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鸿,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共计100万字,发表于《小说选刊》《文艺鉴赏》《思维与智慧》《新疆青年》《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烟台教育》《齐鲁晚报》《语文报》《语文周报》《人间福报》等报刊共计8万余字,多篇散文和诗歌作品在多种征文活动中获奖。其中《父亲》获得《思维与智慧》2015年“渤海杯”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被选入《小说选刊》2015年10期,并入围首届“浩然文学奖”。《父亲》被济南市历下区初一语文试题采用。《芥子三题》获得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山东文学》、大众网共同主办的“阳光下的风”主题征文大赛三等奖。多篇作品被设计成中考或高考训练题。三篇短散文《书,生命飞升的翅膀》《科技创造奇迹》《幸福的民族大家庭》被选入由出版社正规出版的小学朗读教材。2017年12月获《语文周报》社颁发的“2017年《语文周报》优秀作者”荣誉。 
◎大地深情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秋天的气息随着那第一枚落叶而飘落大地。秋天的幕布在季候中慢慢拉开,也在我心中渐次拉开。我静静地用眼睛去看,用心去品味。湛蓝的天空中游弋的白云下是广袤的大地。我一次又一次在秋天的天地之间慢慢地踱,慢慢地看,我情愿做一滴秋露,融化在这秋天的光阴中。自然的气息总给我心灵的慰藉,自然是我们的最终归宿,这种归宿感始终笼在心头。漫步自然,躁动的心会渐渐安静下来,进入一种自由的状态。那棵在早春盛开满树的樱花,已挂满彩色的叶子。犹记得那满树碎碎的小花如粉色的星星般洒满天宇,而时光已疾驰了千里万里。秋天,她迎来了自己的又一次盛开与凋零,叶子的华彩在演绎着花朵的语言,樱树是另一种风姿。杉树绿色的针叶已在秋霜中染成铁锈红色,涂抹着秋天的斑斓,涂抹着校园的秋色。秋天,是飞霞流丹的季节。一棵高高的枫树风姿绰约地立在路旁,暮色淹没不了她浓重的红,即使在远处也能看到。那是岁月的颜色,也是赤子之心的颜色。菊在花圃中恣意盛开,黄色的,紫色的,淡粉的,一张张笑脸簇拥在一起,在秋霜秋阳中恬然自适,秋天,是属于菊的季节。秋天的树是最漂亮的。东河边,十里的绿化长廊悄悄地矗立成一道华丽的屏风,金黄的,火红的,树们都在肆意挥洒着色彩,似在宣告着生命的华丽与盛大,又似在张扬着生命的华美与庄严,要多美有多美,生命就该这般燃烧与放纵。一场秋霜又一场秋霜。憔悴的叶子从枝头恋恋地飘落,“簌簌”的似一场秋雨。它们在树下铺展成厚厚的一层。一些叶子还饱含着新鲜的水分,它们静静的散发着秋天的清香,沁入肺腑的是光阴洁净的气息和岁月的暖。一些枯萎的落叶翻卷着,似雍容的牡丹,又似栖落的蝴蝶。在沉静的含着笑意的心中,秋天是物华圆满的时刻,经历了春的萌动、夏的成长与秋的成熟,告别的时刻是这样隆重而美好。金银忍冬开过了花朵,落光了叶子,只剩下满树红玛瑙一样晶莹透亮的红色小果。它们一丛丛一簇簇地簇拥在枝头,在寂寥的霜天中显得格外红艳。那分明是一颗颗赤子之心,向光阴奉献了她的忠诚与热烈。“落叶归根”,在回归生命的寂灭与安宁的时刻,所有的植物,都向大地呈现了她们最后的美,那种美里有谢幕的庄严,也有依依的不舍。我不禁想起那一年的初秋,那是三年之前的事了。女儿即将远赴异国求学,我们一家三口在公园里散步。自从女儿离开我们读大学之后,这样惬意悠闲的团聚时光并不多。那是一个秋天的上午,秋刚刚从溽暑里透露出清凉的气息。翠绿如茵的草坪挂着一层晶莹的露珠,一棵木槿站立在草坪中央,盛开着满树粉紫的花朵,硕大的一朵朵缀满绿色的树冠,树下还飘落了一层落花,唯美而忧伤。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棵木槿树了。