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慎入!一万八千字长文!信息是世界的本质,一切变化都是信息变化

 信息熵 2020-08-06

上期文章《作为个体的人的本质》讨论了人的本质是本能与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详细阐述了本能、信息以及本能和信息的相互作用、信息和信息的相互作用对个体的人的塑造,把人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归结到两者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本质上揭示了个体差异以及人生、命运的多样性问题。本文将接上文的逻辑链条,论述作为信息网络的节点的人的社会价值。

在上文中一个观念有所提及但是没有阐述清楚,各种社会资源例如人脉、声望乃至金钱财富本质上也可以看成信息,自从货币出现开始财富就已经逐渐信息化变成一种价值尺度和信用信息,而如今的数字货币发展导向则更加把货币的信息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谨记,本文所讨论的信息都是广义的信息,其涵盖范畴比狭义信息要宽泛得多,很多您认为不认为是信息的事物可能本质上是信息,更多您从来没有觉得跟信息有联系的事物也可能是信息,所以请您解放思想多维发散,或许能思考出许多让您拍案叫绝喜出望外的意外之喜。

慎入!一万八千字长文!信息是世界的本质,一切变化都是信息变化

更新信息观念

题外话到此为止,下面谈谈本文的主要脉络,第一部分紧接上文《作为个体的人的本质》讨论个体的人在信息海中作为信息节点的接受信息和散发信息两个功能及其对个体的影响;第二部分论述历史上各阶段社会作为信息节点的个体的社会价值;第三部分论述未来社会个体价值会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当前社会作为个体应当如何建立信息优势。

(请注意:本文为了方便描述,下文将以更容易理解的相近的概念‘信息网络’替换信息海,下文都为信息网络)

一:作为信息节点的个体的两大信息功能

在《作为个体的人的本质》一文中我们定义了“信息海”的概念,即在四维时空之中每一个坐标都对应着该坐标的信息,这个定义是静态模型,如果把人这一信息主体考虑进去,信息海就变成了信息网络,而人则是这个网络中的节点。那么,作为信息网络节点的人在这个系统中就承担着两大功能:接收信息和产生信息。笼统来说,信息节点还有一个功能——传递信息;但是实际上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和人的特殊性,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百分百保真地传递信息,也就是说当一条信息经过一个节点的时候,这条信息必然会被这个节点所接收然后“改造”,那么当信息再次从该节点传递出来的时候,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信息而是一条新信息了,因此本质上作为节点的人并不承担纯粹的“传递信息”功能,而只有“接收信息”和“产生信息”两大功能,虽然说在这个接收和产生的过程中实现了“信息传递”的过程。

接收信息在《本质》一文中有所描述,这里将展开进一步的阐述。《本质》中说到一个人接收信息的质和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个体信息池的质和量,二是本能和信息的相互作用,三是先发信息对后发信息的筛选作用和后发信息对先发信息的反作用。因此,作为信息节点的人便不是如图计算机网络中的pc或者主机那样的简单信息节点,互联网网络节点只要对符合相关协议的信息无差别传递,而人作为最原始的也是最核心的信息节点,则会对信息施加很大的影响。

在四维信息信息网络中,每个信息节点接受信息和产生信息的全部过程,就是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历史;网络状的信息结构,是文明的安全传承的保障;而节点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又导致了一部分文明传承的断绝,一方面这会造成文明的缺失,另一方面这种大浪淘沙式的传承又对文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本质上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好坏都无法改变。

就个体而言,接收信息的质和量主要由该个体所处的环境决定,同时接收信息的质量和个体内在的信息相互作用机制的好坏决定了这个个体的成就高低,衡量成就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产生信息的质和量。”纵观古今中外文明史,凡是对历史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无不是产生了巨大信息量并且这些信息影响巨大的人;在提醒一下,这里的信息指宏观信息,亚里士多德和孔子这样的大学者的哲学思想思想是信息,凯撒大帝和秦始皇的政治架构被后世传承也是信息,罗斯柴尔德和索罗斯这样的财阀富豪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的金钱同样是信息。

