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渭南广生堂 2020-08-06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孙立新,1956年12月生于陕西省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大王镇宋村,1982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有方言、民俗、文学等,发表作品上千万字。1979年至今,孙立新对关中、陕南以及周边的晋、豫、鄂、渝、川、甘、宁等省市区的100多个县区的方言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实地调查。出版著作13部,代表作有《陕西方言纵横谈》《西安方言研究》《关中方言语法研究》等。发表论文200多篇,代表作有《方言调查与方言志的编写》《陕南方言略说》《关中方言代词概要》《陕西方言的语言避讳》([日本]《亚细亚言语论丛》2004),《关中方言的“个”》《户县话重叠构词的几个问题》《关于汉藏语系第一人称代词两个问题的讨论》等。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笔者在《陕西日报》1998年5月12日发表《关中方言本字考》一文,其实,笔者所考证的本字有许多是陕甘宁一带方言的本字。后来,还考据出不少本字,本文便是陕西方言本字的集考。方言本字的考证,学界主要以宋代韵书《广韵》《集韵》及宋代前后典籍为依据。笔者此前对方言本字的考证有的是错误的或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予以直接的订正。比如笔者曾经把“爁”字作为关中方言“炒”义的本字,后来考证出“燣”才是本字。再如笔者曾经以“伥”作为关中方言“狂,狂妄”义的本字,其实,“伥”字虽然在《说文》里解释为“狂也”,但是,《广韵》的“褚羊切”只能读作chānɡ,不能读作zhánɡ,其实,关中方言“狂,狂妄”义的本字读作zhánɡ的,应当是“张”;这是变调构词问题,可以另文讨论。本文共考证出本字300多个;所考证的本字,写出本字后加注普通话读音,然后用方言同音字注方音,再举方言对该本字的用法,最后考证。方言本字考证要求古代音韵里声韵调均与方言声韵调相一致,但有个别不相一致的可看作例外。本文本字的排列顺序,首先是普通话韵母的顺序,即a、ia、ua、o、uo、e、ie、üe、i、u、ü、er、ai、uai、ei、ui、ao、iao、ou、iu、an、ian、uan、üan、en、in、un、ün、anɡ、ianɡ、uanɡ、enɡ、inɡ、onɡ、ionɡ;其次是同韵母的以声母的顺序排列,同声韵的以声调顺序排列。

pā音啪。纺织物疏、不密。(潼关无此念法,潼关有Sa平声,意思与此字相同。希撒)

tà音踏。关中西部以及 临潼渭北等处把捣蒜叫作“~蒜”。《说文》:“~,舂已复捣之曰~。”《广韵》入声合韵徒合切。《广雅·释诂》:“~,舂也。”

wā/wǎ音挖。是“抓”的意思。在合成词中读作阴平如“挖”(如“~抓”)《集韵》平声麻韵乌瓜切:“~,手捉物。”《集韵》上声马韵乌瓦切:“~,吴俗谓手把物曰~。”(小孩wa大人的脸)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wǎ音瓦。用碗、勺等舀取面粉等物:~米|~面|~饲料。《广韵》入声黠韵乌黠切:“~,取物也。”《集韵》入声黠韵:“~,斗取物也。”

yá音仍为牙;西安读作yá,关中其他方言点读作niá。公狗叫作“牙狗”,公猪叫作“牙猪”(种公猪叫作“脚猪”)。《本草纲目·兽部·豕》:“牡曰豭、曰牙。”清代西崖《谈征·名部下·牙豬》:“牙豬,‘牙’即‘豭’之转音也。

zhá,音铡。①缝纫厚度较大的东西。②特指用缝纫机缝:~鞋底|拿缝纫机再~几针。《集韵》入声洽韵侧洽切:“~,缝也。”(音za)

zhá音铡。关中中部把渥浆水(菜)又叫作“~浆水”。《广韵》入声洽韵士洽切:“~,汤~。”《集韵》:“~,《博雅》:瀹也。”《玉篇》:“~,煮也。”(潼关是渥酸菜,不说炸)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zhǎ音炸的上声调。剁:~草|~肉。《集韵》入声直涉切。《玉篇》:“~,~草刀。”

jiā音夹。把污垢叫作“垢~”。《集韵》入声黠韵讫黠切:“~,垢也。”

qià。随便抱:~娃|~些柴。《集韵》去声祃韵丘驾切:“~,持也。”(用一个胳膊夹在侧面)

bó音勃;关中多数地区读如“蒲”,西安市未央区多数地区读如“扑”,六村堡读如“不”,临潼读如“不”或“布”。把肚脐叫作“~脐、~脐窝儿、~脐眼窝、~脐眼窑”等。《广韵》入声没韵蒲没切:“~,胦脐。”按:汉语早期把脖子前边叫作“颈”,后边叫作“项”,如今西安方言把脖子叫作“脖项、脖朗”。(潼关读不脐jⅰ窝儿,脖项)

bó音博。西安及其以东读如“蒲pú”,咸阳、户县及其以西读如“扑”。擀面条或压面条时防止粘合所使用的面粉(一般用玉米面粉)叫作“面~”。《广韵》入声没韵蒲没切。《玉篇》:“~,面~。”按:“香饽饽”的“饽”字,陕西方言读如“箔bó”。(潼关读面蒲)

bó音博。陕西人把烩饼叫作“糊~馍”,最有特色的地方小吃如“韩城糊馎”。《集韵》入声铎韵:“~,~饪,饼也。”《广韵》入声铎韵补各切。按:此字临潼读如“包”,临潼渭北等处把烩饼叫作“糊锅馍”。(河南也叫糊~,潼关无此叫法)

pō音坡。关中西部把割草叫作“~草”(按:但是,把割麦子却叫作“割麦”,把“割”字读如“郭”)。《集韵》入声末韵普活切。《说文·金部》:“~,两刃木柄可以刈草。”(潼关不读坡,只读割和郭)

wō音窝,俗作“窝”。腿脚扭伤:不小心把脚~了。《广韵》平声戈韵乌禾切。《说文·足部》:“~,足跌也。”

wō音窝。使挺直的东西变曲:拿铁丝~个弹弓架子。《广韵》平声戈韵乌禾切:“~,手萦也。”

wō音窝。户县等处是“揍,痛打”的意思:他把个小流氓~了一顿。《唐韵》五割切。《集韵》入声曷韵牙葛切:“~,击也。”

wō音窝;关中东部读如“卧”。把和好的面放一段时间使擀好煮熟后好吃叫作“~面”,把和好的泥放一段时间使泥好用叫作“~泥”。《广韵》入声屋韵於角切。《集韵》:“沤,《说文》‘久渍也’。或作‘渥’。”《广雅·释诂二》:“~,渍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考工记》:‘欲其柔滑而腛脂之。’注:‘腛读如沾渥之渥’。按:渥之言厚也,濡之深厚也。”

wó音窝的阳平调。~僷:顺当;好;(日子)裕如:事情办~僷再说|他一辈子也没~~僷僷过两天好日子。《广韵》平声戈韵乌禾切。《说文·人部》:“~,顺貌。”僷yè,音葉。《说文·人部》:“~,宋卫之间谓‘华’‘僷僷’。”段玉裁注曰:“华,容华也。僷僷,好貌。”扬子《方言》:“奕、僷,容也。自关而西凡美容谓之‘奕’,或谓之‘僷’。”

ɡuō关中方言读如“棵”。粒状小疮叫作“~~”。《广韵》平声戈韵古禾切。《玉篇》:“~,疽疮也。”按:此字关中声母及声调(上声)与古音不相对应,是为例外。(潼关读Kuo扩)

