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作家‖【又闻叮当响】◆竹哥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竹哥,本名朱爱国,陕西省城固人。工作之余,爱读闲书、古书,但不求甚解;闲暇空隙,喜欢走近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皆能怡兴快意。

 又闻叮当响 

“叮当……叮叮当,叮当……叮叮当”

在这忙碌的城市街头,耳畔蓦然又响起那熟悉的“叮当” 声!

逐声搜寻,一位满头花白头发的老者,背着一个长方体的背篓,手持一幅“叮当”器具,走几步敲打一下,发出“叮当……叮叮当”的清脆声音。

一切都还是那么熟悉!那背篓里,必定还是那一片片长条形的叮叮糖。黄色、褐色、还有绿色的叮叮糖,甜蜜了多少童年,香甜了多少岁月!

记忆里,叮当响是乡村里最悠扬的声音!每到快过年时,突然有一天,就有那“叮当……叮叮当,叮当……叮叮当”的响声越过那些低矮的围墙和房子钻进孩子的耳朵里。“叮叮糖、叮叮糖,叮叮糖来了!”这时,无论哪家的孩子,几乎都会急不可耐的丢下手中的事,急匆匆的拿着平日里攒下的废旧塑料、铁皮等物品,一路小跑寻着“叮叮当”的声音跑过去。家长呢,也不再反对孩子们疯跑,有时还会跟着孩子一起去看看。

在村子的巷道口、拐角处,就会有一个外乡人,背着一个方形的背篓,手里拿一副敲击的器械,有节奏的击打,发出“叮当……叮叮当”悠长声音。他周围,早围满了一帮孩子,偶尔也有几个大人。孩子们一个个依先后秩序交给他拿来的废旧塑料、铁皮。他看看那些物品,掂量完物品的多少、质量,就会从背篓里拿出一个小布袋子,再从袋子里拿出一块皮带装的东西。那就是叮叮糖了!然后,他把叮叮糖放在手里的钢板上(钢板一般担空在背篓上),再用击打钢块的那把小锤子,从那皮带装的叮叮糖上敲下一块,满含微笑的交到孩子手里。偶尔,会有孩子觉得给的叮叮糖少了,会站着不走,再要一点点,经过一番你来我往的探讨和旁边大人的帮腔,他还会给那孩子再补一点点。

拿到叮叮糖的孩子,急不可耐的就将糖放进嘴里,仔细的咀嚼起来!那糖入口后,十分劲道,得慢慢的咀嚼才能化开,化开后,那甜的出奇的味道就充满口腔,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无尽的满足和快乐。没有积攒下废旧的孩子,就会一直眼馋的看着哪一个个嚼着叮叮糖的小伙伴!直到相熟的小伙伴给他分下一点点解馋为止。

那时的乡下孩子,几乎没有什么零食。进城的家长偶尔带回的一块炕炕馍,就是对一家几个孩子最好的慰劳了!我们这帮孩子,春天里,偷偷折几茎油菜苔、摘几角蚕豆剥开直接放进嘴里;夏日里,偷掰几块红薯,摘几穗麦穗烧着吃;秋季里,新熟的稻米在火堆丛爆出的米花就是最好的零食;冬天,是最有意思的,这个从家里偷点油,那个拿几粒豆子,甚至还有几片腊肉,凑合在田野里,弄得半生不熟就嘻嘻哈哈的争着吃。搜寻、制造零食的过程,成了童年最快乐的事,童年就这样一点点被欢快的不知不觉消磨去了!而这叮叮糖,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就算是非常正式的零食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物资极大的丰富,当下的孩子也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稀缺品,可供孩子选择的零食更是千奇百怪,层出不穷。而孩子们呢,好像反倒缺失了那份本该具有的童真童趣,感觉他们的成长好像少了点什么,让人心生一种淡淡的忧愁。

“叮当……叮叮当,叮当……叮叮当”那位老者已转过那个街口,一路也没见有人叫停他,他叮叮糖的买主会是谁呢?那悠扬的声音还会存在多久呢?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