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用于京剧的研究,兴起于三十年代,始作俑者是余叔岩、张伯驹合著的《近代音韵》,至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又有徐慕云、黄家衡《京剧音韵》和苏雪安《京剧声韵》两本较有影响的专著问世,然而有待讨论的问题还很多,惜乎十年动乱,研究中断,学者凋零,以致近年少见有继其薪火者。我认为当前在京剧艺术面临改革的情势下, 对于京剧音韵的学术研究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只有认清了规律,才能“万变不离其宗”,做到京剧姓“京”。本文拟就京剧音韵的湖广音特征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引起重视。 一、湖广音怎样进入京剧 1.什么是湖广音 “平上去入,燕楚各异”,这是陈彦衡《说谭》总论四声篇 (一九一七年著) 里说的,也就是京剧音韵里“楚音论”——湖广音之说的来源。湖广是明清建置的湖广省旧称,即今湖北、湖南地区。徐慕云和苏雪安在他们各自所著的京剧音韵著作中,对湖广音的解释大致相同,如徐慕云说:”湖广音……主要乃是指武汉字音的四声调值”,苏雪安则说:“……湖广音,就是说念的是中州韵的规格,而在平上去入四声方面,都是按照湖广音的高低调值的。” 上述看法,似乎已是定论,但我认为这不是个科学的提法。首先,以湖广音来特指其四声,仅 是以往顾曲说歌者对“声、音、韵、调”等字用法随便的一个表现。我们知道,从音韵学的观念看,汉语一字一音,每个字的读音分“声、韵、调”三个因素,上述对湖广音下的定义,实际指的是“湖广调”。其次,考察一下京剧音韵的面貌,可以得知,不仅“湖广调”,而且“湖广声”、 “湖广韵”都进入了京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l) 古“疑、影”两母的开口呼字,北京音均读作零声母,京剧里则读作(ng)如我 (nguo) 昂 (ngang)爱 (ngai) 安 (ngan) 等字。 (2) 《中原音韵》齐徽部里的L母字,北京读Iei, 属开口呼,京剧读Iuei,属合口呼,如雷、累、磊、泪等字。 (3) 《中原音韵》皆来部里的某些字,北京音归乜斜辙,京剧中则归怀来辙,如皆、界、鞋、谐等字韵。 (4) 《中原音韵》歌戈部(即《中州全韵》歌罗部)g、k、h、ng和b、p、m作声母时。北京 读(e)韵,京剧里读(o)韵,如歌、科、和、蛾、波、坡、摩等字。 (5) 《中原音韵》庚青部(即《中州全韵》庚亭部)里的开口、齐齿两呼字,北京读eng或ing,京剧中读作en或in,归入人辰辙,如登、生、更、京、丁等字。 这一部里的合口呼字, m , 在京剧中往往和中东辙相协,如崩读作bong而不是beng , 猛读作mong而不是meng等。 (6) 《中原音韵》东钟部古喻母的撮口呼字,北京音读ong韵,京剧中读iong韵,如容、庸、荣之类不读rong而读iong。 上述京剧中特有的字音,恰是湖北方言的声或韵,由此可见,湖广音所进入京剧的,不单是其 四声字调,而是包括“声、韵、调”的一个系统。 关于湖广音的四声调值,徐慕云曾画过一个与北京音的比较表(载《京剧字韵》P23)。 2.湖广音是中州韵的补充和发展 历来研究京剧的人都说要用中州韵来念唱,但什么是中州韵,却莫衷一是。陈彦衡《说谭》中说: “惟河南土语尖团分明,如中州前乾、修休之类无一混淆,故谓之中州韵,是仍指尖团而言耳”徐慕云因循了这一说法。苏雪安则不同,他认为中州韵就是以元周德清《中原音押》为基础, 再从以后一系列有关戏曲声韵的书籍 (包括元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明范善臻《中州全 韵》,王文壁《增订中州音韵》,周昂《增订中州全韵》,清王鵔《中州音韵辑要》等书 )来辨识字的声韵的念唱。这一系列韵书的析声选字归类虽各有不同,然而原则精神却是一致的,都是把 古音、今音、南音、北音作全面的调整,属于与“方言”对立的“雅言”系统。近年出版的陈小田《京剧音韵概说》里谈到,中州韵只能理解为九州音韵的集中,实含有“中央”“中国”之义。我 认为苏雪安、陈小田的观点更符合实际。 在京剧以前,北曲、南戏、昆腔都属于中州韵系统,元代周德清著的《中原音韵》就是总结了当时北曲舞台上的音韵规律。周德清在序言里说这本书:“……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中说:《中原音韵》是“归并《广韵》,改革《广韵》”。明朝的《洪武正韵》又把《中原音韵》称为“雅音”。由此可见,由《中原音韵》开创的中州韵系统,是一种传统的、集中的艺术语言。所谓“传统”,意味着它既有悠久历史,又随时代改变而改变。所谓“集中”,意味着它不是某地方言语音的摹写,而是经过选择的各地语音的汇合。所谓“艺术语 言”,是说它不是一时一地的生活语言,而是经集中、提炼、整理、加工而成的舞台艺术音韵。我 们再看京剧音韵的面貌,无论哪一部元、明、清的韵书,无论哪一地区的方言,都不能与它吻合。虽然自元代以来,北京地区的语言逐渐取得了“官话”的地位,但是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却并未全照北京话来改造,而是上继昆弋徽汉,旁采各地方音,这与中州韵“集中古今南北字音”的原则精神不正是一脉相承的吗?湖广音就是在这一原则精神的指导下,理所当然地成了京剧音韵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京剧音韵系统里的湖广音,与原来的中州韵的面貌是同中有异。以四声为例。中州韵的四声, 由于《中原音韵》中未曾描述,元明清戏曲也无音响资料传世,所以许多人以为是个谜。然而明朝 以来有一些歌诀是描写四声的,如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张成孙《说文谐声谱》:“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轻言,入声急言”。据此,我以为中州韵四声的大致面貌是清楚的,如平声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高降调“↘”,去声是一个降升调“↺”,入声则是一个短促调“●”。我们拿前述湖广音 四声调号对照,除入声和阳平外,余皆一致。中州韵阳平是个低平调,而湖广音的阳平降升调由于 调门低,而且降势平缓升势短促,所以听来与中州韵的低平调相近而又有些不同。这些湖广音与中州韵的相同相近之处,使戏曲观众听上去易于接受。在此前提下,一些相异之处,倒显得新鲜起来。这些相异处之进入京剧,就是湖广音对中州韵的补充和发展。当然中州韵对湖广音不可能全盘接受,如湖北方言“那”“拉”不分,有混淆字义之弊,这就和许多湖北土语一样,未能出现在京剧舞台,因为中州韵毕竟是“雅音”,是一种美化的、理想化的艺术音韵。 |
|
来自: cxag > 《京剧名剧名段名家名票文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