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讯正文

 suiming2000 2020-08-06

伊利股价创历史新高的背后真相

搜狐财经 07:46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此话形容伊利股价,恰如其分。


  8月4日,伊利股份盘中创出历史新高,股价触及38.78元/股。从6月30日至8月4日,上证指数涨幅达12.97%,被市场视为一轮“牛市”。而在这段期间内,伊利股价涨幅高达24.57%,大幅跑赢市场。


  众所周知,六月底至今的这一轮“牛市”并非以消费股为主线。海通证券荀玉根表示,这是转型升级牛,科技股+券商股的主线会继续。而伊利作为消费股,依然走出了稳步向上的强势趋势,其受市场肯定的企业价值可见一斑。


  然而,同时,消息面上却出现了一阵争议,网络上有人宣称伊利、蒙牛“操纵乳业标准”。一时间,甚至出现了一个颇为怪异的现象:不明真相的人们一边指责伊利蒙牛,一边后悔没“早点上车”伊利股份。


  事实究竟如何?


  在新闻流行“反转”的今天,且跟随财经早餐对伊利的实地探访,“让子弹飞一会儿”。


  伊利与中国奶业


  


  


  


  喝牛奶,如今已是家常便饭。


  然而,在华夏大地上,距离牛奶“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实只有短短二十多年。


  在伊利集团乳业博物馆,收藏着47年前的一张“月份付奶卡片”。上面印着“地方国营红旗区牛奶厂七三年”,诉说着当年的中国人喝奶的不易。


  47年前,凭票供应的时代,奶票是最难得的票证之一。在北京,两张奶票甚至可以换一辆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二八杠”(自行车)。


  奶票稀缺的背后,正是国内奶业极其薄弱的基础。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0)》资料显示,1949年,全国仅有4家乳品厂,12万头奶牛,年产奶量20万吨,乳制品产量仅有0.1万吨。


  尽管1978年之后,我国乳制品产量达到1949年的50倍,但人均消费牛奶依旧只有可怜的0.9公斤。


  究其原因,有两大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奶业。


  第一,受加工技术所限,牛奶难以突破“保质期短、运输半径窄”的桎梏。在中国南方和广大的乡镇地区,依旧大部分人喝不起牛奶。


  第二,从奶牛养殖、到原奶进厂的过程中,都无法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原奶品质得不到保证,终端的牛奶品质就无从谈起。


  真正解决这两大问题、推动中国奶业迎来跨时代发展的,正是伊利!


  1997年,伊利率先在业内引进了两条利乐液奶生产线,引进国外的先进常温奶技术,将牛奶的保质期大幅延长。1999年,伊利创立液态奶事业部,大规模引进“利乐包”等国际主流技术,开创了中国“液态奶时代”。


  从此,中国奶业打破了跨区域销售的难题,牛奶真正走向了全国!城镇乡村的人们自此都喝得上、喝得起牛奶。


  在奶源品质方面,伊利首创“四步走”模式转变,对奶源品质进行严格管理。从首创“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到示范“公司+规范化牧场园区”的主导模式,再到引领“公司+牧场小区+奶户”的过渡模式,最后到推行“奶牛合作社”的补充模式,可谓层层递进。


  此外,为与国际接轨,伊利更在“最佳奶源地”新西兰开拓了优质奶源。


  在这背后,正是伊利对中国奶业的进击性努力。“伊利即品质”,这一企业信条早已融入了伊利的发展之中。可以说,伊利的奋斗史,正是一部中国奶业奋斗史。


  智能化飞跃


  


  “善谋者远行”,企业运作的最高层次,即在于把握趋势、预见未来。


  将“伊利即品质”视为企业信条的伊利,早在“新基建”时代到来之前,就在智能化、信息化方面充分布局,全产业链严格控制产品品质。


  在奶业领域,全产业链链条众多,环节极其复杂。仅在生产端,关键链条就多达十四个:牧场建设、奶牛养殖、规模化挤奶、原奶进厂、原奶检验、原奶贮存、分离、均质、超高温灭菌、灌装、包装、码垛入库、出厂前检测、出厂。只要其中一个环节的一滴奶受到污染,即宣告产品失败。


  然而,伊利的“智能化生产”,令品质管理达到了全球先进的高度:工作人员从头到尾一滴奶也接触不到!