ɡuó西安读如“渴”,户县读如“扩”。砍去树木的枝杈,西安叫作“~条”,户县叫作“~树”或“~树股”。《广韵》入声末韵古活切:“~,断也。”按:此字古声母与今关中方言不相对应,是为例外。(潼关读音扩kuo)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huò音霍。关中中部“五~六~”指野心勃勃:你成天还五~六~的。《广韵》入声铎韵胡郭切:“~,心动也。”(多指整天吃好的,今儿吃这明儿吃那。)

huò音霍。用双手把阻挡人前进的东西向左右分开及类似的动作行为:把苞谷叶~开往头走。《广韵》入声铎韵虚郭切:“~,分也。”

luò音摞。户县等处把揍了一顿叫“~了一顿”。《集韵》入声铎韵历各切:“~,击也。”

zuó音昨,宝鸡等处读作cuó。关中西部把矮子叫作“~子”或“~巴娄”。《广韵》平声戈韵昨禾切。《字汇·矢部》:“~,身短。”(潼关说低zuo子也说低cuo子)

(潼关把被雨淋湿叫雷lun湿)

ɡé音革。牛~头:牛轭。《广韵》入声麦韵古麦切:“~,车轭。”(音gei根,牛根斗)

ɡé音革;关中方言读如“葛割”。①与人相处,特指家庭成员之间、夫妻之间和睦相处:他~不住人|这家两口子不~。②“~伙/~帮帮”指结成团伙。③把联络叫做“~络”:他~络咧十几个人上山去咧。④“不~因”指不合理:我觉着这太不~因咧。《说文·口部》:“~,合也。”《广韵》入声合韵古沓切:“~,倂~,聚也。”《玉篇》:“~,合取也。”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hé音盒。富平等处读如“盒”,铜川等处读如“货”。棺材:~板;割~。《广韵》平声戈韵户戈切:“~,棺头。”《玉篇》:“~,棺~也。”《广雅》:“~,柩棺也。”

kē音科;关中方言读如“阔”。用杆状物从上往下打,或从左右打,或打高处的东西:他拿个杆杆在娃头上~了一下|他把一树枣儿~完了。《集韵》入声盍韵克盍切:“~,打也。”

zhé音折。关中东部如潼关等处把知道叫作“~”,如普通话的疑问句“我怎么知道呢?”潼关相应地作“得哲人家咋着?”洛南作“得哲?”其中,潼关、洛南等处“哲”读如“摺”。扬子《方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我原来以为是把知读成者了)

biē音憋。屏住呼吸叫作“~住气”。《集韵》入声屑韵必结切:“~,阖也。”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biē音憋。肿胀:手胀了,~得很。《集韵》入声薛韵必列切:“~,肿懑也。”

biē音憋。把人揍了一顿叫作“~了一顿”。《唐韵》芳灭切。《广韵》:“~,小击也。”(潼关把打了个耳巴子叫憋了个耳巴子。他再胡说,照嘴上憋两下。)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biè音别的去声调。跳:~不动;~~跳跳。《集韵》入声屑韵必结切:“~,跳也。”按:关中好多地方有一种民间锣鼓叫作“牛拉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鼓”,民间普遍地写作“牛拉蹩鼓”,不妥。

dié音叠。其含义有三:一是大口地吃耐饥的食物,二是放开肚皮吃,三是很痛快地吃;只要具备这三点中的一点就可以说“咥”,如可以说“咥了一大碗扯面|三个人把四斤牛肉咥完了|他一阵子就把一个大西瓜咥完了”。《广韵》徒结切。《集韵》:“~,吃坚也。”《广雅·释诂三》:“~,啮也。”《易·履》:“履虎尾,不咥人。”

dié音叠。关中西部指“打,揍”:~他一顿。《广韵》入声帖韵丁惬切:“~,打也。”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jié音结。怒而离开叫作“~哇”:~哇,给他不做活了。《说文》:“~,趌~也。”《广韵》入声月韵居竭切:“~,走貌。”《集韵》:“~,怒走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趌~,怒走。”(不一定怒,就是走的意思。干完活了,~瓦。)

liě音咧。扭:(谚语)胳膊~不过大腿。《广韵》入声屑韵练结切:“~,拗~。”(列跤也是这个~吗?)

niè,关中方言仍然读作“涅”。生锈;木材等枯朽;砖瓦等风化:锅生~了|~~木头|砖头~了。《集韵》入声屑韵乃结切:“~,化也。”

piě(骗。凭撇人过日子,把人撇了)

(潼关一般把扛叫作“掮”音颠dian)

xiè音屑。烤:~火,~馍。《集韵》入声业韵迄业切:“~,火迫也。”

xie音“些”的轻声调;关中方言“些”字的读音以xie和sia为主,还有读如“先”或“呷”的轻声调的,宝鸡一带读作“唦sa”。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恳求:你过来~|你叫她走~!此字中古切韵音系在假摄开口三等心母平声麻韵。《说文新附·此部》:“~,语词也。”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恰才那里相见~。”

juē音噘。把菜或草或树枝等从脆嫩处拔断而不是连根拔下:~苜蓿|~麦青。《集韵》入声薛韵租悦切:“绝,断也。或从手。”元代佚名杂剧《盆儿鬼》:“我待撧枝在头上插。”

jué西安等处读做阳平,宝鸡一带读作阴平。“骂”的意思:胡~瞎骂|~人|日~(臭骂)。《广韵》入声屑韵古穴切。《韵会小补》:“~,怒诃也。”

què音确。诚实叫作“实~”;他是个实~人。《广韵》入声觉韵苦角切:“~,善也,愿也,诚也。”(实~:潼关指严实、牢固。广告没贴实~,东西没压实~。把诚实叫实诚,说这人实诚的很,就是说这人实在老实靠得住)

xué音踅。户县等处把小孩斗篷叫“~子”。《广韵》入声屑韵胡决切:“~,长衣也。”

bì音壁。陕西方言把犁镜叫作“~土”或“~都”。《广韵》入声昔韵必益切。《玉篇》:“~,犁耳也。”

cī音参差的“差”。伸:胳膊~到袖子里头|~手要钱|椽头~出来了。《集韵》入声昔韵七迹切:“~,穿也。”

cǐ音此。①用磨动的脚把地上的液状物或字迹踩掉:把痰~了。②蹭:~烂了。③摁着往前蹭:~麻食。《广韵》上声纸韵此氏切。《广雅·释诂一》:“~,履也。”《广雅·释诂二》:“~,踏也。”《金瓶梅》第25回:“不想那画板滑,又是高底鞋,~不牢,只听得滑浪一声,把金莲擦下来。”

jì音际。①(柴火)垛子:柴~|棉柴杆~|摞~。②用如动词:先把这些麦捆捆(麦捆)~上再说|~~子(摞垛子)。《广韵》去声子智切。《说文·禾部》:“~,聚也。”

lí音黎。用刀子划叫作“~”:没小心把手~烂了。《广韵》里之切。《说文·刀部》:“~,剥也,划也。”(音利)

lì音利,陕西方言读如“列”。把放在水里用来供人踩着过河的石头叫作“~石”。《说文·石部》:“~,履石渡水也。从石,从水。《诗》曰:‘深则~。’”

mí音弥。篾:竹~~|席~~。《集韵》平声支韵民卑切。《篇海》亡篾切:“~,音迷,篾也。”

mǐ音米,陕西方言读如“眯”,把小憩叫做“~”或者“~一下”等,例句如:他太乏了,教他先~一下。《广韵》上声纸韵莫礼切:“~,熟寐也。”《集韵》上声旨韵母鄙切:“~,熟寐也。”(也说mⅰe一会儿)

