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北口在雄县南,距雄县县城仅十余华里,可谓是近在咫尺。但从行政区划上讲,今天的赵北口归属于安新县,这让两地在表面上显得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 注:北邻雄县,南界任丘。赵北口古为燕赵交界之地,有“燕南赵北”之说。唐及五代为唐兴县所辖,称唐兴口。宋代筑堡屯戍于此,称赵堡口,后称赵北口。是西淀向东流入大清河的咽喉,又是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以赵北口十二连桥著称于世。 然而,所谓“十里乡情”,老百姓可并不在乎什么归属关系。无论是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还是近地通婚的影响,都让赵北口与雄县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并且在历史上,从南北朝一直到民国,赵北口与雄县曾多次划属一县,或者说赵北口与雄县曾有过多次交集。 在雄县、任丘两地的郡县志里,都有这样一处相同的记载,“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省易县入于莫县”。当时的易县近似于现在的雄县,县治在今雄县西北15里的容城县古贤村。当时的莫县近似于现在的任丘市,县治在今天的鄚州镇。此时,作为夹在易、莫两县之间的赵北口自然是与今天的雄县同属于一地。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固安县和莫县原易县属地,置归义县,属幽州,治所在今雄县西北三十里的容城县王路村。唐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析高阳县、莫县部分属地,置武兴县(近似于今天的安新县),属瀛州;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更名为唐兴县,治所即为今天的赵北口西侧。赵北口在唐及五代时期也被称为唐兴口,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了后周时期。 貌似这一时期赵北口与雄县之间没有太大关系,实则不然。当时的归义县比现在的雄县要偏于西北方向,归义县与唐兴县之间实际上是以瓦济河为界。在近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编辑整理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里,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领兵伐辽,降瓦桥关守将姚内斌,始置雄州。此前,姚内斌不仅仅是瓦桥关守将,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关西巡检使,所谓关西指的就是瓦桥关以西的唐兴县境。 雄州肇立以后,归义县以白沟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县,北归义属辽,南归义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更名归信县。于此同时,唐兴县被废,赵北口改属归信县。在赵北口村的南北两侧,旧时曾有两座石牌坊,均建于北宋年间。南牌坊上曾有两块匾额,其上书有“宝土沃在,地界瀛洲”八个字。这充分说明,北宋时期的赵北口已不再属于瀛洲的莫县或顺安军(唐兴县,先置唐兴寨,后升顺安军,属瀛洲高阳关)。 孔传铎(1673年-1732年),字振路,孔子的第67世孙,雍正元年袭封衍圣公。在其经过赵北口时曾写下过一首诗,同样印证了赵北口曾隶属于雄州的事实。 过赵北口 宋辽和议后,此地亦雄关。 但有千重水,曾无一片山。 车劳添马涉,舟重得鱼还。 不意红尘道,如游泽国间。 道光时任翰林院编修的俞樾(1821年- 1907年),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其在经过十二连桥是也曾写诗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赵北口渡十二连桥 南垂北际认苍茫,转觉烟波似故乡。 一水略清燕赵气,重关曾划宋辽疆。 金元时期,赵北口作为县与县的交界地区,其行政区划频繁变更,时而划入莫县,时而又划入归信县,无法详考。在明清两代的郡县志里,虽然关于赵北口的历史记载一直是隶属于任丘县。但是,我们从一些文学作品和历史资料里也发现了期间赵北口曾划属于雄县的线索。 明末清初诗人万寿祺在其《隰西草堂集》中曾录有《过雄县赵北口》一诗,题目中直指赵北口时属雄县: 跨卫驱瀛水,风吹壮士心。 从从鱼际出,天入雁边深。 堤阁回河曲,刀环掩昼阴。 于今郭隗宅,不用筑黄金。 比这首诗更具有历史证明价值的还有一处记载,清康熙皇帝第一次到白洋淀水围时,当时的驻跸记载就是雄县赵北口。《清康熙起居注》:康熙十六年四月,“十六日壬戌,上驻跸雄县赵北口。是日,雄县驻防防守卫大因达里、防御品级色勒、知县谢橿龄来朝。”以上都说明,在明末清初的一段时间内,赵北口很可能划归了雄县管辖。
清康熙年间,雄县知县姚文燮捐俸重修了与赵北口交界的易昜桥,并立碑记为姚公桥。为此,姚文燮曾题诗留念: 序:雄南界十里,旧有易昜桥与邻,封堤梁俱圮于水,行人为渡子所苦。顷余捐俸立成之,亦止毕吾境内事,虽力苦不及,亦有职司存焉。雄民遂泐石题曰姚公桥,余其负愧实多矣。 沆漭阳波断岸同,御堤车马久难通。 行人接壤横舟处,泣尽穷途买渡中。 但使王周能免过,惭闻崔亮并言功。 俸钱难复长虹影,欲障川流使向东。 更为有意思的是,清代雄县举人许鸿绶一直以十二连桥人自居,将赵北口视为亲近之地,其曾在《六十自寿》一诗中写道: 十二桥边一酒徒,醉乡风月老黄虞。 怜他旧鬼招新鬼,幸我今吾即故吾。 翰墨生涯供笑傲,春秋佳日足清娱。 竭来阅罢沧桑后,冷眼闲看万莽夫。 明清两代的诗词作品里,将赵北口和雄县放在一起描写似乎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同时,也体现了赵北口、雄县分割不断的地缘关系。现收录几首清代诗词,供读者品玩: 赵北口 清.高士奇 天毕连宵驻信阳,万家烟火近沧浪。 瓦桥渡口关梁废,渔父依然话六郎。 清.曹 寅 瓦桥官柳嫰黄生,鱼麦乡关倍引情。 惆怅残年王比部,鬓毛憔悴庾兰成。 至赵北口 清.乾隆 雄县城无十里遥,大堤柳色看招邀。 已欣润景临西淀,遂踏春泥过板桥。 赵北燕南昔划界,民风土俗此听谣。 岸傍安福舻先候,水路开程在诘朝。 由赵北口过瓦桥 清.纪晓岚 积水通瀛海,雄关记瓦桥。 当年争洛蜀,此外付金辽。 世暗边功贱,儒多战气销。 北盟谁载笔,犹忍话三朝。 燕南赵北泛指黄河以北地区。唐 杨炯 《唐赠荆州刺史成公神道碑》:“以某年月日,归葬於某原。碣石 、恒山 ,燕南赵 北,礼仪光被,宗族相临。” 宋 苏轼 《定州到任谢执政启》:“ 燕南赵北,昔称谋帅之难;尺短寸长,今以乏人而授。” 宋 陆游 《涉白马渡慨然有怀》诗:“ 太行之下吹虏尘, 燕南赵北空无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