  伊利对产品品质的“狠抓”,是从牧场建设这一源头就开始的。伊利牧场已实现智能化布局,推行“SOP标准化管理”,自主研发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全国2400多座牧场全部实现奶牛养殖、生产及交售全过程视频监控,所有原奶运输车辆全部实现罐口视频监控及全程GPS跟踪定位管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伊利牧场,可以使用手机APP实时掌握每一头奶牛的动态,牧场管理人员无论身在哪里,都可以实现对牧场和奶牛的精准管理。


  


  接下来,就到了奶牛养殖环节。


  奶牛品质,决定着牛奶品质。我们常常听到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奶牛养殖的重视:给奶牛听音乐、做按摩……事实上,在伊利,奶牛养殖的品质管理早已超越了以上程度。


  比如,在奶牛运动方面:伊利牧场的奶牛佩戴了最先进的计步器,全天候监测奶牛的运动量。


  在智慧起居方面:伊利牧场为牛舍安装了自动测定温湿度、氨气浓度、光照强度的智能传感器,实现牛舍通风、灯光、卷帘、风扇、喷淋等环境调节设备的自动开启和关闭。


  在智慧饮食方面:伊利牧场采用TMR精准饲喂系统,随时根据饲料营养成分、剩料量变化调整配方;营养师利用仿生技术、DHI检测项目等技术,为每一头奶牛制定专属配方。一头奶牛每天的生活费70元左右,比很多人都高。


  在智慧休闲方面:奶牛有专属浴室、音乐厅、按摩师、卧床。


  一定有很多人会问:如此大成本养殖奶牛,一定每天拼命挤奶以求回本吧?


  事实正相反。


  伊利牧场的奶牛每天只需要挤奶3次,每次1小时,每年挤奶305天。相当于一天工作3小时,每年还有两个月“带薪休假”。


  


  能实现如此高效的养殖与挤奶,正是得益于伊利全球最先进的智能化系统管理。在并列式挤奶设备上,15分钟可以完成96头奶头的挤奶工作;在转盘式挤奶设备上,每10分钟可以完成120头奶牛的挤奶工作。而无一例外的是,在设备驱赶门的工作下,奶牛会依次走进设备中,无需人工驱赶;设备一边挤奶一边对奶牛进行按摩,同时形成奶牛产奶量和健康状况的监测报告。


  伊利刺勒川精品奶源基地的园区负责人赵国梁曾笑着打趣:“很多人一定还以为,挤奶就是养几头牛,然后在山坡上人工挤奶。”


  小小一个挤奶动作,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中国奶业从手工阶段到智能化阶段的巨大飞跃!


  


  原奶进厂之后,在接下来的全部生产环节,伊利运用智能化技术对品质的严控达到了另一个新高度。


  你甚至看不到几个工作人员!


  在伊利液态奶生产基地,现代化生产线和机器人替代了绝大部分人工。康美灌装设备和利乐灌装设备保证了全程高效无菌;运输用的是一台可以顶60个人工的码垛机械手;仓储环节,拥有亚洲自动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立体仓储系统。


  在伊利奶粉生产基地,生产能力、生产技术、工艺设备、节能环保和质量管控均全球领先,被称为“奶粉全球样板工厂”,所有原料一律采用全球前三或行业前三的顶级原料。


  在检测环节,伊利拥有质检品控人员3700多人,专业检验实验室70多个,从147项原奶检测到856项综合品质检测,再到1000多项供应链检测,拥有超过2000项检测标准,每年检测投入超过6亿元。


  赵国梁讲了一个故事:在一次生产过程中,产品出现了包体底部划包,液态奶事业部维修班长王永强和班组人员决定分组进行地毯式排查,以最快速度找到原因,绝不让有瑕疵的产品流向市场。在不足一米高的链条前,工作人员弯腰半蹲、用手抚摸、仰头进行检查,感受链条光滑度,一点一点向前挪动,经过三个小时排查,终于发现一个长约一毫米的毛刺。


  在他们身后的墙上,贴着伊利董事长潘刚的一句话:“奶源是乳品生产的第一车间,优质、安全、可持续的奶源是乳品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这才是中国奶业人的真实工作状态。


  品质即生命


  


  所有努力,皆为品质服务。


  而品质的量化,就在于乳业标准。近日,网络上有人宣称伊利、蒙牛“操纵乳业标准”,挑起了群众的广泛好奇。


  其实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煽动“一两个企业能够操纵国家标准”,其真正利用的,无非是人们对于巨头企业权利边界的试探。


  而在中国,企业的权利是否能有如此巨大?