因此,作为社会个体的参与这个社会的方式就是在信息海中接受信息,在个体节点内形成自己唯一的信息处理机制,然后输出信息反作用于社会和信息海。每个人作为信息节点都对历史有贡献,只是其贡献有大小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用中国古话说就是“时也势也”。首先必然是个体的信息池的质量差异,其次是个体对信息池中信息的接受有差异;前者是必然的而后者是偶然的;后者除了涉及到《本质》一文中谈到的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还涉及到信息在不同时代的权重价值可以说每个时代的成功者都是在当前时代占主导价值的信息生产者。

二:各社会阶段个体的社会价值

上文提到,不同的社会阶段各种信息的价值权重是不一样的,在每个文明阶段占据主导价值地位的信息对文明产生主要影响,因此产生这一类信息的个体也就贡献了各大的社会价值从而成为历史上的成功者。然而有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就是划分社会阶段十分困难,近代以来中国主流学者就因为身板硬套西方主流国家社会阶段划分标准而将中国自秦到清这两千年定位为“封建社会”的学术性错误;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采用主流的社会阶段划分方式,而用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一种社会阶段划分模式,具体划分为:前文明阶段,游牧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商业文明阶段,自由文明阶段。这种划分方式和另一种主流的文明阶段划分方式的区别在于把农和牧、工和商分开,具体依据可以参考另一篇文章《文明阶段划分》。下面将分别讨论这几个社会阶段个体和信息的细节。

1、前文明阶段

所谓前文明阶段是指人类进化到智人之前的猿人阶段,本质上这时候的人类只能算是一种比较聪明的动物;那么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阶段呢?因为越底层越基础的东西往往越稳固越接近本质,也就是说这些东西往往会固化封装起来一直传承,在《本质》一文中详细讨论过的“本能”就是这种传承的直接体现。

需要着重强调三个观点,第一,前文明阶段的猿人即便和其他哺乳动物差别不大,但是有社会结构,理论上所有群居性动物都有社会结构;第二,信息对个体的影响绝不是高等智能生物独有的,而是所有生物所共有的现象,只是生物越高等,信息越复杂信息量越大;第三,社会结构本身就是一种高级信息,会直接作用影响每个结构中个体。

与“人”不同的是,猿人的社会结构简单,信息也简单,几乎全部都是关系到生存和繁衍两大本能的两大类信息;第一类包括“天气、地形、天敌(潜在威胁)、食物、自身身体状况、工具获取和狩猎技巧、协作技巧等”,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怎么让这个小社会结构稳定。”自古至今内部稳定永远是至关重要的,在远古时代如果部落内部出乱子了这个族群面临的后果几乎只有灭亡,凡是没有灭绝的的族群无一不是能够很好处理内部矛盾的族群,因此前文明阶段人类的“社会构型”实际上经过了很长时期的探索改良大浪淘沙式的筛选,社会构型进步是前文明时期最大的进步之一,为正式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第二类是性信息和性资源(资源也是信息),这类信息虽然也是低级信息但是却十分复杂,甚至复杂隐晦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直到如今也不敢保证能够全部破译,譬如人的嘴唇的红色本身起到的信息作用和孔雀的尾羽一样,这些信息原始人是不可能彻底理解的,但是并不妨碍这些信息被他们接受并产生相应的作用。有意思的是性信息通过影响生殖资源的分配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构型”,直接造成前文明阶段和游牧文明阶段的一部分很长是历史阶段,人类都是母系氏族社会,而这个局面是由性资源(信息)决定的,也就是由本能决定的。

判定和比较任何事物的价值是件很困难的事,在不同时空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但是基于某一特定时空去做评判是可以做到的,因此某一资源或者信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高低完全可以确定。最直接的判断准绳就是“稀缺性”,实际上稀缺性只是表象之一而不是本质,本质是充分发挥其价值有利于个体或者族群的生存。从这个角度,在前文明阶段和游牧文明阶段前期,女性的生殖资源价值高固然因为其稀缺性,更多则是因为如果不能高效利用则会造成族群的生存危机。

