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作家||【周金萍散文精选】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周金萍,笔名映山红,湖南省津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华家教》《婚姻与家庭》《现代教育报》《当代家庭教育报》《红楼梦学刊》等刊物。


  这样的茶叶里家乡的味道【原创】

父亲到北京来之前,我特意给他打电话,让他给我带点家里的茶叶过来,母亲说家里的茶叶都是自己晒的,没有买的好喝,干嘛还要这些?

的确,我把父亲带来的茶叶放很多在茶杯里,洗过一遍后,泡两次就没茶味了……不过,我才不在乎这些呢!我要的就是这种茶里“家乡的味道”!

我知道,这些茶叶都是母亲早上趁着露珠未干去采摘回家的;我也知道这些茶叶是父亲那双长满老茧的大手揉出来的,端上茶杯就好像看到了父亲母亲劳动的样子!

记得我小时候跟母亲一起去采摘茶叶的情形:我那时大概七八岁,周末我学着母亲的样子挎着一个小竹篮,跟在她身后,一颠一颠儿地来到我们自家的菜园地里。菜地边上就种着一圈茶树,母亲教我怎么识别可采的嫩茶:茶树都是被修剪得挺整齐的,最上面一些嫩嫩的小茶叶是可以摘的,母亲说太小的,不足1厘米的不能采,还能长长,摘早了可惜;超过3厘米的也别采,可能都老了!

母亲一生都这么细致,她做的茶叶,我喝着就能随时随地感到她的用心、温暖和关怀!

把茶叶采回家后,在阴凉处放上一天,这样既能保持茶叶的新鲜又不致于使茶叶枯萎。晚上,爸爸干完农活儿就会把手洗干净了去炒茶。这时,母亲先把大锅烧干了,父亲把新鲜的茶叶到进大锅,母亲把火烧得旺旺的,父亲的大手不停地在锅里翻腾着嫩茶,炒茶时只能用手、不能怕烫!因为茶叶娇气,不能在锅里停留时间太长,无论多烫,父亲都不能停下,得不停地翻动茶叶,这样直到把茶叶炒成金黄色、直到茶叶中水分炒干。

这样的茶叶里有父亲温暖大手的味道!我能不时刻想念吗?

家乡的茶叶还令我想亲爱的奶奶家的茶果的味道

记得那时候我还没上小学,每天早上起床我都会去奶奶家溜达一圈儿,有时候我明知奶奶去采茶果了(茶叶树上结的青青的茶果),我故意高声大喊:“奶奶”!“哎!我这就回去!”我坏笑着看着奶奶急匆匆地从采地那边跑回来,我知道马上就有香香的“茶果茶”喝了!这是我奶奶独创的一种茶:每天趁露水未干,奶奶就烧上开水,然后去对面的菜地采茶果回来,回家水一开奶奶就把洗净的茶果整颗倒进开水壶里煮,青青的茶果放进开水里熬啊熬,慢慢地开水变成了红褐色!这种红红的茶水、冒着白白的雾气,放凉了喝起来清香扑鼻、甘甜爽口!

这就是奶奶家茶的味道、也是我童年喝过的最好的饮料,更是我们家乡特色的饮食文化!

家乡的茶叶还令我想起在学校那些欢乐的劳动时光。

记得我上三年级时,那年春天一个晴朗的上午,那天正好我们有劳动课,老师让我们拿上空书包去了一块茶山地旁边。茶山老板阿姨满面春风地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会采茶叶吗?一会儿看谁采得多、采得好!我们有奖励哦!一斤新鲜茶叶一角钱,给你们去买糖吃啊!”“哇!太好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

我有跟母亲一起采茶叶的经验,所以不用老师教就可以快速采摘新鲜茶叶。第一次采满一书包的时候,去交给收茶的阿姨,她高兴地夸我:“这丫头摘的不错,都是嫩嫩的,不大不小,可以可以.....哦!摘的速度也快啊!”阿姨给我称完茶叶,登记了斤数,我又高兴地去接着采,到中午的时候我得到了两角多钱的工钱,我那个兴奋啊!那时候我们花2分钱就能买一只冰棍、五分钱能买一个扇子糖、一角钱能买一个大作业本。这次是我靠自己的劳动第一次挣到那么多钱,这些清香的茶叶让我兴奋了好长时间,这种终身难忘的成就感也是我为什么如此钟爱家乡茶叶的真正原因!

家乡的茶叶里有我熟悉的亲人的味道,有我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它们饱含着我对故土的思念……我能不喜欢家乡茶叶的味道?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不断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