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太合作品:金水轶事(古村风韵)

 渭南文坛 2020-08-06

作者简介

党太合,笔名乳罗山,生于1955年8月,合阳县路井镇人,中共党员,林业工程师,渭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供职延安市黄龙山林业局,退休后居住渭南市高新区。

古村风韵

作者 党太合

上期回顾

党太合作品:金水轶事(楔子)

数千年来,大凡各个家族、姓氏的繁衍,悲欢聚散及其村庄的开拓与兴衰,无不记录着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感人至深的创世历程,折射着中华民族灿烂之光。

这党氏和党定村也不例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木有本、水有根。

做为一个党定村人,不管他在何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后,总是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和怀念故乡的意识,使我们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

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

一个村落一群庙观,村在庙中庙在村周,这是解放前党定村村貌的真实写照。

虽说这党定村建庄不上千年,可由于先民们长期以来受封建思想的教化,迷信烙印较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从建庄开始就注重庙宇道观的修建,作为人们的心灵寄托,期求神灵给村民们带来福祉,以便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风调雨顺,保佑后裔平安昌盛,繁衍生息。

这里既是祖先入土为安的归宿地,也是后代走向世界的始发地。但,只要我们子孙后代胸中有祖先,眼中有金水,就一定会走好走远的。因此对于我来说,对故乡的记忆却是浮浅的。

小时侯常听爷爷讲,在这个只有前、后,东(池沿壑)、西和后场里五条巷道,只有不到二百来户的庄子里,光那庙宇建筑就有十六、七处之多。从村南望去,一道百余丈长的南墙在东西两头风水墩的夹护下,尤如一道长堤垛在那里,以这种文化现象,重在以阴阳、卦理论吉凶,挡风水而不失。以前巷后墙为基线,中间有一南门,西头有座西岳庙,东头有座东岳庙,东南角建有文昌阁和天地庙。西门乃村子的最大门楼,朝西是通往露井镇方向的大道,道的两边修有天地庙及关帝庙,偏北从后巷出口便是小西门,在通往北去的道路口,建有药王庙和佛地庙,这也就是村里人所说的庙坡了。

由于地理的原由,村子没有北门,只是在后巷中间有一小巷通往北边的后地,出口有一观音庙,是所有庙观中最年轻的一个,说是民国年间,富农党克成的儿子党再普,在其后院窑背上玩耍时不小心跌了下去,而安然无恙,大人问起,说是在空中有一妇人托着缓缓放下,以为观音保佑,为还愿而修此庙。村北东北角处还有观音庙、马王庙和财神阁。

东巷向东便是东门,门东有座地神庙,直通去金水沟的道路。

从东、西、南门汇入村子中心十字,偏东有一高台,上面建有圣母庙,东南向有一大涝池,西向有党姓的老祠堂和继孝堂,奉仙堂等,药铺和商店也建在涝池沿北向,这里便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孩童时我也常到这里玩耍,对此还是有些记忆。

村里最大最集中的庙宇要算是大庙了。大庙建在西门后北向,也就是西巷的西头,庙内南面有一戏楼,中间是一个能拥纳全村人的广场,北边的高台上建有一个东西排列面对戏台的大殿,中间是九乐殿,供奉的是《史记》里和戏剧《赵氏孤儿》中的赵盾,西殿乃晋文阁,东殿为关圣阁。除了烧香求神,大庙里便成为村里大型祭祀和演戏娱乐的主要场所。解放后,村上把它改为学校,这大殿也成为了教室,我的小学也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在党定村,除了村子周围这些庙宇,出了东门,在去金水沟路上的右边,还有一处庞大的庙观落,就是村人称是的寨子了。进了寨子,从西向东俯察,依沟上下地形,依次建有土地庙、龙关庙、温神庙、老爷庙、阎王洞、黑虎洞、天地洞、娘娘庙等,虽比不上名山庙宇宏伟,但在这个偏僻的小村,也显得荣华,常有村民求神上香,烟火不断。寨子由朝东而下直通金水河,从沟底仰望形如葫芦形状,金水河从沟底由北向南静静地流去,这便是村人所称的真正意义上的“金钱吊葫芦”了。