再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在前文明阶段对于女性个体来说生殖资源和自己释放的性信息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能够给自己带来实际生存优势,这是直接反馈;而对于男性个体来说,具有的价值更高,因为这信息符合自己的繁衍本能,同时这种资源还是稀缺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些年被认可的同时也被诟病不少,因为“适者生存”的法则太过残酷冰冷,而某种程度上还因为其底层逻辑是“存在即合理”的哲学论断。存在即合理被批判诟病得更多,因为很容易把这个论断推理为“落后即不合理,既然不合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并且依此演绎出了臭名昭著的“达尔文主义社会进化论”。实际上这种诟病源于误读,存在即合理翻译成中文必须加上四个字变成“存在即曾经一直合理”,如此该论断必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做这个铺垫是为了方便继续讨论人类的繁衍,人类关于性的一切现象譬如性欲、曾经的群婚制、偶婚制和现在的对偶制都有其合理性。这些制度本身也是一种信息,它的功能是作用于个体和下一级信息产生有利的结果。在前文明阶段,性信息作用于所有个体和之前的制度信息产生了群婚制和母系氏族社会这样的高级信息,然后这种高级信息反作用于性信息,以这样的方式巩固了性信息的价值地位。这就是在当时的合理性,但是合理性不是一直存在的,当生产力、族群规模和其他社会制度不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作为信息反作用冲击它,其不合理性得到展露,此时它不合理了也就不能继续存在了,被更合理的制度取代。

讨论这一阶段的个体和信息可以得到两个粗略结论,一是在任何社会阶段中价值最高的信息(资源)主导社会形态,二是最有价值的信息一定是最能够有利于族群生存状态的,或者说可以归结到符合生存、繁衍两大本能。这两大结论,后续会继续论证。

在个体的角度,此时期作为社会个体除了狩猎获得物质资料在族群中产生“生存安全”的信息外,还将参与到社会关系实践之中提供“改良社会构型”的信息,一部分个体会产生一些有利于“生产力进步”的信息(技术),这些信息都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于族群而言,当时最重要的却是“女性个体的性信息”,因此女性当时比男性更成功的并且直接决定了这一阶段的社会结构

慎入!一万八千字长文!信息是世界的本质,一切变化都是信息变化

前文明阶段

2、游牧文明阶段。

游牧业文明时期大致和氏族部落重合,与前文明阶段相比主要有以下进步:一:族群规模更大,有了更为丰富的社会结构;前文明时代的一个族群只有十几人最多几十人不超过百人,而到了游牧文明阶段,一个族群或部落人口数至少是上百人、千人甚至有可能上万人;社会结构上出现了比前文明阶段更细致的分工,比如有负责打猎的,制造工具的,保护家园的,专门修建房屋的,甚至出现了专门负责祭祀的;二:族群壮大生存危机缓解,生殖资源的重要性被稀释;同时外部矛盾加剧丁壮劳动力的价值被提高,男性地位逐渐取代女性;三:驯化动物和养殖动物技术发展,出现私有财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劳动能力信息和暴力信息取代性信息成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而男性作为这两大信息的生产者和承载者,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随着男性社会地位的提升,财产和权力的信息得到强化,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差距,但是阶级概念还没有出现在人类历史上。需要强调的是,游牧业文明之后出现的男性主导之后的权利和之前母系氏族社会的权利有本质区别,在前文明阶段和游牧文明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女性拥有的权利是为了族群生存而做出的妥协,更大程度上是男性自愿供奉女性的权利,是一种基于契约而默认的“正义”的权力;而男性通过劳动力量和暴力主导社会之后的权力,则是充满血腥暴力和压迫征服的权力,是一种非正义的暴力机器权力,类似于狮子群落的雄狮。

