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北口与雄县的历史渊源

 倦鸟依林 2020-08-06

赵北口在雄县南,距雄县县城仅十余华里,可谓是近在咫尺。但从行政区划上讲,今天的赵北口归属于安新县,这让两地在表面上显得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

注:北邻雄县,南界任丘。赵北口古为燕赵交界之地,有“燕南赵北”之说。唐及五代为唐兴县所辖,称唐兴口。宋代筑堡屯戍于此,称赵堡口,后称赵北口。是西淀向东流入大清河的咽喉,又是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以赵北口十二连桥著称于世。

然而,所谓“十里乡情”,老百姓可并不在乎什么归属关系。无论是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还是近地通婚的影响,都让赵北口与雄县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并且在历史上,从南北朝一直到民国,赵北口与雄县曾多次划属一县,或者说赵北口与雄县曾有过多次交集。

在雄县、任丘两地的郡县志里,都有这样一处相同的记载,“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省易县入于莫县”。当时的易县近似于现在的雄县,县治在今雄县西北15里的容城县古贤村。当时的莫县近似于现在的任丘市,县治在今天的鄚州镇。此时,作为夹在易、莫两县之间的赵北口自然是与今天的雄县同属于一地。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固安县和莫县原易县属地,置归义县,属幽州,治所在今雄县西北三十里的容城县王路村。唐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析高阳县、莫县部分属地,置武兴县(近似于今天的安新县),属瀛州;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更名为唐兴县,治所即为今天的赵北口西侧。赵北口在唐及五代时期也被称为唐兴口,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了后周时期。

貌似这一时期赵北口与雄县之间没有太大关系,实则不然。当时的归义县比现在的雄县要偏于西北方向,归义县与唐兴县之间实际上是以瓦济河为界。在近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编辑整理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里,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领兵伐辽,降瓦桥关守将姚内斌,始置雄州。此前,姚内斌不仅仅是瓦桥关守将,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关西巡检使,所谓关西指的就是瓦桥关以西的唐兴县境。

雄州肇立以后,归义县以白沟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县,北归义属辽,南归义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更名归信县。于此同时,唐兴县被废,赵北口改属归信县。在赵北口村的南北两侧,旧时曾有两座石牌坊,均建于北宋年间。南牌坊上曾有两块匾额,其上书有“宝土沃在,地界瀛洲”八个字。这充分说明,北宋时期的赵北口已不再属于瀛洲的莫县或顺安军(唐兴县,先置唐兴寨,后升顺安军,属瀛洲高阳关)。

孔传铎(1673年-1732年),字振路,孔子的第67世孙,雍正元年袭封衍圣公。在其经过赵北口时曾写下过一首诗,同样印证了赵北口曾隶属于雄州的事实。

过赵北口

宋辽和议后,此地亦雄关。

但有千重水,曾无一片山。

车劳添马涉,舟重得鱼还。

不意红尘道,如游泽国间。

道光时任翰林院编修的俞樾(1821年- 1907年),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其在经过十二连桥是也曾写诗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赵北口渡十二连桥

南垂北际认苍茫,转觉烟波似故乡。

一水略清燕赵气,重关曾划宋辽疆。

金元时期,赵北口作为县与县的交界地区,其行政区划频繁变更,时而划入莫县,时而又划入归信县,无法详考。在明清两代的郡县志里,虽然关于赵北口的历史记载一直是隶属于任丘县。但是,我们从一些文学作品和历史资料里也发现了期间赵北口曾划属于雄县的线索。

明末清初诗人万寿祺在其《隰西草堂集》中曾录有《过雄县赵北口》一诗,题目中直指赵北口时属雄县:

跨卫驱瀛水,风吹壮士心。

从从鱼际出,天入雁边深。

堤阁回河曲,刀环掩昼阴。

于今郭隗宅,不用筑黄金。

比这首诗更具有历史证明价值的还有一处记载,清康熙皇帝第一次到白洋淀水围时,当时的驻跸记载就是雄县赵北口。《清康熙起居注》:康熙十六年四月,“十六日壬戌,上驻跸雄县赵北口。是日,雄县驻防防守卫大因达里、防御品级色勒、知县谢橿龄来朝。”以上都说明,在明末清初的一段时间内,赵北口很可能划归了雄县管辖。


比如,两地共享莲花淀,共享万柳堤、共享易昜(yáng,同阳)桥。以至于明嘉靖年间,雄县知县王齐所定的雄州八景里,“莲浦晴游”、“柳溪垂钓”、“易水秋声”等都分布在与赵北口交界地带。尽管在明清两代,赵北口绝大多数时期还是归属于任丘县。但是,赵北口与雄县之间因为地缘原因产生的联系越来越密集。