几百年来,纤绣明静的金水河,不声不息地流向黄河,熏陶着赤足露背的农夫,滋润着一方黎民,见证着历史。而这金水河边,西边的老崖下,还曾建有一处金水寺,规模很小,两个不大的箱房内,供奉着许多神位,据说其中的送子娘娘道是灵验,外地求子烧香者倒也不少,也使这金水寺常有烟火,不感落莫。爷爷曾说,为了生他,姥姥也曾到寺里上过香,许过愿。

还有在金水沟左岸的北腰,有一处沟壑纵横,坡脊起伏如龙,地形陡峭的金龙山,其间有一漏斗状平台,周围的土崖上开挖着九个土窑洞,用砖砌拱,号称九花洞,按次分别为西面两洞,东面四洞,南面筑有三个砖照壁,中间场地间则有一个常年干枯的胶泥池,叫做莲花池,那些洞里供奉的神像都是用青石雕刻的,因之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石头爷爷。

传说在明代某年,距这里西十余里的王家圪塔有一个叫王尚毅的道士,看上了此地风水,就在这里修挖了六个洞观,用完了这莲花池的水,后三个洞因缺水无法继续修建,才以照壁而代之。

爷爷曾说,别看这石头爷爷偏僻,可在解放合阳的那年,它却成为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过往休整的理想之地。富生二伯也说过,那年游击队在这里休息,是爷爷让他送的饭。但对我来说,自小常去沟里,就是没去过这地方,到想有天回故乡到那里去看看。

从小我就喜欢到金水沟玩耍,沟底下有清澈的溪水,那就是金水河,夏日里,姑娘、媳妇们背上一大包袱衣物在水中洗涤,河岸边的草丛上凉晒着五颜六色的被褥里、面和衣物,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我们光着脚丫子在里面戏水摸泥锹,尽情地玩耍,把我们的视觉一下子溶入到这黄土高源上的“世外桃园”。河岸周围有着桃、杏、李等果树,我们小孩子拿上一两毛钱就能吃个够。

在沟底金水河岸向东西两边望去,那起伏的沟坡尤如一座座山峰耸立,有下沟自然也就有上沟,上沟的时候就如爬山,使人真真切切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人可以触摸自然,呼吸清新空气;可以让人忘情地沉醉于它们的神奇、浑厚和美好。特别是那一群群觅食的石鸡,当你的脚步响动时,就会发出“呱、呱呱呱”的鸣啼,顺着沟坡滑翔而去,还有那盘旋在空中的鸽子,以及偶尔看到的那奔跑在沟壑之间的狐狸,给人留下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美丽犝景。

然而那时对它为什么叫“金水沟”却没有过问,只是断断续续听爷爷说起,合阳古称“郃阳”,意思即为郃水之阳(北)。这“郃水”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金水”,它发源于黄龙山红石崖,在合阳与大荔交界的金水村口流入黄河。它把县域东西一分为二,呈现了沟东、沟西略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在毗邻大荔县的金水村金水河汇入黄河,由于比重不等的原因,其水流入黄河后,好长一段时间漂浮在黄河浑浊的泥土水中,发出一道闪烁的光斑,就象金水一般而故名。

说的似乎不无道理,可我想来,也许是家乡地处渭北旱源的缘故,在这“吃水贵如油”的古老乡村,深沟之处能有一条小河,那河水越显得金贵,人们就把这条河叫做“金水河”了,沟随河命名也就成自然了。

