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大佑、李宗盛,拥挤的大师

 姚骅2020 2020-08-06

朋友提醒,昨天(7月19日)是李宗盛的生日,而今天(7月20日)又是罗大佑的生日,两位华语流行乐坛的大咖的生日这么接近,也是件趣事。今天来听听冯秋实,这位热爱华语流行音乐的99后小伙子,聊聊他心目中的李宗盛和罗大佑。


(文:冯秋实)说起中文流行音乐,内容、歌词、旋律、概念都是极其宽泛的,中国的汉字所营造出来的特殊意境以及足以让人发空心思深层解读的特殊功能,使得中文流行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审美价值。在这套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系里,有两位似乎每当人们提起他们的名字时,所有人都会有一种立正站好的敬意,但是细问起来似乎又并不是很了解的音乐人,既能够感到亲切,又能感受到忽远忽近的距离感,或许这就是很多并不是十分了解中文流行音乐的朋友的共同特点。但不论如何,两位音乐人在步入这个行业30多年之后,影响力依旧能波及到不同年龄段的听众朋友,足以见得,这两位担得起大师的称号。如今,他们俩都已年过花甲。凑巧的是,两位大师的生日也排在了一起,昨天今天,便是两位大师的生日。七月真是个奇妙的月份啊,大师们都在拥挤的排着队来到人间。 

李宗盛与罗大佑(网络图)

罗大佑和李宗盛,两个在中文流行歌坛里并排响当当的名字。随便提出一个,都为整个歌坛做出过不小的贡献,恰好两人也都曾经服务于滚石唱片公司,两人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生命中的精灵》也都是由滚石唱片发行,以此来看,真有几分英雄惺惺相惜的意味。不管是从歌坛的地位,经历,作品,以及影响力和贡献程度,在过去的30年里,两位都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教父”。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很认真地去聆听罗大佑和李宗盛。现在回想,大概是那个自诩早熟又喜欢装老成的高中时代吧。如果说罗大佑的音乐是能够使自己保持思考和冷静的良药与精神支柱,那么李宗盛的歌俨然成为了自己在思考社会与悲天悯人的纠结之后回归自我的安定丸。

两人都是经历过民歌运动时代的人,在创作和制作的手艺上,都有自己大胆的突破和见解,示范了创作、制作的精湛手艺。不仅在词曲风格上一扫往日的固定套式与无病呻吟,在自己的制作与品质要求上两人的严谨性也从未含糊。这样的例子在罗大佑身上很容易寻觅到:1982年,罗大佑出版了第一唱片《之乎者也》,由于台湾的硬件设施与品质就已经无法满足罗大佑对于品控的要求,他便托中国医药大学的日本同学寻找日本当地乐手录制伴奏、编曲,再邮寄到台湾进行后期的制作,这一切的背后都在遵循着高品质和高度的严谨性。


四年后的1986年,28岁李宗盛在正式进入滚石唱片后,很快就担任了潘越云《旧爱新欢》的制作人,同样对于品质要求的严苛的李宗盛,决定亲自赴美进行整张专辑的录制,这张唱片也成为了台湾流歌坛第一次前往美国录音的专辑。作为台湾最早做这种与国际化接轨的大胆尝试的,恐怕也只有罗、李二人。 

很多人愿意将罗大佑,李宗盛,小虫誉为滚石唱片的三座丰碑。原因在于,不同的时期,都会涌现出来一位扛鼎之士,从最初立厂牌时期的罗大佑,到80-90年代的李宗盛和小虫,都为滚石唱片公司在商业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85年,由于前三张专辑带来的争议以及来自于社会各方的压力,罗大佑连续两年做完了岁末演唱会之后决定去往美国生活。3年之后的1988年,带着日后自己最为畅销的一张新唱片---《爱人同志》卷土重来。1989年,李宗盛为陈淑桦量身制作的《跟你说 听你说》成为了台湾第一张销量突破百万的国语专辑,李宗盛的事业也由此迈入了一个顶峰。