清康熙年间,雄县知县姚文燮捐俸重修了与赵北口交界的易昜桥,并立碑记为姚公桥。为此,姚文燮曾题诗留念:

序:雄南界十里,旧有易昜桥与邻,封堤梁俱圮于水,行人为渡子所苦。顷余捐俸立成之,亦止毕吾境内事,虽力苦不及,亦有职司存焉。雄民遂泐石题曰姚公桥,余其负愧实多矣。

沆漭阳波断岸同,御堤车马久难通。

行人接壤横舟处,泣尽穷途买渡中。

但使王周能免过,惭闻崔亮并言功。

俸钱难复长虹影,欲障川流使向东。

更为有意思的是,清代雄县举人许鸿绶一直以十二连桥人自居,将赵北口视为亲近之地,其曾在《六十自寿》一诗中写道:

十二桥边一酒徒,醉乡风月老黄虞。

怜他旧鬼招新鬼,幸我今吾即故吾。

翰墨生涯供笑傲,春秋佳日足清娱。

竭来阅罢沧桑后,冷眼闲看万莽夫。

明清两代的诗词作品里,将赵北口和雄县放在一起描写似乎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同时,也体现了赵北口、雄县分割不断的地缘关系。现收录几首清代诗词,供读者品玩:

赵北口

清.高士奇

天毕连宵驻信阳,万家烟火近沧浪。

瓦桥渡口关梁废,渔父依然话六郎。

清.曹 寅

瓦桥官柳嫰黄生,鱼麦乡关倍引情。

惆怅残年王比部,鬓毛憔悴庾兰成。

至赵北口

清.乾隆

雄县城无十里遥,大堤柳色看招邀。

已欣润景临西淀,遂踏春泥过板桥。

赵北燕南昔划界,民风土俗此听谣。

岸傍安福舻先候,水路开程在诘朝。

由赵北口过瓦桥

清.纪晓岚

积水通瀛海,雄关记瓦桥。

当年争洛蜀,此外付金辽。

世暗边功贱,儒多战气销。

北盟谁载笔,犹忍话三朝。

燕南赵北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2011-10-08 20:39:15

泛指黄河以北地区。唐 杨炯 《唐赠荆州刺史成公神道碑》:“以某年月日,归葬於某原。碣石 、恒山 ,燕南赵 北,礼仪光被,宗族相临。” 宋 苏轼 《定州到任谢执政启》:“ 燕南赵北,昔称谋帅之难;尺短寸长,今以乏人而授。” 宋 陆游 《涉白马渡慨然有怀》诗:“ 太行之下吹虏尘, 燕南赵北空无人。”
督亢
宋文天祥

督亢陂前草没沙,武安庙下客思家。

西风落目犹驱马,此地秋阴亦见蚱。

不劳邹衍重吹律,何得张骞独泛槎。

从此南征思何恨,象林铜柱更天涯。

注:
1、督亢:现高碑店市(原新城县)所辖地区,春秋战国时为燕国督亢地。

2、督亢陂:跨连涿州与高碑店市之界,大约现在的方官镇左右。

3、蚱:zha原指海蜇,这里指蚱蝗类的害虫。

4、槎:cha在水上可乘人用的木筏。

督亢亭
金 张锡阳

西风禾黍伴苍黄,满眼秋山冷翠长。

一片白云携雨去,人家篱落伴斜阳。

1、督亢亭:原新城县县城北一里左右,今新城镇北侧塔湾处建有督亢亭。高三丈余,清朝时被毁。

2、金:我国宋朝时北方政权。(公元1115-1234)南宋时期高碑店地区属金管辖。

过白沟题
元 郝红

易水南边是白沟,北人为界海东头。

石郎做帝从珂败,便割燕云十六州。

注:
1、石郎:石敬瑭(892-942)后唐时为河东节度使,963年勾结契丹贵族灭后唐,建后晋王朝,建都开封,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自称“儿皇帝”

2、燕云十六州:石敬瑭割给契丹贵族的大片土地和城池,大体白沟河以北,北京周边地区。

开善寺
清高宗

藤胎俯仰八金刚,闻道形传道子唐。

不及赵州文武水,至今功德欲空王。

1、清高宗:(满清第六代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帝号乾隆

2、道子唐:唐朝的吴道子,全国最著名的画家。

过白沟诗
明 明俨

 往事悠悠逐逝波,几多英杰此中过。

征骖斜日西风里,犹听行人说界河。

注:骖,can,古代战车用多匹马驾车,把车两旁的马称骖。

界河:北宋时期(约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率大军攻宋,宋真宗派人与辽国谈判,双方议定内容中有一项为划定以白沟河为界。

