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过年的感觉】◆孙瑞柱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孙瑞柱,山东省德州市人,陵城区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创作有散文、诗歌作品,分别在《鲁北文学》《陵城文艺》《德州晚报》《水产报》《山石榴》《新时代文学平台》《北京文学传媒》《德州市作家协会》《文峰书院》《诗歌选刊》《大东北文学》《辽宁文学》《长江诗歌》《中国乡村》等报刊及网络媒体上发表。   

过年的感觉【原创】

快过年了,不知道为什么,每到这个时候,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油然而生。父亲过世以后,兄弟们还可以一起凑到母亲这里过年,自从老母亲去世后,兄弟们因为各种原因,就未能聚到一起过年了,作为我当大哥的,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管有什么事情,兄弟们都能聚到父母的身边,过一个团圆的节日。

那时,每当过了小年,兄弟们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有往家里送米送面的,有往家里送油送肉的,也有往家里送鸡送鱼的,凡是过年需要的,大家都积极地往家里买,唯恐自己买的少,落在别人后面。一到过年,父母的小冰箱,就被塞的满满的。因此,母亲也总是冲我们不停地叨叨:“花那么多钱,买这么多东西,冰箱里都放不下了,吃不了坏了,多可惜啊!”而父亲却在一旁,不紧不慢地对母亲说:“孩子们有心意,愿意给你买,又不花你的钱,你只管多吃就是了。”母亲听了很生气,瞪着眼跟父亲说:“孩子的钱就不是钱了?咱都吃了还可以,可要是糟践了,俺可心疼,孩子们挣钱也不易啊!”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不管是吃了还是坏了,只要孩子们为他们花钱,他们的心里都过意不去。父亲嘴上虽然那么说,但心里也是不情愿的,只是他的性子比较直,有啥说啥,认为孩子们既然都买了,说他们又都不听,没办法,只好多吃了。

年三十那天,兄弟们都早早地带着爱人孩子,拎着节日礼品,赶到父母这里。父亲爱喝酒,母亲爱喝茶,孩子们爱吃糖,大年初一还要招待宾客,烟酒糖茶,花生瓜子,水果糕点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人到的差不多的时候,母亲开始张罗饭菜,儿媳妇们在婆婆的指导下,有的摘菜洗菜,有的切肉剁陷,有的煎炸烹饪,不多的时辰,饭菜就准备停当。只等入席就餐。兄弟们也没闲着,在父亲的带领下,贴门对,扫院落,挂家谱,换神符,张灯结彩,景象一新。欢快的孩子们在院子里放烟花,仍摔炮,追逐嬉戏,终于有了年的味道。

开饭之前,母亲要在院子里摆上供桌祭品,点上香纸,叩拜天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保佑全家平平安安。祭礼之后,全家人便可以就坐用餐了。

到了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母亲又开始准备年夜饭。

年夜饭比较丰盛,菜品数量也比较多,并且很有讲头。有鸡,预示来年“吉祥如意”;有鱼,并且是煎的,预示今后 “连年翻身,富富有余”; 有红椒,预示未来 “红红火火”; 有年糕,预示生活“年年提高”……

主食当然是水饺了,饺子的皮也基本上是小麦粉的,虽然没有现在的面粉白,但也很有劲,没有任何添加剂,吃起来也比较放心。早些时候也吃过母亲用地瓜面包的饺子,因为那时小麦面粉少,偶尔给孩子们包顿地瓜面的饺子解解馋,但是地瓜面的饺子煮出来是黑色的,饺子皮也没劲,容易煮破,再者那种颜色也不吉利,因此过年是基本不用的。现在超市有专售的水饺粉,很有劲,面皮可以擀的很薄,煮出来的水饺可以看到里面的菜馅。饺子馅一般准备两种,一种是肉的,一种是素的。先包肉馅的,三十晚上吃,后包素馅的,初一早上吃。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吃素馅的饺子,预示在新的一年里,素素净净,顺顺利利。

男人们负责揉面擀皮,女人们负责调馅包饺子,同时有人准备晚上喝酒用的美炙佳肴。母亲调的馅最好吃,每次都是母亲亲手调馅,母亲干不动的时候,也是在旁边指点着媳妇们,放多少油,放多少盐,放多少葱蒜,放多少调料……

母亲调馅包出的饺子,别有一番风味,那种味道,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却。可惜母亲早早地故去,再也吃不到母亲亲手调馅包出的饺子了,真是遗憾至极!

