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作家||【马龙精神】◆张国栋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笔名,心静如水,本名张国栋。汉族。生于19628月。徽县人。《诗刊社》·子曰诗社社员,《陇南诗词》协会会员,徽县文联会员。曾有作品在《教师报》《学生天地》《甘肃自考报》《陕西自考报》《陇南日报》《陇南诗词》《陇南文艺》《英雄之歌》《阴平诗词》《哈达铺》《青泥岭》《齐鲁文学》《民主协商》等报刊及《文化礼县》《陇南青年》《西汉水文学》等微刊发表。获《齐鲁文学》社2018年最佳诗歌提名奖,获徽县文联“庆祝建国70周年·印象稻坪“诗歌《稻坪,深山里的人间仙境》征文三等奖。获西和糖酒杯·征文诗歌《西汉水唱响新时代》入围奖。现居徽县。供职徽县银杏树镇银杏中心小学。

马龙精神【原创】

按《中国成语大词典》解释:龙马精神,就是像龙马一样的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无巧不成书。人世间的事物,往往有惊人的相似,甚至有相同的之处。

下文我的拙作《马龙精神》,文中的主人公,被称为“陇南市民间艺术大师“称号的马龙先生。确确实实,他卓越的艺木才华,就正好践行了这样一种“龙马精神“。
无独有偶。我和马龙先生一同生活在银杏树镇,而且我的老家和他又是邻社。早闻民间有奇人,早闻民间有奇事。前几天工作之余,我约了六个同事。一起拜访了慕名已久的民间艺术奇人马龙先生。观赏了他的陇南天趣根艺奇石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关于他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学着写起。
 
一、硕果累累
银杏树镇,这个离徽县城顶多五公里,也是徽县天心地胆的地方。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振兴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在,交通运输,四通八达。
早有316“国道”,从此贯通。如今,“十天”高速银杏树镇至李河村延伸段,还有正在新建的“两徽“高速,三条“国道”都在银杏树镇交汇。汇集成交通大网络,连接外面精彩的世界。远在天涯,近在咫尺。相约国内,拥抱世界,已成现实。
银杏树镇便利、发达和崛起的交通,更为象马龙这样勇于创新的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无限的前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马龙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从银杏树镇的“十天“高速银李路段进口,无论你乘车还是驾车,最多伸一个懒腰,喘一口粗气至“河池明洞“处。一块高耸入云,马龙的“陇南天趣根艺奇石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巨幅牌子,映入眼帘。下了车,行至百十步,便到了银杏树镇马山村莲花坝社。
莲花坝社,与莲花有关。听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一片无边无垠的莲花池。苍海桑田,岁月无痕。因为毁池造田,所以消逝殆尽。
莲花坝社,还有另一个神奇的地方叫娘娘庙。娘娘神主管凡间求子赐福的好事,因此,方圆百里求子拜神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旺盛。佛教禅意文化,同样也源远流长。
陇南天趣根艺奇石艺术责任有限责任公司,就应运而生在这个山清水秀和诗情画意的地方。莲花“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和娘娘庙佛教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成就了这位民间奇人马龙。
我们慕名走到公司的门前,马龙用十二分的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6人。马龙着一身时髦休闲装,一头乌黑发亮的披肩发微卷着。虽然,今年四十四岁了,但是,他还是显得英俊潇洒。白皙的脸上,见一面就会觉得他是一个有着精彩的故事的人。
公司总地面积1.5亩。注册资金600万元,资金总投资120多万元。我们迈进公司展览馆,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陶醉了,震撼了!70多平米的展览馆的地面上,各类根雕和泥塑艺术品,琳琅满目,排列有序,层次分明。根艺品象兵俑排列布阵,威风凛凛。一匹雌狼率领儿女,仰天长嘶,呼唤“丈夫““回家“团聚;一只金狮猴,捧着一颗仙桃,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一只雄鹰,展开双翼,跃跃欲试,翱翔蓝天。像这样巧夺天工,独县匠心的根雕艺术品共有300多件,总价值20万元。已销售近200件,创造价值12万多元。产品销往敦煌市、嘉玉关市、兰州市、深圳市和台湾省。深受雕塑爱好者和订货客户的喜爱,他们视为掌上明珠和镇宅宝物。
在展览馆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夺人眼球,美不胜收的大马勺脸谱、梭子脸谱和葫芦彩绘。泥塑50多件,葫芦大小成品200多件,半成品1.5万件。这些脸谱就地取材,挖掘利用本地优质桐木和葫芦,通过取材、控空、刨光、着底色、着色等十多道工序,精雕和彩绘而成。
 
