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纷纷下着小雪,地上开始凝结,气候寒冷。疫情事期,晚饭后我正背靠沙发,脚伸火桶,在家舒适地看电视,突然手机铃声响了,原来电话是五里之外的县城同事打来的,他家房子的电路有问题,开不了灯,叫我赶快过去看看。我是电工,县城一带不少人家的电气故障都是找我维修。说实在话,现在这种天气我实在不想出门。老婆好象看出了我的不情愿:“这大年初五,人家黑灯瞎火的很着急,快去给人家看看,速去速回,路上注意安全!”听老婆这么一说,我便戴上口罩,骑着电瓶车出门了。几分钟就来到了城郊中心村的路口,这里设了个疫情检查岗,非常时期盘查进村的行人。灯光下,只见公路旁边放着一张办公桌子,桌子边上拉起了一条横幅,红底黄字醒目地写着:“党员志愿者服务岗”。桌子后面佝偻着一个满头白花花的人,不知是发白还是雪盖成这样,全身被军大衣裹着,大衣上粘有些雪花,袖子上佩戴个红袖套,上面写有防疫检查黄色字样,这好象是我们村里的老倔头。我电瓶车奔弛而过,也没看清楚人的面孔,心里却思考着:这老倔头都快八十的人了,去年上半年还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不可能让他在这里蹲守。
来到同事家,检查结果是断路器坏了,换了一个,不到一个小时就返回,再次来到村口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这时桌边上站了个人,我一眼就认出是老倔头的老婆,桌上面多了个保暖饭缸,原来她是给老倔头送饭来了。我慢车接近桌边上,只见老倔头站起身子,伸出那只戴红袖套的手:“停,证!”原来疫情时期,根据上面防控部门的指示精神,各村都实行了封村、封道,限制村民进出村次数,阻止陌生人进村。村民每户发三张“通行证”,每周每户只限一人外出购物、办事,防止过多人员流动,感染病毒。我因走时匆忙,忘记带证了,就对老
倔头说:证我忘带了。
老倔头:“没证不能过去。”
我:你不认识我吗?都是村里人。
老倔头:“村里的也不行,我只认证不认人。”
这时,老倔头的老婆见老倔头不放我走,急忙瞪着老倔头:“死老头,我说你真是个犟驴,让姚师傅回家!”
老倔头:“姚师傅也不能特殊,如果村民个个都这样,这个岗还有必要设吗?”嘿,这老倔头真是一根直肠通到底,不转弯。
一提起老倔头,我油然想起了一桩往事。老倔头,原名耿志强,一米六出头的个子,看起来人很瘦弱,性格却是个倔犟的汉子,做事说一不二,凡他认定的事情,想让他变卦,八匹马也拉不回,故有人就给他取了个外号老倔头。
老倔头当过几年兵,退休前和我是同事,同在县机械厂上班,他当门卫,我干机修。过去员工上下班没现在这么先进,有磁卡、指纹识别机。当时我们厂职工每人每月发个小卡簿,上班时交给门卫登记,下班后取回,如果上下班没有迟到、外出、早退,门卫就盖上蓝色“正常”印章,否则就由门卫记上时间,每月汇总交厂财务科扣当月工资。有一次我上班迟到了,正骑着自行车在路上快奔,突然见老倔头站在前面路边喊我:“姚师傅,我也迟到了,带我一程!”等到我骑到他跟前停下,他跳上车后架后说:“昨晚去朋友家酒多了,今天睡过头了。”我心里却暗自庆幸,你门卫都在我后面,今天我迟到总不会给记上吧?到厂,我把卡扔进门卫桌上的卡堆里。殊不知下班领卡时,我的卡上今天的出勤不是蓝章,而是红笔写着7点35分,上班迟到5分钟。见状,我很怨恨老倔头,心想:当时如果我不捎上老倔头,就不会被写迟到,我这是好心成恶报,悔不当初。没想到月底老倔头倒来找我,扣工资五块钱他硬要赔给我,让我给谢绝了。后来老倔头又买了好多糖果给我孩子吃,时间一长,我也不再生他的气。
老倔头,你到底要干什么?这次我真怒了,说着我就骑上电瓶车要往前冲。老倔头看我要冲过的样子,便伸出冻得颤抖的手抓住我的衣服,我正要推开老倔头,突然身后有个洪亮的声音喊我:“姚师傅,等一下!”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村支书查岗来了。
村支书:“从明天起,村里长期在县城工作的、卖菜的、做手艺等服务人员外出村外不再受限制,村统一发特别通行证。”
接着村支书又说:“疫情期间,为严防死守,不让新冠病毒感染我村,村党委会议决定由村里党员充当志愿者,轮流在此设点查防,考虑到老耿年老、又动过手术,身体差,我们本决定不让他来此值班,但老人家主动请缨,他说,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定要给年轻人做榜样,老人家精神可贵啊,值得大家尊敬、学习。”
村支书还说:“这证本来明天准备给你送去,现在正好交给你。”说着村支书把“特别通行证”交给了我:“你回去吧,路上慢点!”老倔头也挥手向我示意。
雪还在下,公路两旁如同铺成了白色的地毯。我回到了温暖的家,望着门外满天琼花飞舞,想着老倔头还在风雪中坚守,心中充满了对老同事的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