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黄帝内经·生命智慧》28-胃为仓廪之官(管理谷仓)

 jiezhukuaile 2020-08-06
胃为仓廪之官(管理谷仓)
 

《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刺法论》是把脾胃分开介绍的:脾为“谏议之官”,胃为“仓廪之官”。东汉末年,有一本专门探求事物名称之源的佳作叫《释名》,里面说道:“脾,裨也,裨助胃气以化谷也。”

 
胃有“田”的特性
 

“胃”字上部是田地的“田”,底下是“肉”。所谓“田”是什么东西?“田”指大片的土地,是土地的分区。田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撒下种子就可以发芽。我们人体会出现所谓的“三丹田”:比如下焦里有一个地方叫“下丹田”,中焦有一个“中丹田”,头部两眉之间为“上丹田”,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也像“田”一样具有再生的能力。


●胃收获食物的精气
 

“胃”字从“田”,在田里撒下种子,相当于人们吃下食物;种子可以发芽,相当于胃可以收获很多东西。收获的是什么?胃里收获最多的是精气、精血,是水谷化成的精和气。在谈到肺经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肺主一身之气”,这“一身之气”从哪儿来?就是从水谷精微来的。

 
●能吃是福
 

中医为什么特别强调护佑后天脾胃?用老年人的话来说,就是“能吃是福”。一个人如果不能吃,吃下去的东西,人体消化吸收不了,就很不好了。中医强调,如果一个人胃脉已绝,他基本上就没救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家一方面不要暴饮暴食,另一方面要养成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对身体是非常重要的。

 


五脏六腑的精华全在胃
 

什么叫“仓廪之官”?胃就像粮仓的管理员,它负责把天地万物收获的这些好东西进行分类。怎么分类?“五味出焉”,即按酸、辛、甘、苦、咸五味去分。因为人体的五脏各有所喜,比如肝喜酸,脾喜甘,心喜苦,肾喜咸.....人吃下食物,化出水谷精微,然后由肺重新去输布全身。

 
●胃是五脏六腑的大海
 

《黄帝内经》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胃是什么?胃是五脏六腑的大海,这个海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海,五脏六腑就无源了。“水谷皆入于胃”,“水谷”就是指人们吃喝的东西,“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脏六腑的精华全是从胃那里得到的。这是胃的一个重要作用。

 


胃主血
 

另外,“胃主血”。所谓的水谷精微到了胃里以后,所提取出来的精华就是“血”。这个“血”指的是什么?血属于中焦受气,就是中焦脾胃先吃了东西,然后“取汁变化而赤”,那个汁就是精华,精华像气一样输布出去就叫做血。人体无处没有脉,无处没有血,所以人体处处都有胃的功能在那儿起作用。

 
●饭是精血的来源
 

在十二生肖当中,龙对应的是辰时(早晨7点到9点),而辰时为胃经当令。龙的生机是最旺的,人的胃就像龙一样,只有吃下去的东西变现出精华,人才有生机。

所以人一年四季都是要吃饭的。大家要记住一句话:饭是精血的来源,补药不是精血的来源。大家不要以为吃点药就可以补血,一定要靠吃饭,要靠胃的消化吸收能力,才能变现出血。如果胃的功能正常,人就是吃窝窝头,胃也能把它的精华提取出来变现成血,这就是胃对人体的重要意义。

水谷只要被消化就变成了血,血能够往外输布、往外散。血中精微的东西,一旦被吸收就是液,胃主血、主燥、主运化消化,小肠主液、主寒、主敛藏吸收。如果身体整个运化出现了问题,其实就和胃主血的功能相关。人体如果出现血液上的毛病,也可以从胃经当中去寻求根源。血被吸收以后,最终被肾作为精藏起来了,因此肾精的来源也是胃。所以大家一定要养护好脾胃。

 


养护脾胃的原则
 
●吃饭七八分饱
 

养护脾胃有一个原则:吃饭最好是七八分饱。早晨7点到9点是辰时,是胃经当令,这个时候一定要吃饭, 因为经脉气血是从子时(夜里11点到凌晨1点)一阳初生,到卯时(早晨5点到7点)的时候阳气就全升起来了。辰时(早晨7点到9点),太阳也已经升起来了,天地出现一片阳的象,人体需要补充一些阴,而食物恰恰属于阴。

 
●早饭要吃好
 

这个时候吃早饭,早饭就像“贵如油的春雨”一样,能够补充人体能量。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好才可以。而且多吃早饭并不会发胖,因为上午是阳气最足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气机最旺盛的时候,这时候吃饭最容易消化。

到九点以后就是脾经当令,脾经能够通过运化把食物变成精血,然后输送到人的五脏去,所以早饭吃得再多也不会发胖。

 
●午饭要丰盛
 

午时(早上11点到下午1点)以后,大家要吃得丰盛一点,因为午时过后便是小肠主吸收的时间。所谓丰盛,是指要有五谷、五菜、五畜、五果,不是说要吃很多,而是要全面,有主食、有肉、有菜、有水果就可以了。到了下午,一派阴霾之气,所以古人就讲“过午不食”,但是这个做法对现代生活是不太适用的,因为古人是先去劳作,回来以后吃点饭,下午四点多钟再吃点饭,晚上八九点钟就睡了,我们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步,因为现在人都睡得偏晚,所以晚饭是肯定要吃的。

 
●晚饭要吃少
 

如果我们想夜里睡眠好、睡得踏实,晚饭就要少吃,既补充精血,又不会把脾胃过度地累着。总结一下,就是人上午吃东西好消化吸收,下午、晚上吃东西基本上不太好消化吸收,所以晚饭八成饱就是很合适的。

常见胃经病
 

胃经病一般都会表现成什么样子?