二、光环闪耀
鸟的理想,是想飞得更高;人的理想,是追求更高远的目标。机会是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艺术品并且传播得更远。马龙带着自己心爱的心肝宝贝,乘坐“铁公机“,乘坐轮船,漂洋过海。参加巡展5次,获得“陇南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甘肃省文学联合会会员”、“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二十个以上的荣誉称号。获得县、市、省奖励也在二十多次以上。马龙凭借着强劲的东风,珍惜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竭力推介自己艺术珍品,广结四海慧眼之友。局面一经打开,“好戏“便连连登台。展览“产品”全部已售完,订单还如同雪片飞来。马龙的钱袋子装得鼓鼓囊囊,各种名誉也便花落家门。
全国各地巡展,凯旋归来。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关心及重视。银杏树镇党委政府、徽县四大班子、陇南市、甘肃省有关领导都前来视察。各级领导对马龙为传承和保护当地“非遗“文化艺术的可喜成绩,给予满意地肯定和高度地赞扬。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前陇南市委书记、现任甘肃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邵明,欣然泼墨挥毫,题写了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马龙精神“。以此鼓励他在艺术上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苦尽甘来
马龙出生于一九七四年四月。父母之所以取其名,就是因为望子成龙。马龙今天的成功,将父母昔日的梦想成真。然而马龙的童年是非常凄苦的。就在他两岁时,母亲便因患重病去世了。父亲便既当爸爸又当妈妈,把他和兄妹六人,一起一把尿一把屎拉扯大。现在马龙一提起往事,他便泣不成声。
家庭穷得叮当响,连学费都交不起。但马龙学习刻苦,特别对美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学快毕业的一天,他的肚子饿急了,就和三哥抢食吃,结果被三哥狠狠地揍了一顿,马龙从此辍学,离家出走去流浪。
他身无分文,先后流浪至成县、武都,最后辗转到了兰州。马龙以打小工、洗车、捡垃圾为生。甚至还被公安局关进了收容所。
也许还是艺术的魅力吸引着他。马龙徒步流浪到麦积山。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如果,以前的浪流,是为了谋生。那么,这次浪流,才是他步入艺术殿堂的开始。好人自有“贵人“相助。在一位好心人,卖香火老太太的引荐下,马龙给麦积山植物园当起了一名门卫。
麦积山石窟大大小小泥塑,数以万计,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6厘米。与真人相仿,极富生活情趣。他利用闲暇,看遍了石窟所有的塑像。那怕有那么一丁点的时间,都在看工匠师傅做塑像。他也学着和泥巴、塑造型、绘颜
色,几天后,终于完成了一件工艺品。工匠师傅夸奖说:”专业的学生也没有你手艺好。”
流浪生活培养了马龙的独立生存的能力,也让他首次走进了艺术之门。
 
