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医诊断总是那么抽象?

 为什么73 2020-08-06


常常在身心评估的客户中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人听大夫分析病情后很满意,感觉自己明白了,但是等回到家中亲友问起时,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复述不出来,好像说不出自己具体得了什么病,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现代医学的体检模式和用语。

是否有这样一种情况,大多数人提起身体问题,无意识中熟悉使用的更多是西医病名,但对中医诊断的结论却有陌生与距离感。之前探讨关于中西医的不同,其实也会反映在处方单上。


西医的药单上写“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而中医处方旁写的则是“心火上炎”,“脾胃不和”。对于前者,患者看了认为自己很清楚,对于后者却总感觉似是而非。两者的不同,原因在于中西医对于病症的认识不同。受现代医学的影响,大家脑海里的疾病,多是生理解剖或指标上的异常,比如血压高、关节炎等等。

中医眼中的“病”是指造成人种种症状的核心矛盾,叫做病机,类似常说的病根。中医关注有形的臓腑,更关注臓腑发挥的无形的功能。所以中医诊断的重点在于人体的功能层面和臓腑间的关系,无论是功能还是关系,都是无形的,所以中医的病机描述必然是抽象语言。

关于抽象与具体,坊间一直流传的着一句话叫:“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让人糊里糊涂的活”。话虽偏颇,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就在于:现代医学对生理结构的认识清晰而微观,所以让人明明白白。但“明白”之后发现,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诊断和治疗往往是脱节的。诊疗分离说的戏谑一些就成了“明白的死”究其原因,只是很多人混淆了生理学和医学的概念。

反观中医,没有精确的显微医学,对人体臓腑的描绘也抽象,只凭脉搏、舌头、皮肤触诊一些体外诊断给出结论,甚至胆切除的人依然会胆寒,让外行人听了似懂非懂,“糊里糊涂”。

但是作为一个实用主义的民族,中医的所有诊断都是为治疗服务有时诊断即治疗(比如健康管理课所教授的切诊),有时治疗即诊断(比如艾灸刮痧),诊疗是合一的,按照诊断对应去治疗,患者虽听不明白,却常常会有效果,也就是所谓的“糊里糊涂的活着”

对“病”的认识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治疗思路比如有些腹泻,现代医学可以清晰的看到肠道内的情况,清晰的发现问题就出在肠道蠕动过快,想办法抑制减缓肠道的蠕动速度,就止泻了。

但从中医思维看,腹泻只是“症”,在中医眼里肠道蠕动快不是“病”,导致肠道不规则蠕动的原因才是“病”之所在。中医发现很多腹泻是腹部冷硬、肠胃湿寒而造成的结果,甚至可能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反应,所以把寒去掉,腹泻的“症”自然就消失了。

同样,对于类似胆囊息肉、肝内血管瘤等“疾病”,中医所关注的也是造成增生物的原因和环境,而非增生物本身。所以现代体检报告里的得出各处增生的结论,在中医诊断里则表现为臓腑寒凉、肝气郁闭、气脉不通等对身体内环境的描述。在中医看来,特殊的内环境下,滋生增生物(阴疽)只是早晚的事情,而且影像学查出的只是我们知道的,那还有多少是我们因为没检查而不知道的呢?与其操心一个个蘑菇,不如直接把湿地烘干。所以中医的诊断,即便定位到臓腑,也多注重对气血状态的描述,而不是对器质形状的描述

生理学不等于医学。科技的发展,透视化验技术的发明是人类的福音。如果能促进中医诊断的精确,提高治愈率,当然是大好事,毕竟决定中西医的是思维而不是技术。但如果只是我们“明白”而不知所措的话,那这样的“先进”就值得审视了

所以,现代生理学可以让患者轻松看见病灶,而中医的诊断则是从治疗出发,其实都是说给大夫听的。对于患者而言,想要明白其中原理,自然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就好像学习如何解读化验单,同样需要专业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