我们从这一棵花树旁走过,沿着曲折有致的甬道慢慢踱去,女儿一只手搭在她父亲的肩头,另一只手牵着我的手。路上一朵木槿花映入我们的眼帘,女儿弯腰把它捡拾起来,这是一朵完好的木槿花,看来是被人采下又弃置在路上的,花瓣上还带着新鲜的露珠。女孩子白皙细嫩的小手拿着一朵带着露珠的木槿花,我用手机拍下了这美丽的遇见。然后,我从女儿手中拿起那朵花把它重新丢在路上,还是让她回到土地的怀抱吧,我们继续往前走,那一朵花儿孤零零地躺在路上。已经走出一段距离了,女儿忽然掉转头跑回去,捡起那朵花跑着送回那棵木槿树下,她说:“让她回到她母亲的脚下吧。”我内心有着丝丝缕缕的颤动:彼时在即将远行的女儿细密而柔软的心思中是怀有对亲人、对故土的深深的依恋之情的。这一个细节深深地镌刻于我的心中,我把那张女儿手拿木槿花的照片永久地作为我微信的头像。一朵花的陨落如同一枚叶子的凋落,她们都是带着浓重的乡愁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久历了光阴的中年人的心里,鲜花与落叶是比肩而立的,她们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我又想起读书看到过的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的故事。当他被从祖国流放到他乡,他的心中亦是怀有落叶一般的乡愁的。在美国佛蒙特州他居住的山庄里,日本学者学木村浩看着窗外茂密的森林问索尔仁尼琴:“到了冬天,这一带是否会下大雪?”索尔仁尼琴将视线转向窗外,片刻之后,若有所思地说:“虽然每年不尽相同,可是雪相当大,你知道,没有雪,俄国人是活不下去的。”索尔仁尼琴对于他的祖国是怀着深挚的乡愁的。他的“下着大雪的故乡”是他生命的根,是他思想与呐喊的起源。他的饱受苦难的祖国和人民催生了他的血泪与情感,那一片辽阔的土地和坚忍的人民孕育出作家宽广的胸襟,孕育出伟大的俄国文学。即使他飘零异国他乡,他也仍然是祖国这棵巨树上的一枚叶子,他站立在俄国寒冷坚硬的土地上,用他明亮的巨眼注视世界,成为“世界的索尔仁尼琴”。他是被一阵秋风吹到远方的一枚叶子。飘零翻卷之中,还带着根的香,根的温度。“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那一枚叶子从屈原的《九歌》里飘落,从《诗经》里飘落,从《古诗十九首》里飘落。“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岁岁秋风起,年年秋叶飞,它们层层堆积着大地的温暖,沉淀着传统的意蕴。一枚叶子的经历是故事,是传奇,叶子的传奇诠释着生的活泼与静美。叶子看过天上的云,淋过空中的雨,它曾与雀儿私密交谈,曾与阳光静默缠绵……即使伫立枝头,它已飞越千里万里。光阴愈老,内心愈安宁。落叶的气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琴弦,拨动了往昔的涟漪,跋涉过的沧海桑田似乎都隐去了,路途中飘落的风尘也消散殆尽,我还原为那一个不染尘滓的稚子,在秋风里欢欣,在阳光里单纯。想起小时候那些嬉戏玩耍的时光,想起那些捡拾落叶的日子。把竹筷子削尖拴上一根绳,串起的落叶就在绳子上起舞与翻滚,那是属于童年的劳作与快乐。我还是在落叶的气息中闻到母亲的气息了,落叶曾是母亲灶膛里吞吐的火焰与温暖,它照亮了母亲慈祥的容颜。母亲是一枚在春天凋落的叶子,我想紧紧的抱住她,永远与她相拥,可是她却从我的怀抱里缓缓的滑落,回归了深情的大地。落叶里藏着岁月,藏着亲情。它的经脉勾画着河流的分支,勾画着大地的经纬,勾画着血管的分布,叶子的心中是藏着故乡的沟壑,藏着祖先的血脉的。“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无论落叶飘向哪里,它永远朝向着生命的原乡。腊月二十八了,街上一派忙碌的景象,都在准备过年了,人们脚步匆匆,车辆都是急匆匆地疾驰而过。我们一家三口和女儿闺蜜的一家三口从这一派忙年的氛围中跳脱,仙人一般乘着银色大鸟从山寒水瘦的北国降落在花红柳绿的江南泉州。计程车把我们送至泉州老街的一条小巷的外面停下来,我们拖着行李箱走入巷子里。