四、艺海泛舟
几年的流浪,马龙更加惦念着年迈的父亲和兄弟姐妹们。重新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看着被岁月累弯腰的父亲,马龙感受到了肩上的重量。他也明白:要靠知识改变命运。他继续读完初中,利用节假日去周围的庙宇学彩画和壁画。
初中毕业后,1991年,马龙拜姚派第五代传人冉旭泽为师,系统学习民间传统泥塑、彩画、古建筑彩画等工艺,成为师傅的第一个高徒。
为了早日学艺成功,孝敬父亲。他勤学苦练,尊敬师傅。1995年,马龙正式出师了。成为了姚派第六代传人。他独立彩绘吴玠碑亭,凤山长廊等。多次参与本县春节大型灯展活动。从此,成为公认的“陇南市民间艺术大师。”
马龙步入艺术行列近二十年,现在主要制作马勺脸谱为主。马勺脸谱的发源地一一陕西宝鸡,他悉心向当地师傅请教学习。天资聪颖,加上吃苦好学,马龙很快就全面掌握了马勺脸谱的艺术真谛。
徽县社火脸谱是由三种不同的中国民间文化元素自然天成的一种艺术品,为甘肃民间所具有,由中国民间社火脸谱演化而来。通过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细刻而成,配以多层次的图案,使得作品突显大红大绿的西部特色。风格稳重,意境深远。其粗犷的造型,稚拙的纹样,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想象,线条穿插变化,使得忠奸善恶各具特色,既单纯又细腻。个性清新自由、大胆、夸张、异彩纷呈,充分显示出了广大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智慧。其寓意为镇宅、辟邪、驱赶寂寞冷清,实现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马龙是徽县马勺脸谱的创始人,随心随性尽自然。他崇尚自然,因此取笔名为“天翼“,寓意为在艺术的世界里洒脱自然,“大道自然”。
好事成双,鸳鸯一对。就在马龙宝鸡学艺时,一位才貌双全,心灵手巧的姑娘景明霞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里。两颗心撞出了爱情的火花,两只手牵在了一起,“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二00五年的“情人节”,两人一起走进了幸福的婚姻殿堂。婚后,他俩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宝贝儿子出生,三口之家,和和美美,甜甜蜜蜜。成功的男人的背后,总会有一个默默支持丈夫的女人。从此,风雨艺术路,恩爱永相随。
为了在资金上支持马龙的艺术事业。心爱的妻子在宝鸡市开了一家火锅店,宝贝儿子在深圳市打工。虽然,一家人身处异地,但是,三颗心永远跳动在一起。他们在不同的领域打拼,都是为了实现共同的艺术理想而奋斗。
近二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甘陕的各个庙宇和古建单位。每一处都留下了他精湛的雕塑和彩绘技艺。由过去的单干到小做坊,“小打小闹”,到现在创办工司,“鸟枪换炮“。终于在二0一六年五月十八日,挂牌成立了“陇南天趣根艺奇石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字画的展示与销售:民俗文化产品、木马勺脸谱、泥塑、面塑、石雕、木雕、刺绣、手工布艺摆件、工艺品;旅游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大型彩灯制作,古建筑设计,修缮及承建。
 
五、脱贫一方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不忘家乡情。当马龙的艺术事业达到巅峰时期。他靠根雕艺术和大马勺脸谱、葫芦工艺品等艺术走上致富路。他永远不会忘记,是脚下这块家乡的富饶土地养育了他,是家乡美丽山水赋予他艺术的灵感和细胞,是父老乡情用真诚和无私支持了他。坚定了他靠艺术致富,脱贫一方的信念和决心。
马龙毅然决然,投资20万元,租地40亩,为34户建档贫困户,建立起葫芦种植基地。免费提供葫芦籽种、大棚、地膜和肥料,成熟季节全部收购,用来加工葫芦工艺品。
他办起自己的天趣艺术公司,固定员工10人,流动人员20人至30人。每家每户年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马龙还招收方圆心灵手巧的年轻人在公司学习技术,并手把手的传授雕刻和彩绘技能,付给一定的报酬。定期或不定期地免费办班培训,让当地更多的人掌握雕塑和彩绘技艺,早日脱贫,走上致富路。有些外地的青年也闻讯赶来,将这一技艺传遍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眼下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蓬蓬勃勃的发展壮大。马龙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也很快办起电子商务中心。自己担任电商中心负责人。还招收了两个建档立卡脱困户的孩子当店员,不但把他公司的艺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而且帮助贫困户推销优质农付产品。
现在,家乡的父老乡亲正在他的带动下,全部脱贫致富。家家有余钱,户户有存款。正昂首挺胸阔步,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小康“社会迈进。乡亲们个个竖起大拇指夸奖他:”马龙真是一个好人和能人啊!”
著名诗人艾青说:“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马龙先生的艺术道路走到今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无数次艰难险阻,才取得了今天骄人的成绩。
学无止境,艺术也如此。我们衷心感谢马龙先生带给我们艺术上的精神享受。也衷心希望马龙先生一如继往地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龙马精神”!在根雕、大马勺脸谱和葫芦工艺等艺术上,继续锐意创新,积极进取。做强做大,越做越好,誉满天下!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