nì音腻。泥抹子叫作“~壁”。《集韵》去声霁韵乃计切:“~,圬(污)也。”按:许多人把粉墙用的“泥子”写作“腻子”,这是不妥的。 [潼关叫泥(音腻)叶]

qī音戚。关中中部指拥挤,可用作形容词:~得很|你不敢往人多处~。《类篇》:“~,仓历切。《博雅》:‘~,近也。’”[别~(音七)到人跟前)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shī音湿。赶鸡声。《集韵》平声支韵商支切:“~,声也。”《正字通·口部》:“~,今驱鸡声,读若‘施’。”(赶鸡声:呕湿)

xī音希。险乎儿叫作“~乎儿”。《广韵》平声支韵许羁切:“~,险~。”《类篇》:“~,山险。”(有'差一点″的意思)

yì音弋。麦~子:麦糠;豆~子:豆糠皮。《集韵》入声职韵逸织切:“~,麦屑也。”

zhì音质。关中北部以及陕北指早种的庄稼:~苞谷|~糜子。《说文·禾部》:“~,早种也。”《广韵》竹力切。

cù音促。整齐叫做“齐~”,也常常重叠为“齐~~”:苞谷长得齐~得很。《广韵》入声屋韵初六切。《集韵》:“~,等齐也。”《广雅·释诂四》:“~,齐也。”(音cou)

chù音畜。缝制香包叫作“~香包儿”。《集韵》入声屋韵侧六切:“~,聚文也。”(音cou)

fú音伏。关中北部把房屋的二梁叫作“~”或者“地~、底~子”;户县等处把厦房大梁上边的装置叫做“插~”。《广韵》入声屋韵房六切:“~,梁~。”(潼关好象也说插~)

hù音互。关中方言用作动词,特指黏稠的物品等导致缝隙等被堵塞、被覆盖,如“眼眼(小孔)~住咧|草把苗都~住咧”。《集韵》去声暮韵胡故切。《玉篇·水部》:“~,闭塞也。”《管子·内业》:“大摄,骨枯而血~。”尹知章注:“血~,谓血销减而凝~。”

hù音互。关中东部大荔、合阳、韩城等处把获得叫作“~得”。《集韵》去声暮韵胡故切:“~,争取也。”按:此字汉字简化方案跟“穫”一起简化成为“获”,关中多数方言点把“穫(‘收穫’今简化为‘收获’)”读如“霍豁”等,把“获得、获奖、大获全胜”的“获(獲)”读如“灰”。(潼关不读互,就读回,回得)

kū音窟,关中方言读如上声调的“垮”。用刀子或手等把杆状的木头等劈开:弟兄俩分家的时候把一个树~开分了,你说像话不像话?《说文·刀部》:“~,判也。从刀,夸声。”《广韵》平声模韵苦胡切。清代张笃庆《明季詠史》:“从此三关似~竹,谁人决策守金汤?”(用刀是Kua,把树上的小枝kua下来,用手是Kuai,把树枝Kuaⅰ断)

按:此字关中方言大致是按照《说文》的读法来读的,但是,跟《说文》的声调不相对应。

lù音录。打(耳光):~一耳刮。《广韵》入声屋韵卢谷切。《类篇》:“~,击也。”(~了他个耳巴子)

mú。关中方言把心烦意乱叫做“~乱”。《类篇·目部》:“~……又,迷浮切。”《集韵》迷浮切。《字汇·目部》:“~,思念乱也。”郑玄对《尚书大传·洪范》注曰:“~,眊;眊,乱也。”按:此字普通话与“冒”字同音,其古音来源跟西安方言不一致。(还有一个意思是缠要,我想把老张的车子~乱到手,你又到领导那儿想~乱点钱)

mù音木。关中中部把“思量,估计”叫作“尺~”,北部叫作“思~”。《集韵》入声屋韵莫卜切:“~,思貌。”(音me末,这个事我还尺末不准)

pú音蒲。~挲:摩挲。《集韵》平声模韵滂模切。《说文·手部》:“~,扪持也。”

zhù音仍为住。停,停止:雨~了|你~手|嫑哭了,把声~了。《广韵》去声遇韵持遇切:“~,止也。”晋代潘岳《射雉赋》云:“清道而行,择地而住。”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宋代辛弃疾《摸鱼儿》云:“更谁劝啼莺声住。”又辛弃疾《贺新郎》云:“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方言住和普通话的住音不同,方言好象有唇齿音))

qū音仍为“屈”。①关中方言把心短叫作“心~”,韩城等处把短叫作“~”。②关中方言把地方窄小叫做“~狭”。《集韵》入声迄韵渠勿切。《博雅》:“~,短也。”(潼关有②无①)

搋(扠)chāi音钗。把面粉和成可以用来擀面条的面块叫作“~面”。《广韵》平声皆韵丑皆切。《一切经音义》:“搋,又作扠。”《集韵》平声佳韵:“扠,以拳加物。”(音caⅰ)

ɡāi音该。关中方言把发辫叫作“帽~”或“毛~”。《广韵》古哀切。《广雅·释诂三》:“~,束也。”《集韵》入声哀韵:“~,拘束也。”(潼关读根,把帽根子挽起)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láidāi音来呆,关中方言把“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字读作阴平调。①户县等处把从贫贱者身上找缺点叫作“瞅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②关中方言把不讲卫生、不修边幅叫作“扑稀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懈(‘懈’字口语读如‘害’)”或者“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兮”。《广韵》落哀切:“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大黑。”又,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丁来切:“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大黑貌。” (潼关无来呆读法,有扑稀~害说法)

shāi关中方言读如“腮”。声音沙哑叫作“声~”,沙哑的声音叫作“~~声”(户县还叫作“~葫芦儿声”)。《广韵》平声佳韵山佳切:“~,语失也。”

shǎi音色。韩城等处把娶媳妇叫作“~xiú(xiú是‘媳妇’的合音)子”。《广韵》入声麦韵山责切。《小尔雅·广诂一》:“~,取也。”(潼关有的地方说色sei媳妇)

shǎi音筛。甩(手):手上的蝎子——~不掉(此歇后语意即有些麻烦事一旦染指就只好一管到底)。《集韵》上声骇韵师骇切:“~,摆~,抖擞也。”(潼关有~的开、~的圆,即撒的开,放的开)

胎鞠tāijū (潼关抬举的意思是提携、帮衬)

zǎi音宰;关中方言读如“哉”。关中人亲昵地骂晚辈为“~娃子”。《广韵》:“~,自高而侮人也。”清代高士奇《天录识馀》:“今北人骂顽童曰‘~子’。”章太炎《新方言》:“~,成都、安庆骂人则冠以‘~’字,成都音为‘哉’。”

bèi音仍然为“褙”(做鞋底用的袼褙?)

chuǐ音“垂”的上声调。①用拳头痛击:我就想把他个不讲理的~一顿。②两种农具“~子”,一种是用来打墙的叫做“尖底~子”,底部呈圆形趋尖的特征,底部用铁铸成;一种是用来打土坯的叫做“平底~子”,呈四方形,底部用青石做成。这两种“~子”都有两手捉的一尺左右长的把柄,有二尺左右长的把安在底部的脐窝里。《集韵》上声纸韵驰伪切:“~,锻也。”宋代于谦《石灰吟》诗云:“千~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ɡuì音贵。关中中部地区称用布把鞋底包一圈为“~边子”。《广韵》去声泰韵古外切。《说文·衣部》:“~,带所结也。”(潼关读音滚,不是贵)

kuì音愧,户县等处常用。①绑、拴:拿个绳先~住。②活结、死结分别叫做“活~子/活纥繨、死~子/死纥繨”,把一种专门绑猪蹄子的结叫作“猪蹄~”。《广韵》去声至韵丘愧切。《玉篇·衣部》:“~,纽也。”按:《汉语大字典》第五册3114页该字条第二义项为“方言。拴;套。”第三义项为“用绳子、带子等拴成的结。”所引古籍为明代冯惟敏散曲《朝天子·鞋杯》:“心坎儿里踢蹬,肚囊儿里欸行,肠䙡儿里穿芳径。”(潼关有①同捆。无②)

zhuì音缀。①把东西悬挂起来:担子(房屋的大梁)上头~了一扇子肉(把开了膛的猪从脊梁处劈开,其中的一半叫作“一扇子肉”)。②抓住绳子等从高处下到低处:~住绳望下溜。《广韵》去声寘韵驰伪切:“~悬绳也。”(潼关读音①缀②纯。都是一声)