这条民国时期的老街两边,窗牖错落,门户井然,这是一条典型的江南的街巷。百年烟火温暖了这条巷子,巷子沉浸在一种安宁祥和的氛围里,百年风雨似乎瞬间而过,人间依旧,日月依旧,家家户户的红灯笼依旧,不同的是巷子里的人影变换了。在巷子里,我们转入一条窄小得仅容一人通行的小巷子,小巷子里幽暗潮湿,很符合我对于江南的臆想。我们将在这条巷子里度过三天的时光,圆我做一回江南人的宿梦。我们入住一栋独门小楼。小楼是二层的,充满民俗元素,简朴而别致。客厅里的桌子上铺着印花布,粗朴的陶罐里插着干枯的花。卧室里张挂着印花布作为装饰,窗帘是粗布的,陈设着蒲团作为坐具,床是木质榻榻米。卫生间里挂着麦秸草编织的窗帘,饮料瓶子缠上麻绳,里面养几枝绿萝。这就是泉州人的格调,把寻常的日子过成了诗与花。泉州的美就在这样一些细节上,需要在光阴中细细涵泳。清晨在小巷中漫步,一不小心就邂逅这样充满情调与诗意的美。刺桐花是泉州的市花,泉州人与植物相依为命,家家庭院内门户外都盆栽或就地种植着各种花草,植物是街巷的风情。这时节,茶花开得有些败了,却正是炮仗花盛开的季节,被橘红色的炮仗花覆拥的屋顶,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屡屡给我这从冰天雪地的北方赶赴江南春色的人以惊喜。泉州人偏偏又在屋墙写上醒目的白色字迹:愿你我可以朝九晚五,也可以浪迹天涯。他们骨子里的浪漫气息表露无遗。在泉州的街头,不时的会与老树相遇,那是沧桑的老者一般的榕树。随处可见的老榕树,是泉州不可忽视的主角。它们粗壮的树干、茂密的树冠与下垂成暗色瀑布的气根,沉淀着岁月恒久的定力,给人以生的震撼。它们是这座城市的底气,见到老榕树,就像见到了故人,他在江南的街头伫立等待了千年,等待着风尘仆仆的我卸掉疲惫与浮躁,与他进行一次灵魂与灵魂的拥抱。在泉州,最美的遇见是与一棵百年木棉树的相遇。我和丈夫在老街的各条小巷里游走,贪婪地猎奇街巷里的小喜悦与小幸福,一树高大的红艳在蓝天里突然闯入我的眼帘,我惊呼起来,随即快步奔赴过去,那是长在一座老院子里的一棵粗壮的大树,满树的硕大的红艳的花朵,有的成朵成朵的凋落在地上,唯美着,安静着,这种凋落让我想起了一个词:悲壮。我觉得每一朵木棉花都是一个勇士,是为爱而殉情的勇士。我捡拾起一朵,直奔院里的一位老人而去,我急切地问他:“这是什么花?”他告诉我:“这是木棉花。”原来这就是木棉花,这是我在舒婷的诗《致橡树》中早就相识的花。我想起了舒婷的诗句:泉州人礼佛嗜茶,家家堂上都供奉佛像,摆放茶具。宋朝的朱熹曾撰联于泉州开元寺,称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里的人们似乎受了佛法的浸润与洗礼,沉着慈和,彬彬有礼,当户漫饮茶的泉州人随处可见。曾在巷子里遇见一处茶室,门是锁着的,上面用麻绳挂着一个小纸牌,写着一个电话号码,该是主人的电话号码。墙上爬着常春藤,门口放着一个红色的瓦罐,里面种植着一棵大叶的不知名的植物。旁边精巧的原木架子上搁着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这样一些白色的字:去做想做的事,爱想爱的人,因为人生无论多长,始终短暂……落款是草黛春节茶礼。透过门玻璃望进去,屋里的橱柜里排列着书籍,陈列着各种朴素而又小巧的茶具,当门的茶案上摆好了茶壶与茶杯,似乎主人与茶客刚刚离去。如果有时间就拨一拨门上挂的那个电话号码吧,它在说,饮茶贵在随意,贵在休闲,贵在相知,愿意约就约一约吧。这样的洒脱而又随意的茶室,也只有在泉州才能遇见。泉州是弘一大师涅槃的地方,也只有泉州这样一个美丽、安宁而有品格的地方才留得住大师的脚步。他原本打算渡海前去泰国弘道,可是泉州以自己的魅力无可抵御地挽留住了大师,大师在此游走于各个寺院,禅修与弘法,最终在这里圆寂与重生。他的1800颗舍利子,有一半留在了泉州清源山,一半回到了他出家的地方——杭州虎跑寺。在开元寺,盛开的桂花丛中,肃穆的弘一法师纪念馆被馥郁的桂花香包围与缭绕着,泉州人以这种浪漫的方式纪念着他,缅怀着他。他须臾不曾离开过,他已经成为泉州历史与文化的一部分。在泉州老街里,不经意间就会与弘一大师相遇,一盆凤尾竹掩映的红砖墙上,醒目的白色字迹写着大师的慧语箴言:心无所住,无上清凉。