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作家||【古堰画乡之旅】◆陈建辉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陈建辉,80后,温州人,经商。现为温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清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清市国学研究会理事、乐清市诗词学会虹桥分会会员、温州市周易学会理事,曾在《温州日报》《箫台》《乐清日报》《乐清文艺》《语文小报》《虹桥文艺》《梅溪》《首都文学》《三秦文学》《世纪文学传媒》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数篇散文。

古堰画乡之旅【原创】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是出游的最佳季节。早在朋友圈就对丽水市古堰画乡那绿水迢迢,白鹭翩跹,诗画般的美景有了初步了解,为了掀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我背上行囊带上家眷,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丽水的古堰画乡在浙西南地区,是我们温州市近邻,血脉相连,民俗相近,两地百万居民共饮母亲河——瓯江之水,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经过两个小时的行驶,古堰画乡的旅游风景区指示牌映入眼帘,车子刚拐弯,就被“热情好客的画乡村民团团围住少,这种事儿在景区附近,时常发生,见怪不怪了!左右车窗前站了3个老妇人,看是好心提醒我们前方没车位,其实想我把车子引入她们私人停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曰多少钱?不贵20元,其中一位老妇人答道。这时车后座的老妈发号施令,叫我把车开进去看看再说,别听她们花言巧语。

“古堰”和“画乡”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景区,前者位于瓯江北岸松阴溪畔的堰头村,后者位于瓯江南岸的大港头镇。被瓯江一分为二,隔江相望。游客通常会先到“画乡”,而后再乘画舫去对岸的堰头村。文化之旅气氛很浓,随处可见脖子上挂个专业相照机、肩上背着画夹的文艺工作者。售票处需知上还规定作协、美协、摄影家协会“国字号”的会员免票进入,我没资格享受免费游待遇,只好乖乖地掏钱出来买票。哈哈!

“画乡”景区商业味较浓,有省内外著名的丽水巴比松画派、丽水油画院、古堰画乡展览馆、古堰画乡分校等,另有在水一方,专业的美术写生创作基地。

我们随着人流往古埠头走去,眼前“千军万马”的队伍吓得我准备“打退堂鼓”,我心里嘀咕着排的这么长,何时才能轮到我们登船。等待画舫过江的游客,像山路十八弯一样长。无聊之时右上方的千年粗壮古樟树吸引住我眼球,它硕大的躯干起码要8.9个成年人才能围抱的住。岁月轮回历经数个朝代,沧海变桑田,千年古树依旧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走累了的游客在此歇脚,一览瓯江之美景,美院师生夹着画板,在它魁梧的身躯下写生创作,勾勒出动情的山水画。

这前行的速度比乌龟爬行还要慢,往下看乌丫丫的一片,摩肩接踵,犹如岸上的一群鸭子准备下水。左边江面的3艘白帆船引起了我的兴趣。在这山青水秀的风光里怎能少的了它们的点醉,两岸青山,江水流湍,等待中欣赏到此美景,大大缓减等船带来的急躁心情。

前面的喧哗声,是原本有秩序的场面,开始混乱起来,一打听,原来是两个家庭在打架。起因是一个小男孩插队,旁边的一妇女说了他几句,男孩妈妈认为我的小孩插队也轮不到你外人来教训。俗话说:“儿不教父母之过”,此母教儿无方还和人家大打出手,有点像美军一样霸道无理,用武力来颠倒黑白。俗话说:“慈母多败儿”!别以为战争到此结束,火药味还很浓,女人吵架就怕死缠烂打,两个怨家又碰到一起,“真是怨冤家路窄”。你一句,她一言谁也不服谁,“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开演了!女人的“杀手锏就是扯头发和九阴白骨爪”,把男同胞们都看傻了!画舫的驶来终止了这场无消烟的“战争”。双方是非曲直自有公理,逃不过千万双“法眼”。

保安把安全门打开,游客们仿佛八月十五怒声汹汹的钱江潮涌上舫船。满载八方游客的画舫,鸣笛启航溯流而上,漫江碧透,水光相接,沿途的山水美景,应接不暇。两岸的芦苇在微风中左右摇摆,仿佛再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屁股还没坐热,船就要靠岸了,

古堰码头上早已密密麻麻站满等待返航的游人。

弃舟登岸,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景观道旁,有不少历代与通济堰有关的政客、水利学家和诗人的塑像。走过一段曲径,闻名遐迩的通济堰出现在我眼前,此堰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初为木篠结构,以引灌为主,蓄泄兼顾,是造福一方的水利工程。南宋乾道四年由当时的处州知府(今丽水市)范成大主持,重修为更坚固的石坝。它的古老历史可以和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它山堰,相媲美。

没走几步就到了三洞桥,这是一座有三个引水洞的桥。文昌阁就座落在此桥旁,它是一座二层建筑,被大片的古樟树围绕着,在这停留片刻,我们又匆忙向村中走去。徜徉在堰头村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仿佛走进时光隧道,展现在眼前全是民清时期的建筑,粉墙灰瓦,精美的雕花,雅致的结构依然可以看出往日的繁华。卖瓯江炸溪鱼,瓯江溪鱼快来卖,不远处传来一声声幼稚的叫卖,走近一看,是一个10左右的孩童在帮她家人推销炸溪鱼,看他这么卖力的吆喝,我也“贡献”了10块钱买了一塑料杯小鱼仔。

另一侧有华东地区最为壮观,树龄最长的古樟树群,现存10棵,树龄在1000-1500年间。千年苍劲的参天古樟树枝繁叶茂,密密匝匝簇拥着古村,如同一把把绿色的巨伞为来往的游人遮阳避雨。

堰头村面积不大,不知不觉走到了路的尽头竹筏漂流点,平时工作忙难得来一次,要玩个尽兴,当然不会错过这个畅游瓯江的机会,然后去售票处咨询得知要25元一位,时间20分钟,价格还算合理,穿好救生设备,近距离的去接触跟我们温州有着不解之缘的瓯江。“艄公”安全意识非常高,提醒两个同笩的少年把救生衣拉链拉上,“艄公”主动跟我们搭话,获悉在坐的都是温州客,,他好像打开了话匣子,说自己是温州龙湾人的女婿,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还说之前在温州开出租车谋生,在这撑笩也有7个年头了。能在这世外桃源谈笑风生乃人生之乐!此时,多想饮一盅浊酒或品一杯香茗,对着美如画的自然景观陶醉。晚霞染红了江面,与金色的秋天交相呼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美好的20分钟在欢声笑语中“画上句号”,我们舍筏登岸,原路返回。

“古堰画乡”你是文人墨客的创作“圣地”,更是“景不醉人人自醉”的养生福地。在浙江的“后花园”能欣赏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不虚此行也!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