  绝对是不可能的。


  2011年,人民日报发布乳品新国标系列文章,当时的卫生部公开表示,乳品标准绝不可能被企业绑架。


  据卫生部官员表示,乳业国标的制定严格遵守了相关的流程规定,只是在前期流程中调研、咨询了三元、光明、蒙牛、伊利、雅培、美赞臣、达能、湖南亚华等乳企的意见。这个名单中既包含了国内主要乳企,也包括几家外资乳企。而且,从最关键的审评阶段开始,所有企业是不允许参与的。


  事实上,不仅是食品行业,任何一项国家标准的制定,相关部门都会调研来自各方企业的意见。这其中不仅有大企业,也有小企业。


  例如,国家制定清香型白酒行业标准的过程中,咨询过山西汾酒集团等企业的相关意见;在纺织行业中,针织夹克衫标准的制定是在工信部的主管之下,咨询利郎、海澜之家等行业企业后,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针织品分会上报。


  


  此外,网络谣言拿“乳业国标”大做文章,还有以下关键点:生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不低于2.95%降到了2.8%,而菌落总数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上升到了200万。因此有人宣称:国家标准下降了,必定有妖。


  此种推断,颇有胡搅蛮缠之嫌。


  “太阳之下并无新事”,这一争论早在十年前就出现过了,当时早有结论。当时,出于对乳业现状的考虑,我国乳品新国标在某些指标上与发达国家间存在差距,但并不代表中国乳品标准全部低于国外。以日本为例,备受关注的菌落总数标准,在日本为400万/ml,整整是中国国标的两倍之多。难道能以这一“落后”指标就来评定日本乳业质量不行吗?


  重新翻出十年前的旧新闻,炒冷饭、博眼球,自以为在新一代年轻群众面前可以瞒天过海。此种行径,实在令人一声叹息。


  


  更重要的是,乳品国标只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底线”,伊利的品质标准始终高于国家标准。


  以生鲜平均乳蛋白质为例:2010年,伊利生鲜平均乳蛋白质是3.07g/100g,之后,伊利推进“七个100%”、“三个全面升级”,生鲜乳蛋白质实现连续10年增长,2020年1到6月份的平均值为3.28g/100g。


  以菌落总数平均值为例:2010年,伊利生鲜乳的菌落总数平均值为21.87万/ml,10年来也是逐年递减,2020年1到6月的平均值为1.77万/ml。


  


  把伊利的乳业标准和欧盟的标准进行对比,伊利也完全符合。从2015年至今,伊利生乳蛋白质、脂肪、菌落总数、体细胞均高于国家标准,符合欧盟标准。


  伊利为此付出了极其严苛的努力。以检测过程为例,伊利设置了质量管控“三条线”,即在国标线的基础上,伊利提升了50%的标准,制定了企标线;在企标线的基础上,又提升了20%的标准,制定了内控线,在业内首创阶梯式“质量管控三条线”。


  然而,“十年磨砺无人晓”,却一朝被有心人钻了空子。网络谣言大肆宣称,国标下降利好伊利。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如果想要利好伊利,恰恰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大幅度提高国标,这样,达不到标准的中小乳企都将被屏蔽在市场门外。


  在路上


  


  70年中国奶业奋斗史,伊利见证了沧海桑田,也书写了浓墨重彩。


  一路行来,伊利始终坚信“实干者乃成”,坚守“伊利即品质”。


  巨变的中国奶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应有的力量。时代大潮奔涌向前,中国奶业仍有漫漫长路要走。


  而伊利,一直在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