褿cáo音曹。衣服等脏得不易洗净叫作“失~”,衣服等耐脏叫作“耐~”。《集韵》平声豪韵财劳切:“~,衣失浣。”(潼关也读:蚀~)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lǎo音老。凤翔等处把疥疮叫作“疙~”。《集韵》上声鲁皓切:“~,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疥疾。”

lào音涝。①味苦:药~得很。②毒(死):一包老鼠药~死十个老鼠。《广韵》去声号韵郎到切:“~,《说文》曰:朝鲜谓饮药毒曰~。”按:关中中东部“痨”读如“闹”,是为声母例外。

pāo/páo,音抛或袍。膀胱叫作“尿脬pāo”。把大小便的次数叫作“脬páo”:尿一~/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两~。《广韵》平声肴韵布交切:“~,腹中水也。”

钅喿sào音“扫帚”的“扫”。陕西方言把干燥叫做“干(乾)~”,“干~”可以重叠为“干干~~”。《集韵》去声号韵先到切:“~,《说文》:乾也。”《广雅·释诂》:“~,乾也。”《广雅·释言》:“~,燥也。”(潼关读音zao)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sháo音捎的阳平调,关中方言读作sáo。用鞭子梢或杆状物的末梢打:一鞭子把骡子耳朵~烂了。《集韵》平声宵韵时饶切:“~,击也。”

tǎo音讨。把高粱叫做“~黍”。《集韵》上声晧韵土晧切:“~,关西呼蜀黍曰~黍。”按:蜀黍,高粱。(潼关读音涛,轻声)

biāo音标,关中读如“票”。立土坯或砖头砌墙:单~,双~。《正字通·萧韵》卑遥切:“~,封土为识。”按:此字声母、声调关中与古音不相对应,是例外。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biāo音标。轻捷快行:他一口气~了三十里|我骑自行车~了一百里。《集韵》平声宵韵卑遥切。《说文解字》:“轻行也。”《龙龛手鉴·走部》:“~,行疾也。” (潼关有:跑冒标了,即跑过火了。冒标即过火)

biāo音标。用砖块掷击:~他一砖。《说文》:“~,击也。”《广韵》平声宵韵抚招切。

jiāo音焦。①此字在三原方言里用作单音词的时候指炎热的天气致使成熟未收的麦子落粒,读作阳平调。如“麦不收就快燋到地里啦。”②烧,焚烧。此义项及其以下义项读作去声调。如“燋表”指敬神时烧化黄表。③指气温过高。三原方言的“上火燋”即指气温过高。这个义项读作阴平调。④三原方言的“把锅烧~”指把干锅烧得很热。这个义项读作去声调。《说文·火部》:“~,所以然持火也。”又,《说文·火部》:“灼,炙也。或作燋。”《广韵》平声宵韵即消切。(潼关无①②有③④。潼关把脾气急躁说成脾气~火的很。~火,好象一点就着一样)

liáo音缭。缝补,缝缀:把三角口子~好。《广韵》平声萧韵落萧切:“~,拣择。”章太炎先生《新方言·释器》:“凡非绽裂而粗率缝之亦曰~。”《书·费誓》:“善~乃甲胄。”孔颖达疏引郑玄注曰:“~,谓穿彻之,谓申绳有继绝,当使~理穿治之。”

僚嫽liáo音缭。好,美好:~得很;关系和睦:他俩~得很。《说文·人部》:“僚,好貌。”《诗经·陈风·月出》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一般的解释是“佼人:美人;僚:娇美的样子”。扬子《方言》卷二:“嫽,好也。”《广韵》平声萧韵落萧切。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tiāo音挑。关中中部等处把骟猪叫作“~猪”。《玉篇·刀部》:他凋切,“~,剔也。” (潼关读音敲,敲猪娃)

òu音沤;户县北乡读如偶。闷热叫作“~热”或者简称“~”。《集韵》去声候韵于候切:“~,暖也。”(潼关亦读沤热)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chōu音“愁”的阴平调。牛笼嘴又叫作“~子”;韩城叫作“牛~”,有用绳绾的,也有用竹子编的。《集韵》平声尤韵初尤切:“~,牛鼻系绳也。”按:歇后语“牛笼嘴——尿不满”里的“牛笼嘴”不作“~子”或者“牛~”。(潼关不读促读出,头牯出)

chōu。①关中、陕北当“扶”讲:(谚语)死狗(无赖之人)~不上墙|(谚语)人~人高,人蔑人低|把娃~起来。蓝田等处把搀叫做“~”。复合词“~烘”特指“支持,捧场;凑人气,凑热闹,看得起人的一种人际交往行为”例句如“这~烘人就是支持人,给人捧场呢|人~烘人呢,老汉外地人在这搭(这里)落脚不容易,娃结婚咱都给凑个热闹去!”②陕南当“掀”讲:来帮我把车~一下。《广韵》平声尤韵楚鸠切:“~,手~。”《博雅》:“~,拘也。”明代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方言》:“扶曰~。”(潼关有①无②,读音cou)

chǒu音丑;关中读如“肘”。手~:手栲(脚镣手~)。《广韵》上声有韵敕久切:“~,~械。”按:关中方言此字声母读法与古音不相对应,是为例外。

dòu音逗。动,触动,触摸;碰:不敢~。《广韵》徒口切。《类篇》:“~,《说文》:引也,一曰动也,一曰邪揄,手相弄。”

kōu音抠。~悭(“悭”字关中口语音“掐”,这是音变,古人及今关中人叫作“转音”):吝啬。《五方元音》牛韵开口,桥母上平声:“~,吝也,惜也。”

lōu音搂的阴平调。掏挖:一家伙从耳朵里头~出来一大块耳塞(耳垢)。《集韵》平声侯韵朗侯切:“~,小穿也。”

lóu音娄。①用筢子或钯子等把柴草等聚拢在一起:~柴;~树叶;~麦。②攫取(财富),复合词有“搂搲”:生产队那几年,他当队长光给自家~搲呢。《集韵》平声侯韵郎侯切。《说文·手部》:“~,曳聚也。”(潼关两层意思都有,还有:今儿个~住了,捡了个大元宝。意思是今天他运气好,得手了。)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yòu关中东部读作nou(阴平调)。①立,站,待:你~着|她在娘家一~就是一个月。②西安还相当于介词“从”:你~这儿往西走就到了;还当“在一起工作”讲,如:我俩在一搭儿~过。《玉篇·立部》又六切:“~,等也。”按:此字在关中方言反切结果可与“忧”字同音,而户县等处“忧愁”的“忧”口语又读nou(阴平调),可作为此字读nou的佐证。

zòu西安音凑的阴平调。①织物因使用太久或洗得次数过多而缩持:这衣裳都~到一搭儿(一块)咧。②衣服等的皱褶叫做“~~”。《集韵》入声屋韵子六切:“~,缩也。”(潼关读音cou,轻声)

