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沟”起往事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4-11

“沟”起往事

随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日趋向好,社旗县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了常态化。3月22日(星期日)早饭后,我带着夫人、领着孙子,同时邀请海哥和我们一起开车到乡下春游。

上午,我们先后到泥河、王坊、姬党柳庄,每到一处看到满地麦田碧绿、桃花盛开、一派春意盎然,使我们心旷神怡;与村支书、驻村队长、村民们交谈中,大家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所流露出的美好憧憬,彻底冲消了大家多日的郁闷心情。

下午,我有意绕道何庙老家返程,开车从村东南向村西北穿村而过,一路驾车一路观赏着新农村的新面貌。不觉中到了“浑水沟”旁,我们下车站在沟旁稍做休息间,“沟”起了我许多往事回忆---

“浑水沟”位于何庙村十队西北角,40年前有30多米长、10米多宽、一两米深,每年夏秋季节沟水灌得满满的,是儿童们经常玩耍嬉戏之处。奇怪的是“浑水沟”浑如黄河之水,与附近其他沟水明显不同,究其何因?几十年来既没有人问过,也没人做过解释。海哥是个细心人,站在路边不久就说“沟西边土质含沙”,我问“为啥?”,他说“沟东边麦苗绿、长势好,沟西边麦苗黄、长势差,这说明沟西边麦地缺墒。缺墒是因为沙地储水能力差的原因,所以我判断沟西边土质含沙”。啊!这时我恍然大悟,原来“浑水沟”水成黄色是沙土流失的缘故呀!

小时候,我们十队同龄的男伙伴大约有十来多个。一到暑假,“浑水沟”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午饭后,我们三、五成群来到“浑水沟”,练习打卜怼(类似蛙泳)、跳水、鳍漫儿(类似潜水),还不时开展一些速度和耐力的竞赛活动。鳍漫儿时,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淘气的小孩都会耍一些小伎俩。比赛时他们潜到水下不久就伸出头来,吸口气后再钻入水中,使用瞒天过海之计取胜。建山比较老实,比赛时不知道用这一招,总是抱怨自己“憋气”时间短,常常招之大家大笑!玩久了我们爬上沟崖,光着身子,顽皮的用双手拍打着屁股,齐唱那不知啥时候流传下来的“歌谣”,“拍拍、拍麻杆儿,你里不干我里干,我里干了怪喜欢,你里不干害老犍(发疟疾)”,其乐无穷。

“浑水沟”东边相隔两窖黄豆地,是生产队种的西瓜,看瓜的是我大伯,老头个子不高但表情严肃,我们都很害怕他。因为他看瓜很负责任,不到分瓜时让我们只准看不能吃。“小日本”比我们大一岁,胆子大有灵性,他让我们每个人用柳枝编成帽子,学着电影《奇袭》上侦察兵的样子,在黄豆地里一字行匍匐前进,领头的悄悄地爬到瓜地摘到西瓜后,他传给我,我再传给你,一直传到“浑水沟”里,用早已准备好的瓦片将西瓜破开,你一块、我一块,一个个狼吞虎咽,大口大口吃的美美滋滋。每次我们偷袭成功后,会感到非常庆幸。咋知道看瓜老头对我们的行动心知肚明,在瓜庵内眯着眼装作熟睡的样子。到后来才知道大伯对我们有多么宽容。

   

     “浑水沟”西北是我们十队的“西北地”,也是我最难忘的地方。1978年中招考试,何庙学校成林、国新和我考试分数都超过了中专分数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时,中招录取顺序是先录取中专、再录取重点高中、后录取普通高中。暑假过后,成林、国新等同学都先后被县一高和城郊高中录取,而我却没有接到通知。心里很不是滋味也不便给别人诉说,只得装作没事儿的样子,每天煎熬在焦急的等待之中。后来不得不自认倒霉,甚至有放弃上学的想法,从此开始一天两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

     9月15号那天下午,我和四姐正在西北地上工“打坷垃”,忽然见一个身穿邮政制装的人,骑着自行车来到地头,下车后大声喊:“谁叫党国安,录取通知书来了,快来签收”。我听到后,大步跑到邮政员面前,马上签收了邮件,亟不可待的打开信封,一看是南阳卫校发来的通知书,上面写着“党国安同学:你被南阳卫校录取,请于1979年2月2日到校报到”。我看后激动的心情不以言表,顾不得给队长请假,撇下“榔头”就往家里跑,一心想着赶快把这个喜讯告诉母亲,好让她老人家一起分享。当时,能考上中专可是件转变人生命运的大事,那一年社旗县被小中专录取的总共十人,从此就意味着告别了农村,端上了“铁饭碗”,吃上了商品粮。

挨着“浑水沟”西边有我家七分自留地。这也是我经常回忆的地方。结婚后,爱人“好奇”种地,经常攒动着我去种自留地。1988年麦收后,我请耀忠帮忙给自留地耩了谷子,几天后谷子苗出来了,我和爱人又给谷子地松了土、撒了臭肥,每个星期来地头看了又看,生怕谷子苗长的不好。快成熟时,谷子苗长的密密麻麻、一人多高,谷子穗一札多(5、6寸)长。这时我们心想着今年一定会取得大丰收,再也不用买小米了。可是,我咋也没有想到,吉林哥把谷子杆拉到场里用碾后,连三斤小米也没有扬出来。

因为此事,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妈理解我的心思,对我说:“种谷子是有讲究的,谷苗不能太稠,施肥时氮磷钾也要有合适比例,你没有种过地咋知道这些诀窍”,“别苦恼了,你就不是种地的料,以后把班上好才是正道”。经过此事我对父辈们种地技术有了崇拜,他们真的不是“农村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做”。要想取得农业丰收,不仅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还需要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支撑。我没有种田的天赋,至今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站在“浑水沟”边,我把这些往事说给海哥他们听,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好像就发生在昨天。这也可能是我的乡愁吧!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党国安,社旗县城郊乡人,主任医师,中国骨伤学会水针刀专业委员会理事,南阳市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南阳市中医康复(针推)学会副主委,社旗县颈肩腰腿痛专业学会主任,原社旗县卫生职业学校副校长,原社旗县唐庄乡卫生院院长,中华党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党氏家族报》特约通讯员,《三翁堂》党氏家族理事会秘书长,中华党氏大宗谱《三翁堂家谱》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