饺子快包完了,菜也基本做好了,天渐渐地黑下来。在六点来钟的时候,家谱上近枝各家的男人们,拿着香纸鞭炮,到坟地上焚烧燃放,最后拿一只燃着的香,呼唤着已故的仙人们,回家过年。

回到家,把那只燃着的长香,插到家谱下摆放供品方桌的香炉里,尔后,点燃纸冥,全家人面向家谱,叩首膜拜,迎接仙人们就位,和子孙们一起过年,此即为“请神”。

叩拜完仙人,就可以吃年夜饭了,由于全家人都聚齐了,也称吃“团圆饭”。儿孙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喝酒吃菜,为老人们送上各种祝福之语,什么“年年增寿,岁岁添福”,什么“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什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林林总总,如此这般。听得老人家,心花怒放,喜上眉梢。

吃过年夜饭,老人们不打麻将,就和儿媳妇们一起看春晚,聊家常。兄弟们平时很少有空相聚,借这个机会,打上几圈,娱乐娱乐。孩子们也闲不住,有的看书,有打扑克的,有的弄玩具,也有的缠着妈妈讲故事。

年三十晚上一般都睡得很晚,俗称“熬年”,现在有春节联欢晚会看,显得时间没那么长,也不觉得困。到了凌晨十二点,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各家各户都出来在院子里放上几挂火鞭,点上几个两响、礼花、钻天雷……顿时,全城上下,鞭炮齐鸣,礼花璀璨,映红天空,美丽的小城,真正迎来了,新新年的开始!

春晚结束后,老人们开始睡觉了,因为初一还要早起。而打麻将的我们还要继续。因为我们不光单纯的打麻将,同时还要看管着家谱供桌上,香炉里的香火,不能断档。在过去一般都是由老人们,整夜在家谱前守着的,现在习俗简化了,老人们休息了,这个重任就交给我们了。

到了四点来钟的时候,老人们开始起床,我们的麻将也结束了。大家洗漱、烧水、煮饺子。烧水一般是由男人们来做的,因为女人们常年在家主持家务,洗衣、做饭、带孩子,烟熏火燎,焦头烂额,的确很辛苦。过年了,男人们主动承担点力所能及的,也是对家人的一点点补偿及关爱。

饺子煮好了,先给家谱的仙人们盛上几小碗,烧点纸香,磕上几个头,这是老人们做的事。我们晚辈们是等老人们入座后,按着大小的顺序,依次给老人家磕头,也就是“拜年”。老人们嘴上说:“你们也忙了一年了,挺辛苦的,免了吧。”可心里却总是美滋滋的。虽然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但它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精髓所在!

拜完了年,就可以吃饺子了。初一的饺子要多吃,谁吃的多了谁好,谁吃着了带钱的饺子谁有福,要是第一碗的第一口吃到,那就更有福了。一大锅的饺子,只有一个放了钱的,第一碗的第一口,的确很难碰到,有时是第二碗,也有时是第二天,甚至有时全家人谁也没有吃着,而是被来拜年的客人吃到。