zòu关中音凑的阴平调。织物因使用太久或洗得次数过多而缩持:这衣裳都~到一搭(一块儿)了。《集韵》入声屋韵子六切:“~,缩也。”按:此字古声母与关中方言不相对应。(与上条重复)

zhǒu音肘。①举,用手拿:把娃~过头顶|他的手上~了个馍。②病重得支持不住叫作“~不住筒子”。《集韵》上声有韵止酉切:“~,执也。”

jiù音就。缩小,抽:这布一见水要~呢;又指人缩持着身子:他~头缩(读如“爽”)脑的。《广韵》去声宥韵侧救切:“~,《博雅》:缩也。”《类篇》即就切。按:此字蓝田方言读作jiú,西安其他地方把个子很低的成年人叫做“~jiú子”,如“四川~jiú子”。

liù音遛。临潼、户县等处把山墙的檐头(过去的土墙上边一般要盖瓦以防止被雨水冲垮)叫作“~水”,把用来盖檐头的瓦叫作“~水瓦”,还有“~水砖”等概念。《广韵》去声宥韵力救切。《集韵》力救切:“~,《说文》:屋水流也。”《玉篇·水部》:“~,雨屋水流下。”《礼记·玉藻》:“颐~垂拱,视下而听上。”孔颖达疏:“颐~者,~,屋簷(檐),身俯,故头临前,垂颐如屋霤。”按:此字临潼等处的用法是古籍中常用意义的引申。(这个不清楚,好象没有)

xiú音休的阳平调。把细绳子或线条縻在一起:把线头儿~住。《集韵》平声尤韵徐由切。《说文·囗部》:“~,系也。”

chán音馋。刀剑等锋利:刀子~得很;引申为思维敏捷,能力超常等:这个学生英语~得很;“嘴~”指善于对人恶语相向。《说文·金部》:“~,锐也。”《玉篇》:“~,刺也。”(例句:这刀子~伙的很。这人言~。言~:语言犀利)

chán音蝉,关中多数方言点把“䡲蝉婵阐”等字读作shán,把弯曲、洼陷等状态叫作“~”:椽太细咧,瓦把椽都压~咧|丨~腰子(腰部不直者,临潼叫作“~背儿腰”)。《广韵》平声山韵士山切。《玉篇·车部》:“~,车辋。”按:因为车辋是弯曲的,所以,此字在西安方言里是用作引申义。(潼关读音shan,二声)

chǎn音谄。①好:太~了|一点儿都不~活。②关系好,和睦:这俩人~得很。《广韵》上声狝韵常演切:“~,良也。”(音chan四声)

chàn音产的去声调。拿石匠用的铁器做石器:~个猪食槽槽。《广韵》上声产韵初限切:“~,~削。”(潼关读音can一声)

chàn音缠的去声调。关中方言把属蛇叫作“属缠”。这个“缠”字读作去声调(甚至在人名里把“蛇”字也读作去声调),过去我们解释这个“缠”字读作去声调的读音时认为这是避讳变读,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其实《广韵》澄母上声狝韵有“持碾切”。另外,“缠绾”的“缠”字,甚至“事情把人缠住了”的“缠”字,在口语里也读作去声调。

啖(啗噉)dàn音但。给牲口喂中药叫作“啖药”。《说文·口部》:“啖,噍啖也。”《广雅·释诂二》:“啖,食也。”《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史记·滑稽列传》:“啗以枣脯。”《汉书·王吉传》:“吉妇取枣以啖吉。”颜师古注:“啖,谓使食之。”《世说新语·任诞》:“籍饮噉不辍,神色自若。”李白《侠客行》:“将炙啖朱亥。”

fǎn音反。作呕欲吐:我不小心把脏东西吃进去了,心口儿一个劲儿地往上~呢。扬子《方言》卷十:“钳、㽹、憋,恶也。南楚凡人残骂谓之钳,又谓之㽹。”[注]㽹:恎恶腹也……残:犹恶也。[音义]㽹:妨反反;憋:妨灭反。[笺疏]《广雅》:钳,恶也……《集韵》上声阮韵芳反切。《玉篇》:“㽹,吐㽹也。”《字汇》:“㽹,心恶吐疾。”

lán音兰。①炒(少量的菜或臊子等):~菜|~肉|~臊子|~豆腐|~些韭菜。②又指用文火烧将熟的饭:再~一阵儿。《广韵》平声覃韵卢含切。《集韵》:“~,热也,炒也。”

pǎn音判的上声调。①用作动词。用镢头挖地种麦子叫做“~麦”;用锄头(多数情况下指下文所说的“~锄”)挖或用力锄地叫做“~”:不小心一锄把脚面子~烂咧。②用在名词之中。没有弯曲项的锄头叫做“~锄”(有弯曲的项的锄头叫做“项锄”)。《集韵》上声旱韵普伴切:“~,平坦也。一曰发地。”

shān音煽。用手掌打或扇形物品打:~一耳刮(耳光) |朝脸上~了两下。《集韵》平声仙韵尸连切:“~,批也。”

yān音仍为淹,陕西多数方言点与“蔫”字同音。用作形容词,慢,动作缓慢,例如:(谚语)淹牛不下晌(歇晌)|(谚语)淹驴踢死人(特指看似老实且举止迟缓者,一旦与人争斗则行为迅猛毒辣,恶语伤人)|淹秧子(动作缓慢者)|走个路么,看你淹的!《广韵》平声盐韵央炎切:“淹,久留也。”《集韵》:“淹,留也。”《尔雅·释诂下》:“淹,久也。”《公羊传·宣公十二年》:“王师淹病矣,君请勿许也。”何休注:“淹,久也。”按:古籍中有反义对举的“淹速(指时间的长短)”,同义叠加的“淹迟(迟缓,缓慢)、淹泊(滞留)、淹滞(久留)”等,可资证明。如,汉代贾谊《鵩鸟赋》云:“吉虖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之度,语于其期。”《西京杂记·三》:“枚皋文章敏疾,长卿制作淹迟,皆尽一时之誉。”清代关中大儒柏景伟《谒周元公墓》诗云:“最是流言恐惧时,东征未敢稍淹迟。”按:许多人因为陕西方言“淹蔫”同音而将“慢,动作缓慢”义的“淹”写作“蔫”是显然不对的。又按:陕西方言把“范仲淹”的“淹”读如“演”,其中古音根据是《集韵》上声琰韵衣检切。(潼关~的意思应该是蔫,不精神,萎靡,~~骡子踢死人,这家伙是个~~怪。不是慢的意思。)

zàn音赞。溅:水乱~|泥~了我一身。《广韵》去声翰韵则旰切:“~,水溅。”

zhǎn音斩。陕西方言把眨眼叫做“~眼”。《龙龛手鉴》音斩。《汉语大字典·目部》2509页:“眨眼。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我虽是个裙钗辈,见别人~眼抬头,我早知来意。’元曾瑞《怀离·四门子》:‘脚儿又急,口儿又喃,我见他低头眼~。’”(潼关读音zan,轻声。有两层意思:①眨眼睛。他不停的给你眨眼,意思是给你使眼色。一眨眼的功夫就弄完了,即很快就弄完了。②险乎儿,差一点。眨眼掉下去了,即差一点掉下去了)

zhàn音站。缝补,补缀:你袖子扯咧,我给你~住|~纽子(扣子)。《广韵》去声裥韵丈苋切。《正字通》:“~,缝补其裂亦曰~。”《金瓶梅》第35回:“(白赉光)脚下靸着一双乍板唱曲儿前后弯绝户~的皂鞋……”按:此字又作“䋎”。按:此字西安方言在“绽线、绽开、皮开肉绽;一绽(一遍)、三绽(三遍)”等语境里读作“产”的去声调。(潼关读音是zan一声)