可一次,爷爷却给我讲了一个关于金水沟的传说。这个故事似呼与乳罗山的传说相似,但却同唐太宗李世民巧妙地结合起来。

说是在唐朝初年,这一带活跃着一位声誉很高的青年郎中,经常穿梭于韩城、合阳与朝邑之间。

有一天,郎中挑着行医的担子,穿越金水沟去朝邑行医。在沟底,他发现在干冻草丛下有一只冻僵的小白蛇,慈悲之心顿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虽说是一条小蛇,它总是一条小命。想到这儿,他用棉花裹住小蛇,放进小木箱内,继续赶往朝邑地界。

寒来暑往,不知已过去了几个年头,当年的小蛇在郎中的精心喂养下,已长成锨把粗的成年蟒蛇,小木箱已经放不下它了。再过金水沟时,郎中取出白蛇,依依不舍地说:“你自己逃生去吧,我不能再喂养你了。记住:不要干伤天害理的事儿。你若答应,就点三下头。”白蛇徐徐站直身子,口吐红色三瓣花,诚心点了三下头,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向金水沟深处游去……

日出日落,斗转星移。又是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郎中,已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郎中了。他仍挑着担儿,穿梭于朝邑、合阳与韩城之间。有一天,他从朝邑返回韩城,到了金水沟口,心里又想起他的白蛇,不禁长叹几声。

这时,村里人对他说:“老郎中,可不敢过沟呀!沟里有一条大白蟒蛇,作恶多端,已吞吃了好几个人,你可不要白白送命!”

郎中听了这话,不禁打颤,心底发怵,是不是他的白蛇?他下决心一定要看看。他下到沟底,壮着胆子向前走。听到淙淙的流水声,看到芦苇繁茂,没有一点人迹,心里不禁害怕起来。忽然,传来一阵“呼呼”的风声,由远及近,只见芦苇“哗哗”一下子向两旁倒去,中间一道白光闪来。只见一条巨大的白色蟒蛇向他扑来,头像大竹笼,身子像大木桶,眼睛则像一对大灯泡,老郎中顿时吓得瘫坐在地上。可再定睛一看,这正是当年他救下的那条白蛇,白蛇也怔怔地呆在空中,没有下口。

相持了一会,老郎中慢慢地恢复了元气,站了起来怒喝道:“畜生!看看我是谁?你祸害百姓,作恶多端,罪当千刀万剐!”听到这里,这条大蛇“啪”地一声伏在地上。老郎中又说:“你如果还认我这个恩人,就顺着我这条扁担爬上去,扁担缝中插着一把利刃,你自尽吧!如果不认,你就一口吞吃了我!”

白蟒蛇听后,犹豫了一下,就鼓起勇气,猛地向扁担飞了上去。鲜血顿时染红了草地,金水河一下子变成了红水河。

老郎中含着眼泪剥了蟒蛇的皮,把肉分给了乡亲,自己把蛇胆晾干,装进箱子里。

据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事件中,杀了他的同袍兄弟,得了失眠症。李世民由平民百姓一下子变为真龙天子,成为万乘之君,却还是凡夫俗子之胆,没有变成龙胆。他便张贴告示,广求天下郎中能人,能治此症者,赏黄金万两。

这时,老郎中便把蟒蛇之胆献给了皇上。李世民吃了龙胆,气血充盈,神清气爽,正气压倒邪气,便能安然入睡了。

然而,老郎中分文未取,享尽天年,百岁而终。

传说总归传说,但内涵丰富,回味无穷。它却使我们从深层意义上感受到金水沟及它的文化的悠久、永恒与多彩。

长期以来,我们的先人们就在金水沟边的这个庄子里生活着,他们筚路蓝缕,勤劳拓荒新居开,躬耕畎亩基业定,自强不息,稼穑耕耘,建设家园,本能地立地生根,繁衍后代,延续着香火。

古村故事多。

走进党定村的旧巷道中,古树老宅下,究竟蕴藏着哪些古朴别致的风情?青砖黛瓦里,到底传承着哪些古老的韵致?

这些我们都不曾知道,只知道这里历经了数百年变迁,见证着昔日的辉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少前辈的名人轶事流传至今影响后人,留给了我们对这个古村的回忆和眷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