青山,也照亮了村民的心。时下,每当夜晚来临,路灯相继亮起,以往黝黑的山坳里如今有了一条光的蜿蜒长龙,一百多盏路灯延伸开去,亮堂堂的。村里的夜开始了热闹。山民们都从家里走出来,三三两两来到路灯下。孩子们在路灯下嬉戏,男人们在路灯下漫步,女人们有的拉家常,有的打开音响,在水泥坪路灯下跳起了广场舞,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的白石岩,晚上漆黑一片,大家基本都不出门。现在可不一样了,大伙吃过晚饭便聚集在一起,聊天、跳舞,就像城里人一样。”七老八十岁的娭毑们高兴地说。 家乡的路灯,照亮了田野村庄,照亮了快乐的乡亲,也照亮了我这个游子回家的路。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