biǎn音匾,又作“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①把绳头插入绑好了的绳子里:~绳头儿。②别:(歌谣)大洋马,儿骡子,腰里~个铁勺子。③绾裤腿并且绾得很高:~裤腿。《集韵》上声铣韵补典切:“~,蹇(褰)裳。”褰:《字汇》:“~,揭衣。”

jiàn音贱。关中北部以及陕北方言把支撑倾斜的房屋使之平正叫作“~”。《篇海类编》作甸切。《字汇》:“~,屋斜用~。”

jiàn音践,临潼、户县等处读如“减”。跨越:渠有一丈多宽,他一下(一下子)就~过去了。《说文解字·人部》:“~,假也。从人,朁声。”《广韵》子念切。《汉语大字典》第一册218页第一个义项为“超越身分,冒用在上者的身分行事。”所举古籍例如《谷梁传·隐公五年》:“初献六羽,始~乐也。”按:户县方言的这种用法是引申义。

miàn音仍为面。朝,向:你到底教我面南吗(还是)面北呢?|你的(你们)都面这边来。《广韵》去声线韵弥箭切:“面,向也。”

piān音片。砍:一刀子~下去|~个楔楔。《集韵》平声先韵纰延切:“~,削也。”

pián音骈。缝(衣边):~裤腿;衣边叫作“~子”,缝衣边叫作“~~子”。《广韵》房连切:“~,缝也。”《集韵》毗连切。

piǎn音片的上声调。①聊天叫作“~闲传”,或者简称“~”。②吹嘘:他能~得很(意思能说的很,不是能吹的很)。《广韵》符蹇切。《集韵》俾缅切。《说文·言部》:“~,便巧言也。”《字汇》:“~,巧言也。”

tián音甜。①把味道淡叫作“~”:饭调得盐太~咧;形容词“恬”的生动形式有“恬哇哇”,是淡得令人讨厌的意思。②“~纸”指没有写画的纸张。③“~饭”区别于面条类饮食,一般是以馒头、饼子等为主食就着菜、喝着稀饭来吃的;临潼把不调盐醋的面条也叫作“~饭”。《广韵》平声添韵徒兼切。扬子《方言·卷十三》:“~,静也。”郭璞注:“~淡,安静。”《韩非子·解老》:“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资财也。”王先谦集解:“~,淡也。”按:淡醋、淡酒、淡水不作“恬醋、恬酒、恬水”;西安把“恬不知耻”的“恬”读作上声如“舔”,可能另有古音来源。(潼关只有①无②③。~~饭就是没盐没调料的饭。)

xiàn音线。①把妯娌叫作“~后”:~后们|~后两个。《广韵》去声霰韵苏佃切:“~,~后也,犹娣姒。”扬子《方言》卷十二:“筑娌,匹也。”[注]今关西兄弟妇相呼为筑娌。娌,偶也。[音义]筑,直六反,《广雅》作妯。[笺疏]《广雅》:妯娌,娣姒,先后(後)也……“筑”与“妯”同。《尔雅》:“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郭注云:“今相呼先后或云妯娌。”《史记·孝武本纪》曰:“见神于先后宛若。”裴骃集注引孟康注曰“兄弟妻相谓先后。”颜师古云:“古谓之娣姒,今关中俗呼之为先后,吴楚俗呼之为妯娌。”《广韵》“后”字注引扬子《方言》云:“先后犹娣姒,今无此文,姑附于此俟考。……”《广雅》:“耦、娌、匹,二也。”陕西多数方言点读“先后(妯娌)”的“先”如“线”,去声调,也有音变为“将相”的“相”的。②户县西北乡等处把大前天、大前年分别叫作“先前个儿、先前年”的,其中“先”字也读做去声调。(潼关也读相后,不读线后;也读线前年。)

xiàn音线。陕南镇安以及关中长武等处把阉割鸡叫作“~鸡”。《篇海类编》先谏切。《正字通·金部》曰:“~,今俗雄鸡去势谓之‘~’,与‘宦牛、阉猪、骟马’义同。”明代尹直《謇斋琐缀录》曰:“郭师孔尝与芳洲自翰林归,以~鸡为贺礼。”(没听说过,好象没有。)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chuàn音串,关中方言读如“喘”。①舂:碾而去皮去壳:~米,~麦仁。②蹭:西瓜皮~烂了难看得很。《广韵》去声愿韵叉万切:“~,小舂也。”按:此字关中方言声调与古音不相对应。(杀猪时用'~石”把猪毛~干净,也是这个~吧)

duàn音仍为断。①关中西部等处是“赶,赶走”的意思(关中中部等处“赶,赶走”义(中部和西部一样?)。先说“断”字的读音。“断”字普通话读作duàn,多数方言点对应着普通话duàn这个音,澄城、合阳、韩城、大荔把“拉断,绳断了”的“断”读作t声母,其他语境,如“断案、断官司、决断”的“断”也对应着普通话的duàn。“断”在《广韵》《集韵》等韵书里有三种读音。《广韵》一在上声缓韵都管切,二在上声缓韵徒管切,三在去声换韵丁贯切。《集韵》一在上声缓韵睹管切,二在去声换韵都玩切,三在去声换韵徒玩切。这两部韵书里的三种读音合并到普通话里可以是duǎn、duàn两读,而在陕西方言里却是另外的情形,其中,“徒管切、徒玩切”是澄城等处读作t声母的源流,研究表明:唐宋时期,西北方言已经将全浊声母字读作送气声母了,“徒”就是那时开始读作t声母的;《广韵》里的都管切(跟“短duǎn”字读法一致),在普通话和陕西方言里都未保存下来。单音词“断”在陕西的语义特征,除了跟普通话一致以外,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在关中许多地方(西安、户县等处除外)有“赶走、驱赶”义,如“你给我把他断走”。西安、户县、咸阳有一个复合词“撵断”是“赶走、驱赶”义,特指把个人或小家庭赶出家园。单音词“断”及复合词“撵断”里“断”的“赶走、驱赶”义,是其“截断、折断”义的引申;《集韵》睹管切的解释是“截也”,徒玩切也是“截也”。其二,户县把民间“打尜”游戏过程中获取成绩叫作“断”,很明显是关中多数地区“赶走、驱赶”义的引申。其三,“趸(货)”,如“断堆、断了一车货”。《汉语大辞典(缩印本)·中册》3841页“断”第十五义项为“整批地交易大宗货物”,实际上包含着“趸(货)”义。宋代蔡襄《荔枝谱·三》:“初着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乡人饫食者盖鲜,以其断林鬻之也。”西安等处的“整断”跟户县等处的“整趸”义同,其中“断趸”同义互训,“整断/整趸”其当初都是指把商品整批趸来,只是这个本义早已淡出西安、户县而已。今西安、户县的常用义有两个:其一指作为一个整齐划一的时间单位,用作形容词,例句如“大家都在约定的时间把材料送来,我就整断/整趸了|事情多得很,老想把你的事了结了,就是不整断/整趸”;其二是作为名词,跟“搭”字构成动宾关系,“搭整断/整趸”是“专门、专门地;一直”的意思,例句如“我给你把忙一帮,我就搭整断/整趸干我的事情呀”。陕西方言“断”字作为词素用于并列式复合词之中,除了上文的“撵断”以外,还有“禁断”。“禁断”是训斥孩子的意思,两个词素都有“禁止”义。“断”的“禁止”义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可资印证的古籍不少。如《梁书·刘杲传》:“自居母忧,便长断腥膻,持斋蔬菜。”再如《南史·齐武帝纪》:“五月戊辰,以旱故,都下二县朱方、姑熟权断酒。”《北齐书·武成帝纪》:“诏断屠杀以顺春令。”其三,关中方言的“趸”还具有“搞明白,搞清楚”的意思,例句如“这个道理我一时还趸不明白|咱得先把这笔账趸清”,这跟“断”的“判断”等意义相关涉;“搞明白,搞清楚”义的“趸”字语义一致的复合词还有“趸答”。“禁断”在西安等处读如“禁端”,户县西部以至于周至,读如“郡耽”,这是典型的音变现象(陕西人一如古人那样,把音变叫做“转音”)。笔者最近才感到自己的母语户县方言口语把“禁”读如“郡”,如“把娃禁着不准出去”,其中的“禁”就读如“郡”。而“断→端→耽”,是由duan到dan,减去了介音u(这是音变中的“减音”),这个可以拿关中好多地方把“端午”读如“耽午”来印证,如华州、华阴、澄城、洛川、宜君、长武、旬邑、凤翔、岐山、麟游、千阳、陇县等处就把“端午”读如“耽午”。 (潼关有地方说duan,有地方说tuan。潼关有①驱赶。②断堆(有判断之意)。③整端(有整齐端正完整之意,非整断。门窗一安,房子看起来就整端了。把柴禾放整端。④无搭整断说法。⑤断有督促之意,把他断紧些,即督促使其抓紧时间。⑥无搞明白的意思。⑦有判断的意思。两人都说这东西是自己的,后来断给老张了。⑧也读作五月单五。)