 
●洒洒振寒
 

即人会无缘无故哆嗦一下。“振寒”就是哆嗦,这是胃火不旺的一个象。因为胃经属阳明燥火,要是没有火,水谷精微化不掉,没办法消化和吸收,人体就会出现“洒洒振寒”的象。

●善伸数欠

即人特别爱打哈欠。这说明人的胃很寒,是胃气虚、胃气不振的一个象。不过,打哈欠是一种自救,当人打哈欠的时候,胃是处在抻拉状态的,通过打哈欠可以让胃气稍微舒展一下,把胃寒散掉一些。

用西方医学的说法,打哈欠可以增加吸氧量,其实,吸氧也是气的问题。中医认为,气从胃来,通过打哈欠这个动作可以让气能够旺一些。

●口歪
 

人脸上最重要的经脉就是胃经,如果阳明胃火太盛,而血又不足,人体营养不够,里面一虚,表现在脸上就是口歪。

 
●唇胗
 

唇胗,就是嘴唇外翻上火。因为胃经环唇而走,所以胃部有病,人就可能出现唇胗。

 
●上牙痛
 

同样是牙痛,大家也要有所区分。胃经的牙痛是上牙痛,因为胃经入上齿中,一般针刺,即扎一扎胃经的内庭穴就可以了。

 
●颜黑
 

当脾胃运化、化生血的功能降低时,血不能“上荣于面”,即心血带不上来,人的脸色就会很黑。

 
●鼽衄
 

“鼽衄”,就是流鼻血。这说明脾胃不再统摄血。胃气是以下降为顺的,而现在所谓的呃逆,是属于胃气不降造成的。胃气往下降,对于女人来说,表现为月经,可是如果上逆就叫“经血倒流”,有可能从鼻子出来,这就是鼽衄之症。

 
●喉痹
 

胃经走咽喉,胃经起于迎香穴,往上一直走到山根,然后分两支,一支走脸,另一支沿着头角到额颅,沿着颈部一直往下走。总之,就是要经过咽喉部分。如果胃气不降,胃火上攻,咽喉部分就会出现肿痛,得不到滋润,特别干。

 
●水肿
 

脾主运化,如果阳明胃火不旺,脾无法化湿气,就会形成水肿,因为脾主湿土,湿气化不掉,就像沼泽一样,水越来越多,形成水肿。而中焦阳明燥火是否旺盛,要看下焦肾火是不是充足。水肿就是阳明燥火和肾火不旺导致的。

 
●膝膑肿痛
 

膝关节出现肿痛。因为胃经是沿着伏兔穴一直往下走,中间经过膝盖,“下人膝膑中”。很多老人膝盖疼痛的毛病,实际上和胃经不通有关。因为中医讲“不通则痛”,人老了以后,脾胃运化能力下降,吃的东西也少,气血就更加少,如果再不锻炼,经脉就会不通畅,整个膝盖就会出问题。

 
●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
 

就是如果胃火太盛的话,人们就特别容易饿。有的人刚吃完饭就会:饿,这是阳明燥火太盛所造成的。

 
●精神症状方面
 

同样一个胃病,在精神症状里可能表现为两方面:一个是实证,狂躁,即癫狂症;一个是虚证,即忧郁症。

 

“甚则欲上高而歌”,为什么登高而歌?因为人的运化和输布没有制约,他就狂了,开始张扬起来,总觉得自己特了不起,没事就坐着胡思乱想,脑子里想的、与之交流的人物,全是领袖阶层,这是典型的狂证。实际上,这是阳明燥火和身体的输布功能出现了不能制约的现象。接着他会“弃衣而走”、裸奔、到处乱跑,说明这个人已经没法掌控自己了。

 

如果一个人没事老返回家去,老有不放心的事,总怕没关好门或自己抽的烟没有掐灭,一遍遍地跑回去看,一遍遍地检查,这其实是因为他肾精和脾胃精气不足造成了他内心的惴惴不安。比如说他听到点响动,就很害怕,“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假如有人听到拍桌子声就恐惧,这就是胃病。

可是响声、声音也可以用来治病。比如小孩子因为脾虛特别嗜睡,古时人们可能会用摇拨浪鼓的方法来让小孩醒过来。因为鼓音是振奋士气的,就像古代战争,打仗之前一定要敲鼓,可以振奋士气。

虚证方面,人还会“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只想单独在黑暗的房子里独处,这说明他非常不自信。


内经简介 

读懂《黄帝内经》,彻底领悟中医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被称作中医“圣经”,是以医学原理为核心,集合文学、哲学与史学的巨著,藏着中国人的生命密码。

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书四大经典之首,《内经》里藏着系统完整的医学知识,将对治中国人的病因、病理和诊疗方法,凝练成一套完整而深刻的认知体系。中医核心理论的源头,阴阳五行、脉象、藏象、经络学等皆来源于此。

愿本次学习的正能量

祈愿

国家繁荣昌盛

社会和谐安定

家庭幸福美满

子女天天向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