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作家||【寻古千年寺 登高骆驼峰】◆汪建武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汪建武,男,196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供职于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黟县供电公司,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黄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黟县作家协会会员。

寻古千年寺 登高骆驼峰

骆驼峰顶雾茫茫,万步阶梯曲又长。

千年古寺隐幽境,废墟残垣诉沧桑。

云中仙瑞渺如烟,两壁缝间一线天。

登高远眺千万里,山浮天外浩无边。

复岩,又称复峰,位于安徽黟县桃花源入口处渔亭古镇的西南部,因为峰形特像骆驼,所以当地人习惯称之为“骆驼峰”。骆驼峰对我们这些当地人来说熟悉而又神秘,每次到达或经过渔亭,骆驼峰必会映入眼帘。由于登峰之路年久失修,荆棘丛生,真正攀登上去的人并不多。因此,其神秘留给我太多遐想和向往。听说登骆驼峰的路已经修好,又见到几个户外群的驴友们登峰欢呼雀跃的视频和图片,让我羡慕不已。周日的一天,我和妻子一起去了骆驼峰。

我们驱车到了红联村后弃车步行,远观骆驼峰,高大威武,栩栩如生,威峨耸立在山坡之上,头顶和驼背上茂盛的林木如同驼毛。因为山体是丹霞地貌,骆驼面部和躯体显得红润而光泽。一段乡间小路后就来到了山口,登峰之路已经修缮一新,丹霞地特有的红褐色石板铺成路面,沿着山体的弯曲直达峰顶云霄迷雾之中,两侧树桩造型的栏杆融合自然之美。昨日下过大雨,进入茂密的山林之中,山泉显得特别有活力,哗哗的流水声和鸟唱虫鸣声一起合奏着森林之曲,曲声清脆悦耳,轻轻扣动着我的心弦。远处悬崖峭壁之上,雄鹰张开双翅在空中盘旋,姿势轻盈优美,我的心境已经随着乐曲的美妙和雄鹰的翱翔在空中飞扬。

沿着山路往上向攀行,过了半山腰,同样的红褐色石板布满了岁月的斑痕,新路接上原始的老路。前面石头砌成的关隘就是一天门了,门楼已经不见。沿着一天门往上,绕骆驼前胸转半圈就是二天门了,二天门比起一天门损毁更加严重,进入二天门,前面一片开阔地上保存着庙堂墙基的遗迹,旁边是一个方型水池,池中清水里长满了厚厚的青苔,后面是一个石窟,窟中砖瓦碎片散落一地,唯一保存下来的也只有中间的佛座。

据史料记载:骆驼峰佛教始兴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比佛教圣地九华山还早400年。庙中供有观音菩萨、二十八星宿,历代烟火不断。唐安史之乱时,皇孙随奶娘逃临此山拜佛祈佑,得高僧指点,遂改从奶娘姓胡,隐藏于古黟西递,平乱之后却再也不愿返回,于是朝廷赦金加封骆驼峰洞寺。

洞寺曾留有历代文人、乡贤的诗文碑碣。明朝汪济《复岩钟声》:“夜静山无事,心空万籁平。白云浮寺影,断壁下钟声。鸟寤松林月,风寒石调□。萧萧茅屋里,今古梦难成。”清代许棻《咏复山》:“危峦突兀接苍穹,柱杖峰头眼界空。万壑烟云时上下,两丸日月自西东。林钟白昼敲残雨,岩瀑终朝响朔风。一带莲花环足底,茫茫浩气纳胸中。”美妙的意境总是会被残酷现实所打破,庙宇曾毁于安史之乱,后又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古人寄情于山峰古寺之间,静听着古寺的钟声、方丈敲击木鱼,引领众僧诵经的佛言禅语。而我今天的登临,山峰依旧在,古寺剩残垣,只能从遗迹中去感受昔日的辉煌,用心灵去感受昔日的意境,心中散发的是一种怀念和伤感,更是一种对恢复古寺的渴望。

三天门就是通往天界的最后一道大门,也是山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建筑,门楼的横轴条石中央镌刻“云中仙瑞”四个尺方楷书,至今清晰可目;竖轴石块雕刻有楹联,字迹依稀可辩。因地处凹进的两岩夹缝一线天入口,光照极少,阴凉潮湿,飘渺着淡淡的云雾,冥冥之中仿佛进入了仙界。穿过一线天往上就到达了骆驼脖子的位置,这也是游人能够到达的最高位置了,离骆驼头顶还有二十来米,骆驼本是仙界神灵,头顶枝繁叶茂,在这敬畏神灵的佛教圣地,不涉足骆驼头顶,留下最后的一层神秘,这也许是古人的思想境界吧。

站在此处凭栏远眺,山下的渔亭古镇,一幢幢新建的楼房整齐有序,拔地而起,散发着欣欣活力。漳河之水穿镇而过,浩浩荡荡,辗转新安江,在钱塘潮中一展风采,最终奔向大海。远处群山绵延起伏、峰峦叠障、云雾缭绕,山浮中天之外,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的气势。在这浩瀚的天地之间,骆驼呈现的是一种吉祥,恢弘的是我们徽州人引以为豪的“徽骆驼”精神。随着骆驼峰开发步伐的加快,古寺修复工作的展开,沉寂已久的骆驼峰必然成为黟县旅游的一大亮点。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