luán音仍为“挛”。②把衣服等的破口子缝在一起:~烂口子|~三角口子;复合词有“挛绉”。②“挛绉”最初的意义是“补缀”,特指某些孩子自幼丧母,其他女性老人补缀或养育其成人:他不到半岁就把他妈死咧(死了母亲),那是他大妈(大伯母)把他挛绉大的。《广韵》平声仙韵吕员切:“~,~缀。”《说文·手部》:“~,系也。”(潼关有①寻个针线把衣服上的口子~一~,~到一块。无②)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ruǎn音软。陕西方言把地木耳叫作“地~”。《广韵》而兖切:“~,木耳。”

貒(猯)tuān音湍。中部地区把猪獾叫作“~猪猪”。《方言·卷八》:“獾,关西谓之~。”《说文·豸部》:“~,读若湍。”(潼关读音tuan轻声)

xuàn音楦。西安及其以西读如“算”。暂时,临时:你~放到兀搭(那里);先:你几个~吃着,我马上就过来;“~……~……”是“边……边……”的意思:~黄~割(指麦子成熟季节,那里黄了就先割那里的)|~走~说。《广韵》去声线韵辞恋切。唐代杜荀鹤《山中寡妇》诗云:“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元代马致远散曲《恬退》:“酒~沽,鱼新买,满眼云山画图开。”(潼关是判黄判割、判走判看、骗走骗看)

yuàn音院。陕西方言把走弯路叫作“走院路”,把绕道走叫作“院着走”,其实“院”字本字为“远”。《广韵》去声愿韵于愿切:“远,离也。”我们从朱熹的《四书集注》对《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的解释来看:“远,去声。盖人之于禽兽,同生而异类(共同生活在世界上但不是同类),故用之以礼,而不忍之心施于见闻之所及。其所以必远庖厨者,亦以预养是心而广为仁之述也。”笔者曾经跟学生讲授《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篇时,有这么一句话:“臣闻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查高诱《吕氏春秋注》,对“远”字没有音义上的注释。根据上下文,笔者认为这里“远”字还是去声,是“避开”的意思。《汉语大字典》“远”字字条下有两个注音:(一)yuǎn《广韵》云阮切,上阮云,元部。(二)yuàn《广韵》于愿切,去愿云,元部。其中读作去声调的“远”字有3个义项:①离去;避开。②不接近,不亲近。③违背,乖离。其中第③义项陕西方言没有相应的用法。愚以为第①义项根据《广韵》的“离也”释作“离去;避开”不太完善,并不是说《广韵》释义有问题,其(潼关无此说,这一条本应删去,太长未删)

chèn音趁。扯,拉:往长~|~住。《广韵》去声震韵试刃切:“~,~物长也。”按:“掂量”在西安方言里又作“~毣”,此语境里此字读如“琛”。

měn关中一读闷的去声,二读如焖(阴平调)。①读去声时指用较多的水泡:把头~湿好剃。②读阴平时指用水浸泡干硬的土地:~地。《集韵》上声混韵母本切:“~,水盈貌。”(潼关有①无②)

冫参shèn音渗。①把沁入骨髓的冷叫做“~”,如:这个地方早晚~得很,还要加衣裳呢。②受到寒冷的侵袭甚至致病叫做“受~”,“受~”比“受凉”程度深。③蓝田等处把蛇又叫做“~虫”。《集韵》去声沁韵所禁切:“~,寒貌。”(潼关有①③无②)

jīn音筋。陕西方言把小蓟叫作“刺~”,把大蓟叫作“马刺~”。《颜氏家训》曰:“近世之士遂读‘蓟’为‘筋肉’之‘筋’。”(潼关读为刺根)

mǐn音敏。①把泥泞的地面抹平:~脚地。②用唾沫等把折好了的纸从折叠处摩过使纸易被扯开:~纸。《广韵》上声轸韵眉陨切,《说文·手部》:“~,抚也。……一曰摹也。”(潼关有②无①)

mǐn音敏。少量地饮酒:你先~一口酒再说。《集韵》美陨切。《说文·水部》:“~,饮也。”

yǐn音隐。绗:~裤子,~棉袄,~棉裤;粗而长用来绗衣被的针叫做“~针”,也可用来绱鞋子,把用来绗衣被的线叫做“~线”。《广韵》上声隐韵于谨切:“~,缝衣相著也。”《玉篇》:“~,~衣。”

yìn音印。点火烧(炕):~炕。《广韵》去声震韵羊晋切。《集韵》:“~,导也。”(潼关无~炕之说,就说烧炕。但有引火之说。如:不小心扔了个烟头,一下把一片子干草引着了。)

dūn音仍为“敦”。竖立,竖着放:把麦口袋顺墙~好。《广韵》平声魂韵都昆切。去声都困切:“~,竖也。”(有①放②立③竖立之意)

dūn音敦。①用杆状物往下捣或打击:栽树得咧(植树的时候),把土一填,要拿锨把~嘎子(一下)呢。②复合词“~打”是训斥的意思,可以重叠为“~~打打”:你遵守纪律咧,也就省得老师把你~~打打的。《类篇·手部》“~,都昆切。击也。”[用拳头打:他~了我一锤,我踢了他一脚]

kānɡ 音康。萝卜空心叫作“~心”:~心萝卜难吃得很。《广韵》平声唐韵苦冈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之言空也。”

kànɡ 音仍为“炕”。①焙:~芝麻。②渴:做了一天活没喝一口水,把人能~死了。《广韵》去声宕韵苦浪切。《说文·火部》:“~,乾也。”《广雅·释诂二》:“~,曝也。”《玉篇》:“~,乾极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以火乾之也。”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lànɡ音浪。西安等地指玩、游:我在北京~了半个月才回来|你不敢只知道胡~,要好好过日子呢。《类篇》:“~,郎宕切,~趤逸游。”[有逛意。戴手表的爱喊口号,穿皮鞋的爱~街(gaⅰ)道]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mānɡ音忙阴平调。中部地区指人块头大,一般指小伙子块头大:小伙子长得~得很;复合词作“~壮”,也可以写作“~奘”。扬子《方言》卷一:“厖……大也。凡物之大貌曰‘丰’,厖,深之大也。”《集韵》平声江韵莫江切:“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身大也。”[潼关一般说这小伙~实的很,不说~壮]

pānɡ胖的阴平调。①陕南把很臭叫作“~臭”。《广韵》:“~,胀臭貌。”黄侃《蕲春语》:“今四川状物之臭曰~臭底。”②关中把很胀叫作“~胀”:都吃得~胀了,还吃呢。《广雅·释诂二》:“~,肿也。”[潼关①②都说]