在这一阶段,女性个体的最大的价值依旧是生殖价值,但是女性地位明显下降,不再是女王或者女神那样的存在;而男性个体的价值除了劳动狩猎之外,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保护自己群落对其他族群征服能力的“暴力信息”

在这一时期,男性以“暴力”的信息而成为族群的主导和具有生存优势的性别,其中最具有“暴力”能力的男性成为部落的“王”;但是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不持久的,因为本质上这是种“不正义不合理”的权力和地位,当族群部落规模比较小的时候相对稳定,当其规模一大必然会有很多成员会挑战王权而导致部落内部动荡而威胁族群的生存。因此,如何打造更为稳固的权力中心,成为当务之急,于是此时一种真正标志着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本质区别的事物正在诞生——对权力的合法性解释。历史上第一个为了保证部落稳定而专门负责对权力进行解释的职业应该是“祭司”或者“巫师”。

上文谈到,人类史上第一次权力更迭是女性权力到男性权力的转换,根本原因是生殖资源价值低稀释导致女性失去在族群的主导地位;而第二次权力更迭则是“暴力王权”到“祭司神权”的转换,这个过程也很容易理解。一方面气候和自然灾害一直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使得号称能与鬼神沟通的“祭司或巫师”地位崇高、无比神秘且让人信赖且畏惧,这其实完全符合领袖的一切特质;而相对的“个人暴力”在这种力量面前实在是不堪一击;另一方面个人暴力权力极不稳定,而祭司和巫师凭借鬼神获得的权力却极其稳固,因此更为文明的“神权”取代简单粗暴的“暴力王权”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次权力更迭发生在游牧文明晚期并一直延续到了农业文明早期。

回到文章主题的个体和信息问题,在神权出现之后,少部分个体即“祭司”发明了一种高级信息,现在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游牧文明时期“敬天”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出现为此后的信息大范围传播和起作用提供了一个好的范本,此后几千年的历史在不同程度上沿用这个范本。再看这一时期个体的价值,作为普通个体承担了三种任务产生两种重要信息:通过劳动和暴力让所有群体成员得到“生存安全的信息”,通过“生殖行为”让所有族群成员得到“族群传承安全”的信息;而特殊群体“祭司或巫师”则通过传递“天启”这样的意识形态信息,不断强化和巩固了前面两种信息,同时反作用于社会结构,给所有成员传递了一个“权力合法且稳固”的信息。

慎入!一万八千字长文!信息是世界的本质,一切变化都是信息变化

游牧文明岩画

3、农业文明阶段

中国的农业文明应该从“炎黄”时期直到民国时期,这一漫长而相对稳定的历史使得中国把农业文明发展到了极致。本质上农业文明和游牧业文明的区别只是在于是否种植五谷并且屯粮过冬,而仔细分析起来两者差异颇多,甚至在农业文明的不同时期都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典型也最发达精致的农业文明,本节就以中国为例分析农业文明社会。

中国农业社会大致可以分为四段:(1)奴隶社会,时间大概是从皇帝到商朝;(2)封建社会,时间是两周八百年;(3)门阀社会,时间是秦汉到隋唐;(4)士族官僚社会,时间是两宋到清朝。

(1)奴隶社会

上文提到游牧文明阶段男权取代女权之后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差距,但是并没有出现阶级划分;因为游牧文明时期私有财产数量很有限没有人可以积累大量财富,或许在夏秋两季由于个体能力的差别能够拉开一定差距,但是过一个冬所有人都一穷二白,因此在这种社会生产力下永远都不可能靠积累财富成为高人一等的阶级;而另一个方法暴力剥削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此时族群规模小且生产力低下,外部矛盾极其剧烈,每个成员都是族群的宝贵财富,族群内部不可能允许暴力剥削造成族群减员,或者说历史上允许这种行为的族群都已经灭亡了。即使发展很长时期的游牧民族,比如蒙古和契丹最初也只会有粗糙的社会等级划分而远远达不到阶级划分这样的程度,他们在学习汉民族之前都只会有少数的特权团体领导整个族群,而多层次全方位的剥削现象一直都没有形成,特殊的生存状况导致了游牧文明更倾向于向外劫掠而不是对内剥削获得财富。另一个则是游牧文明时期的祭司和巫师,他们只是一个小的特权团体,他们是类似“族老”一样的角色,不是一个阶级。