泉州南洋风味的骑楼都是用当地红土烧制的红砖垒成的,泉州人把这种房屋称为“厝”,“起大厝”是泉州人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之一。红色的房屋与蔚蓝的大海相互依偎,这是泉州的美丽。泉州寺庙多,在老街里游走,一座老井或一座古塔会成为美好的邂逅,而寺庙也是随处可遇的。泉州的寺庙很华丽,很美,它们寄放着泉州人在惊涛骇浪中依然安稳的心,人们供奉着佛,也供奉着关帝,还供奉着各路神仙,这是泉州人在涵养自己诚信忠义的美德,祈求安康幸福的庇佑。作为兴起于唐、盛于宋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人世世代代以打鱼和经商为生,来来往往的世界各地的船舶,不仅带来了泉州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各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泉州素有“东亚文化之都”的美誉。文开气运,宗教衍播。隋唐五代时期,泉州文化教育蔚起,贤才辈出。儒释道并兴,伊斯兰教、摩尼教相继入泉。至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生产力疾速发展,朝廷在此设置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中外往来频繁,东西文明互动,多元文化激荡,东方第一大港气象万千。泉州最有名的寺庙是开元寺,就在我们暂住的小巷子的对面。它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开元寺的双塔是泉州的标志,泉州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楼房高度不能超过双塔的高度。走进开元寺大院,就像走进了一座南方园林,虬曲盘旋的数百年的古榕树是院内的奇观,古柏苍翠,茶花簇拥,绿草如茵,好似走进了一座皇家园林。庙宇巍峨庄严,佛相弘大慈悲。正值新春大法事,大殿内外摆满了粉色的百合花,香客挤挤,香火鼎盛,众僧人身着金色袈裟高声诵经。老街里人们熙来攘往,但它是安静的,滤掉了人间的喧嚷与闹腾,有一种老时光的优雅。街上大多是美食店,当地人在里面烹饪各种美味小吃出售。这些小吃在闽南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古早味”,代表着闽南台湾一带的饮食文化。比较有名的是米线糊、姜母鸭、肉粽等。几个服装店夹杂其中,里面张挂的服装也是传统风格的。老街上的一切都是和谐的,浸润着旧时光的低调与朴素,可是老街是厚重的,有着深沉的内涵,它把一些老故事刻在骨子里,有着一种风流云散之后的宠辱不惊、闲庭信步的从容的气度。即使大年在即,泉州人依然是悠游的,他们的这种按部就班的不慌不忙的态度一度使我忘记了马上就是大年这回事,我忘情的沉浸于泉州的风情之中了。大年三十的下午,泉州人才有了过年的迹象,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搬出了一只炉子,他们在炉子里烧纸,祭奠列祖列宗。泉州的美食喂养了我夜晚的悠闲与懒散,我们在泉州夜晚的街道上流浪。五彩缤纷的灯光勾勒出泉州夜晚娇娆的轮廓,但不耀眼,保持着泉州温和的情调。泉州是安静的,有一种波澜不惊的大气与安稳,这是一方富庶、繁华而又朴素、祥和的世外桃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泉州人在自己的节奏与幸福里陶醉。泉州的公交车是一种敞篷的观光车,泉州人把生活过成了观览风景的一程又一程的旅游。“噼啪”的鞭炮声打破了泉州的平和与安谧,我午夜梦回,方才知晓,己亥年大年初一来到了。而此刻,我在南国,我在泉州,我在一条古老的江南小巷子里。一个令我难忘的春节。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