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占江
文 / 周占江 沋河川史前文明:古村落遗址遗存 沋河川是渭南人的发祥地,沋河是渭南人的母亲河。在沋河川已经发现并试掘和发掘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有十几处之多,主要有郭罗、蒋家、灰堆、北刘、史家、白庙、北庄、姜河、花园等处。如果不是长期以来的取土整地、洪水冲刷及其他人为和自然原因,沋河川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古村落遗址和文化遗存。其史前文明之灿烂辉煌,由此可见一斑。 北庄遗址,在稠水河东岸的长干岭(万干岭)北部,距阳郭镇约两公里。1973年农民在北庄村西边的断崖上去土时发现了头盖骨化石,经考古科学鉴定,为距今1万年到5万年之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为新石器早期的人头盖骨,对研究沋河川古人类有重要参考作用。北庄遗址还发现了果球、树干等植物化石,对研究沋河川古植被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参考价值。1981年北庄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1万平方米。 北刘遗址,在今龙泉寺村管属的北刘村西南处,面积约8万平方米。1979年至1983年,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渭南文管会先后多次在此发掘。分为东西两区,发掘面积238平方米。发掘墓葬十八个,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的器物群和一组仰韶文化地层叠压关系的证据。北刘遗址文化上层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出土了不少彩陶片和三组陶灶,还有大量的双唇口光底瓶、曲腹盆、罐、甑以及陶纺轮、陶釜等器物;石器有石锛、石刀、石球等;骨器有骨梭、骨簇、骨矛、骨锥、骨凿、骨鱼杈等。这一层的下面,有一层约15至20厘米的不连续的红色埋葬层,再往下有老官台文化器物,典型陶器有圆底钵、圈足钵、三足钵、球腹瓮、直壁罐等;石器有打制的石斧、切割器、石片等。1981年再次试掘,除了上述器物外,还出土了骨器和粟壳。北刘下层上限约距今8000年,与磁山裴李岗文化时间相近。从序列上看,北刘下层文化上乘沙苑细石器文化,下继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另外,在北刘遗址中还发现了原始社会晚期的防御设施——大围沟,是继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之后,发现的第三条大围沟。还在庙底沟类型地层中发现了一件铜笄(jī),对研究我国的冶金史和铜器的起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北刘遗址遗存丰富,是沋河川最有代表性的古村落遗址之一,1981年被定为县级文化保护单位。 白庙遗址,在白庙学校南北两面,面积约12万平方米。1976年,半坡博物馆和渭南县文化馆在学校北面试掘,发现两座建造极为讲究的礓土(料礓石)地面的圆形小房子,出土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器。其下层为红色埋葬土层。在白庙学校南面发现了老官台文化陶器。后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4万平方米。 沋水夜月 周占江 书 史家遗址,位于沋河西岸史家村北面上方的二级台地上,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6年,渭南县文化馆在此发掘了250平方米,主要是墓葬区。在文化层中发现窖穴4个,仰韶文化墓葬43座,人骨架733付,随葬陶器155件,石器29件,骨角器2件,还有大量的动物骨骼。这些墓葬大多数属于二次合葬墓,所以表现出性别、年龄混杂,而尸骨个体排列整齐的情形;随葬品较少,属于集体随葬品,非个人陪葬品。这与过去发掘的仰韶文化氏族公共墓地的埋葬和随葬制度相吻合,对于研究仰韶文化时期的葬制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史家遗址文化,介于半坡早期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之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新类型。考古界公认仰韶文化的分期与发展序列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有人考证说,史家遗址较为完整丰富的二次合葬墓群及其大量的人体骨骼遗骸,可能与轩辕皇帝时代的部落战争有关。
1984年的灰堆遗址 灰堆遗址,在渭南县城沿沋河东岸南去2里处的原党校后院,系仰韶文化半坡型遗址,发掘了墓葬,出土了陶器、人骨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1000平方米。该遗址与郭罗遗址遥遥相对,相传此地为秦始皇焚书处和汉武帝郊祭的密畤台。 姜河遗址,在沋河上游的稠水河东岸的蟆蛤岭(油馍岭)下,今属双河村行政管辖。遗址距姜河村约一公里,距阳郭镇约2公里,属半坡类型。1981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1万平方米。 道法自然 周占江 书 花园遗址,在花园镇东南方1里的高台地上,东、北两面是断沟,面积10多平方米。1978年渭南县文物工作者在此调查和试掘,发现上层为龙山文化层,下层为商周文化层,出土有豆、鬲、斝(jiǎ)、甑、鼎等铜器残留和陶片。文化层较为丰厚,对探索和考证夏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81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中心区4万平方米。 随心所欲 周占江 书 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在郭罗村、蒋家村、雷家堡、张家坡等处发现过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物调查中,在沋河川地区,曾捡到和收集到许多诸如陶、瓷器物和残片以及青铜器等文物,发现过较为丰富的远古动物及植物化石。
沋河川史前文化遗存,“沋河三岔口”处最为丰富,以北刘、北庄、白庙、史家为中心,扩展至清水河与稠水河之间的“沋河川小平原”及其两岸,至秦岭北坡以及两河交汇后的整个沋河川地区,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和历史文化价值。考古证明,沋河川至少几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8千年前已有了农业生产、饲养业及生产生活用具制造业等等,其文化文明实为渭南之先驱。沋河川古村落遗址,是中华文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渭南古代文明的典型代表。随着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以及社会的进步发展沋河川还将更加美丽富饶,幸福繁荣。 附注: 本文参考了《渭南县志》(1987年三秦出版社出版,杨树民主编。)、《渭南北刘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张瑞岭执笔。)以及百度、360百科等网络文献资料,在此对作、编者表示感谢! 本人曾有幸受教于考古专家、渭南著名文化学者左忠诚先生,因而粗浅涉及历史及考古知识,借此文对已故恩师表示深切怀念和诚挚敬意! 2018年11月1日 ![]() 作者简介 周占江,笔名久龄山人,陕西渭南沋河川人,中学语文教师,喜文学、书法等。年逾知命,尤思故乡,闲来写字作文,多舒怀乡念旧之情。 投稿加微信 xiaolong52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