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散文||【古槐,小村之魂】◆谢福泉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谢福泉,男,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人,高级教师。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廊坊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河北农民报》《廊坊日报》《燕赵晚报》《廊坊都市报》《德州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散文四十多篇。

古槐,小村之魂【原创】

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小白河像一条绿色的绸带一样舒展在原野上,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过。我的家乡就坐落在小白河的臂弯里,像个熟睡的婴儿,纯净又安详。
小村子不大,只有几百人。仅有一条东西街道,百十来米长,五、六米宽,在村子中间喊一声,全村人都能听见。      
在小村中央,街道北侧有一棵大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树干须两人手牵手才能合抱过来,大约十几米高的样子,圆形的树冠就像一柄大伞,给人们撑开一片荫凉。
这棵树的学名叫家槐,又名国槐,在北方城市街道两侧很常见,但是在农村却很稀少。虽然和村边田野里的刺槐很相似,但它的枝干上没有刺,树干比较细密,没有太大的裂纹。据村里老人们讲,这棵树大约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可以称得上古槐了。原本是两棵,有一棵遭雷击枯死了,剩下这一棵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十分得健壮,像神一样护佑的小村淳朴善良的人们。
春天,万物萌发,古槐也开始绽放新绿。五月份,淡黄色的槐花开满枝头,招蜂引蝶。有些未开放的槐花逐渐萎缩,像小米粒一样一串串掉到地上,因此,又叫“槐米”。小孩子们便拿在手中玩耍,很是快乐。秋天,荚果也成熟了,串珠一样,又似云豆角,长约5公分,不开裂,有五六粒黄绿色的种子。槐花不仅可以食用,而且和荚果一样均可入药,有清凉收敛,止血降压之功效。叶和根皮有清热解毒,治疗疮毒的作用。
大槐树周围有一片平坦的空地,树干上挂着一口大钟,钟声响起便是人们集合的信号。生产队的时候,随着清脆的钟声,人们三三两两地聚拢到大槐树下,听队长分配活计。夏天的夜晚,人们提着马灯,拿着凳子、蒲扇到大槐树下乘凉。一天的疲劳在说笑声中,伴随着槐树叶子的沙沙声,化作一口一口的旱烟,消失得无影无踪,浓浓的乡情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小孩子们也在大树周围,叽叽喳喳地捉迷藏,无忧无虑地享受着快乐时光,这棵古槐,不知陪伴了多少人天真的童年!
小时候,每当听到拨浪鼓的声音,孩子们就会飞快地跑到大槐树下,围在卖货郎的货车旁,好奇地看那些新鲜玩意儿。什么小飞机,小泥哨,小喇叭等等等等,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但在那贫困年代,孩子们兜里是没钱的,大人们也不会轻易地给我们买。卖货郎悻悻地走了,小孩子们在大槐树下目送很远,直到拨浪鼓有节奏的声音一点点消失。
出于敬畏和保护,这棵古槐是禁止攀爬的。如果小孩子爬上去玩耍,被大人发现,轻则一顿呵斥,重则要挨几巴掌。有一年秋天,荚果成熟了,来了两个外地年轻人,用带钩子的竹竿往下钩荚果,折断了好多树枝。一个老人看见了上前阻止,那两个年轻人不听,继续往下钩。老人喊了一嗓子:“有人破坏槐树了,来几个人拦一下。”老人话音刚落,一下子围上来十几个小伙子,非要揍那两个人,最后被老人拦下。那两个外地人赶紧收拾东西,兔子似地就跑了,以后再没来过。
后来,在大槐树的北面盖起了学校。下课了,同学们在大槐树的荫凉下读书、写字、做游戏,大槐树和我们共同度过了小学时光。再后来,学校搬迁到了村外,盖起了教学楼。在原学校的旧址上改建成小村红白理事会,从此,大槐树也分享着小村人的幸福和快乐,也分担着小村人的痛苦和忧伤。但不管世事怎样变迁,这棵古槐最终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并在他的周围架起了围栏。
在外地上学的几年,大槐树变成了我魂牵梦绕的一股乡愁。它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里:春风里抽枝发芽,夏日里枝繁叶茂,秋雨里宁静深沉,冬雪里坚韧挺拔。每次回家,我都要来到树下凝望它,看它的容颜有什么变化。我都要向它默默地倾诉,漂泊在外的游子是多么地想它。
现在,小村发展壮大了,房屋和街道变得整齐漂亮了。唯有这棵古槐,始终初心不改,执着无悔地护佑着小村,无声地记录着小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荣辱兴衰和沧桑变化。小村的人们也养成了古槐一样坚韧、淳厚、朴实的性格,并且在祖祖辈辈辛勤耕耘的土地上,努力地开创幸福美好的未来。  
我爱这颗古槐,更爱我的小村。
古槐已成为小村的象征,小村的魂!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