当然,将大师与商业捆绑起来,未免显得有些俗套,销量与商业上的成功可以是后人为其著书立传的论据,但绝不是衡量艺术层次的唯一标准。这与两人所处的大环境有关系,罗大佑在1982,1983,1984连续三年推出了《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家》三张足以流芳千古的唱片,艺术性和革命性不容分说,达到了华语流行音乐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也是从那时开始,罗大佑的发片速度慢了下来,四年,六年……罗大佑自己似乎在不断的渴求突破来达到自己艺术不可复制的纯净性。在中文唱片行业辉煌的90年代,他并未进行多少大众市场的考量,反而做出了《恋曲2000》这样规模架构宏大,大气前卫的音乐,整张唱片从头到尾都可以感受到罗大佑在自我音乐突破上强烈的企图心,加上花比傲出神入化的曼陀铃编曲,让整张专辑的艺术性和完整性显得独树一帜。谁会想到,这竟成了他90年代唯一的一张国语专辑。

在李宗盛开始进入这个圈子到现在,经他手制作的正版唱片销量不下亿万张,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让李宗盛的情歌在大众群体里广为流传,但是李宗盛作为一个将情歌作为自己创作主力的音乐人,在商业上取得的成绩也要归功于大众的聆听品味。然而,李宗盛虽然在商业上的考量多多,但是却能够将情歌写到极致,在商业与自我之间始终保持着合二为一的理念,从而达到良好的平衡,引领着情歌的市场。相较于罗大佑而言,李宗盛则多出了几分自我的细致和头脑。 

其实,对于两人谁的能力更强的争论一直喋喋不休,不知是乐迷的强迫症使然还是由于中国自古文化传承就要分出状元榜眼探花的心理驱使,关于两个人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从风格内容上看,两人的写歌方向与观察视角是有些许的不同的。其实坦白讲,总说两人的风格不同,但也没有人能够直白的总结出两人各自的风格。

罗大佑像是一个将自己抽离于群体但却又时刻关心这个群体的局外人,冷静的观察社会周遭的变化,以此转化成犀利考究的歌词表达给你。他的歌词里是宏观泛指的众生,任何人都可以对号入座,他的目的不是你能够听进去多少,而是要告诉你这事实的存在。久而久之,会让你感觉到这社会学家总有一丝老学究的顽固气息,但这恰恰是罗大佑令人敬仰的文人风骨。


而李宗盛更像是一位经历了事实变迁,情感经历丰富,世事沧桑的老大哥,将岁月留给自己的经历与智慧都统统的融入歌词当中,让每个经历过的人都能在他的字句中找到归属感和存在,在创作时能把内心的东西赤裸裸的解剖给你看,挚诚的态度使得再简单的词语在他手里也可以组合出动人心弦的歌词。罗大佑的歌词来源于社会的变化,坦然又洒脱;李宗盛的歌词来源于经历的发酵,心酸而又世故。在“大我”与“小我”之间做的如此恰当准确的,恐怕也只有罗大佑与李宗盛了吧。

今年,两人都发了新歌,老李《新写的旧歌》,老罗的观影感《夜是秋月明》,老李说的是自己与父亲的讲和,没有迎合市场主流口味和很多文艺青年心里所期待的“山丘续篇”,更没有往日缠绵悱恻的情情爱爱。将近六分半的自言自语,文本还是那么的精致细腻。


老罗的电影观后感,很多乐迷可能认为与早期的作品比起来显得有些“硬撑着”。但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创作完成,动作迅速,虽然谈不上惊艳,但是足够好听。本来作为医学出身,对于病人和社会的无奈他比我们的体会更深刻,诸如“电影炒作自己”的言论显得更加的滑稽。

不论怎样,他们的作品还是能够在这个时代显示出那份特有的人文关怀与真情。这是那个年代的音乐人和文化人独特的品质,听着他们的歌,陪我们度过了多少个日子。

两个大叔,生日快乐!!!

作者简介:冯秋实,99后,在北京念大学的山东小伙,特别喜欢买实体唱片的华语流行音乐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