说来也奇,有父亲的时候,过年带钱的饺子,他老人家吃到的最多,个别时候还真是第一碗的第一口吃到,因此,母亲总说父亲有福。父亲也的确有福,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城乡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愁吃,不愁喝,生活富裕,家庭和睦,的确是一种福气。然而,父亲的福气还是没有足够大,没能活到今天,现在的家里有了楼,有了车,种地不交皇粮,并且还有补贴,耕作全部机械化,不受累,收成好,收入高。农民也享有了医疗和养老保险,住院能报销,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可以领到一百多元的养老金,政府的政策真是太好了!父亲,如果您能活到现在,住在有地暖的楼上,冬天都二十五六度,对您的气管炎、心脏病会很有好处的,也许您会长寿很多年。可惜,您没能享受到,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吃完了初一的饺子,大家开始换上新衣服,到家族长辈的家里拜年。早些年间的老人们,还真在乎这些礼节,有谁家的晚辈没来给他拜年,他还是真挑礼怪罪的。那时候的“头”是要真磕的,并且是晚辈们一个接着一个轮着的,谁也偷不了懒。现在的老人们思想开放了,也都不让磕头了,晚辈们聚了一帮,“组团”拜年,一进大门就吆喝,而屋里的长辈也赶快出门迎着,互相说些寒暄的话,就算拜年了。

过去初一起得早,天不亮的时候,院宗及邻里的“年”就基本拜完了,而现在天快亮了才起来煮饺子吃饭,等把院宗邻里的“年”拜完了,天就已经大亮了。

天亮以后,人们骑车或开车,到住的近较近的亲戚朋友家,给长辈拜年,可以拜个整天。初二就不能出去了,因为在我们这里,初二是上坟的日子。初二的早晨,父亲摘下家谱,收拾起共品,拿着纸香到坟上焚烧,就是“送神”。

初三,一般要到姑家、姨家、舅家去拜年,这都是比较重要的亲戚,不去是不行的。听老人们讲,过去有一个外甥过年没去给舅舅拜年,舅舅怪罪了,一次在大集上爷俩碰上了,舅舅上前就给外甥一个大耳光,一下子把外甥给打蒙了,捂着脸问舅舅:“舅舅,你平白无故的为啥打我?”舅舅气愤地说“你年节去我家拜年,为什么偷走了我的小闹钟?”外甥辩解说:“舅舅,今年我也没去你那拜年啊!怎么会偷了你的小闹钟?”这时舅舅又是上前打他,外甥躲闪着说:“舅舅,你为啥还打我啊?”,舅舅喘息着说:“打的就是你不去给我拜年。”这时外甥才明白过来,原来是过年没去给舅舅拜年,舅舅挑理了,因此,外甥忙向舅舅赔礼道歉,才算了事。

初四,一般是女婿到岳父岳母家拜年,特别是刚结婚的新女婿来了,岳父岳母一家人要特别的款待,招待的标准要比其他亲戚来高很多,并且要邀请家族的长辈,或村子里有威望的人来作陪,以示贤敬。

到了初五,还要吃一顿饺子,叫“捏破五”,亲戚朋友少的,“年”也拜的差不多了,从初六开始,做生意的开业,上班的返程,一切步入正轨,“年”就算是过完了。

父母健在的时候,全家人聚在一起过年,其乐融融,幸福无比,那种感觉真是,甜美至极,难以言喻。现在不同了,父母亲都不在了,兄弟姐妹们很少相聚,就连过年也聚不到一起,真的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也的确,现在的兄弟姐妹们,都有各自的家庭,多数当上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人多事杂,原因许许,家人们聚少离多,也是情理之中。然而在我的心里,却总有一道过不去的坎,总觉得是当哥哥的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深感愧疚。

亲爱的爸爸妈妈啊,我没有做好我该做的事,我向您们请罪。亲爱的弟弟妹妹啊,我没有做好你们的表率,请你们原谅。

人都是有感情的,亲情、友情、爱情;父母情、姐妹情、兄弟情。这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与不同。人没了感情,如同行尸走兽,也就没有了一点的生存价值。                                 

  作为长子,我应该负起父母走后的一切责任,姐姐、弟弟、妹妹们,相信我,我会做得更好的,我这里是你们永远的家。

和父母兄弟一起过年的感觉真好,可惜现在没有了,以后也永远不会再有了。希望那些父母健在的朋友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好好的珍惜吧!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说说话,聊聊天,尽尽孝道,哪怕是一点点、一点点……

  不管怎样,我还是要祝福所有的亲人、朋友、以及天下健在的父母亲们:新春快乐,健康永远!

    想您们,天堂的父母亲……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