过升仙桥 王树楠

升仙桥畔水沦涟,升载仙翁去不还。

忆昔六龙曾驻跸,祗今群犬尽升天。

烟波沆漭迷丹灶,宫殿依稀认紫泉。

我亦避人逃出者,凭高回忆独凄然。

注:升仙桥:新城镇南关外一石桥,建于南宋时期,传说曾有人在桥上,卖药救贫,后来卖药人感动升天,大白天忽然飞升上天成为药仙,故此桥取名升仙桥。

王树楠:清代学者,高碑店市邓庄村人,光绪年间,中进士,曾任新疆布政使,清史馆总撰等职。

紫泉:清朝乾隆年间在新城镇南关外修建的行宫(现紫泉中学地)为皇帝从北京出发南巡各省区,路过此地时,做为休息之所。

 
高碑诗

清 李邺

谁家村落半疏篱,丞相高碑迹尚遗。

欲问东平旧事业,荒烟蔓草共迷离。

注:高碑:高碑店又名高密店,为燕赵分界处,昔有“燕南赵北”四字高碑,故得名高碑店,元英宗至治三年曾驻跸于此,故又称驻跸庄

樊馆诗

清 王树楠

将军之头勇士股,天生血射燕云古。

鱼棺赤臭犹避人,何况秦庭履生虎。

敲碑下马招古魂,一掬督亢老焦士。

论人成败吾所嗔,匹夫驰驱能许君。

达官累累斗大印,压臂不敢轻磨磷。

(吁嗟乎)慷慨悲歌吾已实,眼中谁是当年人。

① 樊馆:今方官镇,战国初期,秦国大将樊於期因与秦始皇有矛盾,避难于燕,为燕太子丹的客人,在此设公馆,为樊公馆,后演变为方官。樊於期称自己为督亢人(当地人),后杀身取义,自古传为佳话。

② 慷慨悲歌: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收买荆轲图谋刺杀秦王,荆轲找到樊於期,提出只有带着你的人头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做礼物,才能接近秦王刺杀他。樊於期听后悲愤的说出“报仇雪恨”的心里话,毅然拔剑自刎。后人称樊於期和荆轲为慷慨悲歌之士。

 
邑景八咏

清 任镛

(一)柳唐春早

垂青柳眼醮澄波,漏泄韶光能几何?

最是春堪游眺处,不须红紫望中多。

(二)紫泉垂钓

鱼矶一片水潺潺,曾有幽人到此间。

若把清风公道论,紫泉不让富春山。

(三)石林秋色

清明留犊已千秋,天地空遗一土丘。

抚景有诗吟不尽,寒泉衰草夕阳稠。

(四)兰若佛塔

不堪登眺不堪题,只会年年鹳鹊楼。

宫殿尽为禾黍地,惟留佛塔在城西。

(五)北浦连池

冷署西偏北浦旁,满地红粉饰新妆。

芳时自有宜人处,一阵风来一阵香。

(六)文会诗亭

丽泽文从道义开,等闲不许白丁来。

几人咳唾生珠玉,赋到箐莪乐育才。

(七)白沟大渡

一片白沟水向东,渡头芳草几春分。

路人共指苍茫里,故垒犹堪谈成功。

(八)升仙晓月

石桥人唤坐升仙,事迹荒唐恐浪传。

借问五更天上月,为谁残缺为谁圆。

注:
① 邑景:邑yi,古时县的别称。邑景,即县境内景色。

② 八咏:清朝后期至上世纪中叶,新城县人传说县内有八处名景:新城八景。八咏即咏颂八景。

③ 兰若佛塔:新城镇城内,西北隅,古代建有兰若佛塔,七层高约二十米,配殿楼阁金碧辉煌,东邻文安祠,西邻紫泉河,院内林木葱绿,当时是一所很好的景点。清人李邺曾赋诗赞颂。

④ 升仙晓月:古时常把桥称为某某晓月,如北京卢沟桥,东侧桥头立碑,碑刻为“卢沟晓月”。我市新城南关的升仙桥的碑刻是清人王振纲(邓庄人,清道光年间进士),题为“升仙晓月”,并有诗赞颂升仙桥周围的景色。

⑤ 白沟大渡:白沟宋辽时是两国交界处,白沟河有大渡口,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元朝时的刘因渡白沟河时曾有诗,其中“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是说明白沟为界河的。

 
五律 题山居秋暝图
杨化普

金乌方坠下,玉兔渐升高,

疏竹挥新月,急泉续晚涛,

荒村人迹杳,古渡语声消,

读易灯光下,何须感寂寥。

注:
①杨化普:新城北关人,生于1905年武术世家,擅长诗词,书法以魏碑闻名,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武术、书画、古诗词艺术享有盛名。

②金乌:太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