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散文||【住在乡下】◆杨红星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杨红星,男,汉族,江苏省连云港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市级劳动模范。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多篇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微信公众平台,著有散文集《温暖的乡愁》。

住在乡下

岳父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早年的贫困生活加上常年抽烟,到了晚年落下了很严重的哮喘病,到了冬季要靠拄着拐杖行走。最近几年冬天,我和妻子常在岳父母家的山上老宅居住,以照顾年迈的父亲。

    今年冬至前,岳父在前往村里参加农村党员冬训班的途中,出了交通事故。命保住了,但是严重的外伤和身体上两处骨折,让原来就患有严重哮喘病的父亲身体状况雪上加霜。父亲住院时,妻子对我说,爸爸出院后我们搬到山上老宅住吧。

    老宅位于一个叫鲤鱼山的半山腰上。关于“鲤鱼山”,还是一个传奇,据《孟子》、《朱子》、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毛诗解》及屈原的《离骚》等文献著作中记载,公元前2067年,舜驾崩后下葬在今花果山南侧淩洲山上。禹办完丧事后,来到墓地西南面的小山上,在山顶上专门设置了供台,以方便人们朝舜的墓地祭拜,方才离开,所以这座山叫“离禹山”或“礼禹山”。是明代吴承恩写《西游记》时,将之改成了“鲤鱼山”,还标注说这鲤鱼就是大禹叫镇守淮口的老龙变的。

    这处朝阳的山坡上,因山势建有众多的石头墙到顶的红瓦房,这批建筑多建于上世纪六十末、七十年代初。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人家陆续到山下平地上建了房子,孩子的舅舅也在山下临大路边建起了二层楼房,还在市区买了商品房。这样众多人家搬离,山上许多老屋就成了闲置房,岳父家在山上就有三处这样的老宅。出院后的父亲不愿随孩子舅舅到市区的商品房居住疗伤,坚持到山上老宅住,这样我们这个冬天就到山上老宅长住,方便照顾岳父。

    老宅位于岳父家三处宅院的最高处,在樱桃树林、李子树林和石榴树林上面,周围长满了栀子花和桂花,也是这座山上的最高处建筑。山上长满了板栗树、松树、竹子。满山遍地都是大米花、三角梅和凌霄花,特别是凌霄花也是此山一景。

    健步登上鲤鱼山最高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山顶看黄海日出,看深冬霞光中地平线上的日轮渐渐掀开云幕,缓缓撩起霞帐,冉冉升起在天际,一轮旭日带着金色的光芒升起在东边的海平面上。金色的霞光洒向鲤鱼山,老屋迎来一天中第一缕阳光。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这片山坡的古建筑依然孤寂的存在。老宅依然倔犟地坚挺屹立,和岁月赛跑,和时间抗衡,坚守着那份执着,她属于旧时光。老屋很老,像我那年迈的父亲。每天傍晚下班回家,夕阳西沉之时,看到直直升起的炊烟,仿佛看到了父亲,那是我与老屋亲切的招呼。在她的怀抱里我寻到了儿时的记忆,那也是我的乡愁。

    抬头仰望星空,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倾洒在这座山岗、倾洒在这座老宅。远望山南面的连淮高速公路上,开着夜间行车灯急驶而过的车辆,隐约可听见汽车与空气的撕鸣声。再朝南些,徐新公路上一排排路灯织成的光带由西向东一路蜿蜒而去。再朝南稍高一些,江苏农恳集团云台农场的标志性建筑——高高的灯塔上面带自动旋转的霄虹灯上,“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几个大字,越过烧香河、越过徐新公路、越过连淮高速公路、越过山坡上的这片老屋,映照在老宅的窗棂上。

    低头近看,菜园里母亲和岳母秋天时栽下的青菜、莴苣等越冬蔬菜,在月光和太阳能节能灯光照射下,依然青青绿绿(山上的温度高于山下2摄氏度,山坳里温度还要高些)。墙角下的那株腊梅,正傲雪临风,裁霜剪冰,携着悠悠暗香,迎寒怒放。

    山里人没有阳春白雪的典雅,只有寻常人家的朴实。这个娴静的小山村,徒步欣赏也不会太累。光阴在这里不想移动,时光仿佛在这里也放慢了脚步。这里远离喧闹,远离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城市纵林。行走在石板和石块铺就的山坡小径上,脚板底下的凹凸感向人们传递着岁月的故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百年老树,千年怪石,山上有竹、有松、有茶树、有枙子花树,即使隆冬季节也不失一抹绿,好似春的余味还被留下一些。没有人刻意用心打磨,一切都浑然天成。自然形成的原生态,一步一小景,三步一大景。一草、一木、一屋、一隅,一池塘、一菜地,都有悟不完的哲理,品不完的意境。

    老屋、羊舍、牛棚、猪栏,狗圈、鸡窝、石磨、对舀、老井,都在这里得到了完好的保留。古老的建筑历经多年的沧桑似乎显得更有韵味,斑驳的墙壁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清静幽雅的环境让人留连忘返,沉醉其中,而不知归去。

    鲤鱼山一处不起眼的角落,宅在老宅,这也是能放下心灵和释怀的地方。这里能让我丢掉红尘羁绊和厌烦都市的繁华。这也是人至中年的人想往的回归自然吧?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生活,吾心安处是我乡。

    鲤鱼山的人间仙境,如果陶渊明当年到此一游,那么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世外桃源的所在地应该改写。这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胜境,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住在乡下,历经半个世纪的老屋虽然老旧,不及现代豪宅之气派。却静静地立在那里,向世人浅浅的道出岁月的峥嵘沧桑和生活的古朴纯真,她是存在于江湖多年的隐士。

    冬日里,阳光很暖,山风也柔。与妻轻倚于古朴老旧的屋檐下,聆听风玲叮当之声。在光阴的呢喃里,感受唯美温婉;在岁月的吟诵里,感受四季更迭。

    石墙红瓦,木门铜锁。月光照在挂在墙上的镰刀和斧头,在月色里静静地咀嚼岁月的滋味。

    陋室里,孤灯下,火炉旁,山泉水,普洱茶,小茶盏,那尘封已久的书籍被一页页缓缓打开。和这个为我洗手做羹汤近30年的女人,相对而坐,共剪西窗之烛,共话那巴山夜雨之时。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说的禅茶真谛,也可能就是现在人所说的诗和远方。

    有些歌,听着听着就厌了;有些事,说着说着就忘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情,想着想着流泪了。回忆告诉人们,什么叫幼稚;实践告诉人们,什么叫经历;时间告诉人们,什么叫衰老。本以为这个人能为你遮风挡雨,却没想到所有的风雨都是这个人带来的。

    滚滚红尘,悠悠岁月,惯看春夏秋冬。旧辞新换,都次次归零。世事真真假假,放眼望,别有风情。频回首,韶华远去,姿态已龙钟。无争,惜晚景,随他权贵,不畏卑轻。看云卷云舒,信步闲庭……

    住在乡下,双亲都健在时绕在膝下。在父母身边尽尽孝心,求岁月静好。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