ɡuànɡ音逛。①涂抹:往风匣(风箱)杆子上~一层蜡。②“有光滑感”,用如形容词:这个锨把太~了,不好捉。《广韵》去声宕韵古旷切:“~,上色。”《集韵》古旷切:“~,饰色也。”[潼关有②无①。意思是又硬又光]

·zhuànɡ音壮。把棉花或棉絮放进去叫作“~”:~棉裤|~褥子|~被儿(被子)。《篇海类编·衣服类·糸部》侧况切:“~,入棉。”

bēnɡ音崩。弹(线):~粉线,~墨线。《广韵》平声耕韵北萌切:“~,振绳墨也。”

撑(牚撐)chènɡ音撑去声调。①斜着顶住屋架等的木头叫作“~子”,无梁的鞍间房叫作“~子房”。②态度生硬也叫作“~”。《集韵》去声映韵耻孟切。广韵:“~,邪(斜)柱也。”[潼关无①有②。另外把桌椅上的横木叫撑子,桌撑子,椅撑子]

lénɡ音棱。户县方言指怒目而视,相当于“瞅”:我一句话没说好,老师把我~了一下。《集韵》平声蒸韵闾承切。《广韵》:“~,~瞪,直视。”[潼关无此说。有①用棍等打。我爸拿棍棱了我一下。②照丶从。他棱我脚上打了一下。都与此~无关。]

shènɡ音圣。~子:织布机上用来固定筘的装置。《说文·木部》:“~,机持经者。”徐铠系传:“此云机,机杼之机也。”《广韵》去声证韵诗证切。

zhēnɡ音仍为争,关中及陕北读如“增”。①差,欠:要买房,我的钱还~得多着呢|他~我三石麦一直不还|从今往后,咱俩谁不~谁的! ②从“争”的“差、欠”义再引申,关中等地还有“莽撞”等意义,如“争头欠脑”是指有些人凡事缺少考虑,鲁莽草率。由于“争”字在“争头欠脑”一词中具有了特定的意义,所以,“争”的“莽撞”义便在许多词句中体现出来了:争山(莽夫) |争哥(莽夫) |争冷撑倔(莽撞、冷酷、乖僻、倔强) |看这娃争的些!”北方官话区许多地域的方言甚或粤语里,“争”都有“差、欠”的意思。其实,“争”的“差、欠”义最晚在唐代就有了。溯“争”的本义,许慎《说文·爪部》说:“争,引也。”从繁体“争”字看,上边是“爪”(即手),下边是“又”(也是手)和上下两个“丿”(这是“曳”字)。徐铉在注中认为:“曳之,争之道也。”可见,“曳、争”义同,即为“引”。由此看来,甲方之“爪”,乙方之“又”,同时相曳,“争斗”便是“争”的本义。能争者,便是为所差所欠之物而争,否则便让,因而“争”字引申为“差、欠”义就顺理成章了。“争”的“差、欠”义可从唐代及其以后的典籍中找到。唐代杜荀鹤《自遣》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其中“争几多”就是“差多少”。宋代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隔一簟,去天争半篷。”其中“争”是“差”的意思。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第三本第二折:“争些儿把你娘拖犯。”这句是红娘唱词,义即“差点儿连累了我”。元以后又有“争差”这个双音词的出现,“争差”是“不足,不满”的意思。如元代白仁甫《梧桐雨》三:“国家又不曾亏你半掐,因甚军心有争差?”又引申为“差错、意外”的意思。如《元曲选·张国宾〈合汗衫〉》二:“倘或间有些儿争差,儿也,将您这一双老爹娘可便看个甚么?”又如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闺怨》:“则要你守砚台,跟书案,伴诗云,陪子曰,没的争差。”[潼关有争人钱、争山、争怂说,无争头欠脑说]J

dǐnɡ,关中读作dínɡ或读如“丁”。①用杆状物或肘子等打击:拿肘子~。②钉子或钉状物戳(人):钉子~人脚。③言话伤人:这小伙子一说话~得人心疼;“~冷门门”指一旦说话则使听话人极不痛快。《广韵》上声梗韵德冷切:“~,击也。”按:此字关中声调与古音不相对应,读阴平时限于第一义项;“打”在官话里读作dǎ,见于《六书故》“都假切”。

qìnɡ西安等处读如“庆”。把食物凝固:臊子~住了|~皮(稀饭表面凝固得像皮一样的东西)。《玉篇》:“~,七性切,寒也,冷也。”

tínɡ音亭。①相等,平,平均:分~|~分。②成:一~|三~。《广韵》平声青韵特丁切。《水经注·江水》:“自非~午夜分,不见曦月。”唐代王建《夜看美人宫棋》:“宫棋布局不依经,黑白相和子数~。”《金瓶梅》21回:“端正好,搭梯望月,等到春分昼夜~。”《金瓶梅》29回:“神仙观道:‘这位娘子,三~平分,一生衣禄无亏。’”

nònɡ音弄。指人鼻涕很多说话使人听了是齈鼻子,这种鼻子或长这种鼻子的人,关中中部叫作“齈齈鼻儿”,或“齈鼻儿”。《集韵》去声送韵奴冻切:“~,鼻病多涕。”[潼关不读弄读nang]

nònɡ音弄。疮伤溃疡,特指溃疡后表面松软:他的伤口~得都不像样子了|冻疮~了。《集韵》去声送韵奴冻切:“~,《说文》:痛也。一曰疮溃。”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rónɡ音茸,临潼、蓝田等处读如“容”。蛄~:许多虫乱动的样子(如:蚕蛄~蛄~的)。《五方元音》龙韵合口,日母上平声,如容切:“~,虫行貌。”[潼关亦读yong轻声]

tōnɡ音通;关中音变如“拖”;我们把这种音变形式叫作“阳声阴化”,就是把后鼻韵母音变成阴声韵,关中把馏馍馍叫作“~馍”。另外,关中很多地方“耕地(动宾)”读如“揭地”,宝鸡“娘”读作niá。《集韵》平声东韵他东切:“~,以火煖(暖)物。”[潼关读拖馍。无揭地之说][熥普通话的音是teng一声]

qiònɡ音“琼”的去声调,陕西方言读作上声调;潼关、千阳等处读如“孔”。①不放箅子而是把红薯直接放在锅里蒸叫作“~红苕”或者“~红芋”;把包着皮壳的玉米穗离火较近烧烤叫作“~嫩苞谷”;用麦芽糖加上芝麻熬制的糖叫作“~锅糖”。②天气闷热叫作 “~热”。③一伙人围着殴打叫作“~住打”:你几个咋就把我娃~住打呢?《集韵》去声送韵去仲切:“~,火乾貌。”[潼关只有“~红薯”一说,无'~住打″″~嫩苞谷″'~热″之说。另外~有包围意,几个人把小偷~住了,他跑不了了。~红薯要放一个箅子,箅子底下有水,不然锅会烧漏的,若用蒸笼叫蒸红薯]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陕西方言本字集考  文/孙立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