最早出现阶级分化是在农业文明早期,而出现阶级分化的原因是战争。在农业文明之前的游牧文明,由于族群规模和生存环境内部的个体都是相对平等友爱的,不存在从内部分化出阶级的土壤。但是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则是同仇敌忾,当战争爆发之后失败者会作为成功者的战利品而成为奴隶,阶级分化的现象正式出现在人类历史中。部落战争的结果是部落合并,只不过战败的一方变成了奴隶,远古战争伤亡很小,因此合并之后的部落会获取生存优势而快速壮大,壮大之后获取更多的土地必然和其他部落产生冲突爆发战争再次合并,于是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部落成员能力的差异,使得一部分能力出众的成员积累大量私有财产(包括奴隶)成为更高级的贵族,而能力较差的成员则变成平民,于是在农业文明早期社会分化出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阶级,而部落也扩大成了国家概念。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权力的变换,在农业文明之前的游牧文明阶段,实际上祭司和巫师已经取得了较为稳固的权力,而到了农业文明初期作为领袖的“王”再次获得最高权力,而作为能够沟通“鬼神”的天的代表们则开始臣服于王权之下,这是战争带来的结果。在农业文明出现之后的“暴力武装”力量得到强化,战争需要一个武力和领袖力并存的王带领族群取得胜利,而胜利反过来成就了领袖,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形成了“有组织的暴力集团”取代了游牧文明时期的“个人暴力”,也就是说战争造成了王权和贵族的崛起。

实际上往往发展到后期的游牧民族也会形成暴力集团和暴力贵族,其根本原因也是因为战争;或者说人类社会的所有阶级分化都是激烈竞争的结果,战争是在早期人类社会形成的第一种激烈的种类竞争形式。

农业文明早期的部落兼并造就了王权的崛起,在这一时期神权势力短暂的向王权低头,但是显然是不可能甘于臣服于王权之下的,在不同世界上文明的各个文明阶段神权和王权的斗争一直都在,只是在不同的文明之中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

在奴隶社会的社会个体分化成了三种阶级,这三种阶级各有其对社会的价值;从信息的角度来看奴隶和平民是这一时期的底层建筑,他们对四维信息海的贡献仅限于基因传承,但是他们提供的物质信息维持了贵族的生存和信息产出,也就是说他们为此时的重要信息节点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他们同样重要。直接的信息的贡献主要是由贵族产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制度信息,贵族制定了比之前更高级的制度和规则,可以认为后世的很多东西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也就是说这个信息范畴的信息在四维信息海中触角伸得极长,且以这些信息为原料生产出来的信息节点茫茫多;(2)伦理信息,在农业社会早期形成最基本的伦理框架,它有效的维系人类族群的生存促进了族群的发展,很多基本的伦理准则沿用至今;(3)文字信息,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农业文明初期创造出来的,现代的所有文字基本上都是对他们的传承。表面上看起来这些信息都应该是贵族的贡献,实际上是所有人的贡献,并不简简单单因此之前说的底层供养贵族之外,而是这些东西必然是总结全体社会成员多年实践的成果,是集体的贡献。

上文谈到战争贵族阶级和王权的崛起,似乎显得在奴隶社会暴力是最重要的资源,暴力信息是该时代最有价值的信息,实则不然。暴力只是表象,能够组织更强大的暴力才是本质,部落之所以能够胜利、贵族之所以能够获利最大、王权之所以能够崛起,都是赖以其背后强大的支持,这就是上面说的三大类信息成功(文明成果),因此这三者才是此时代最有价值的信息。这里也印证了在前文明时代一节提出的两大结论:一是在任何社会阶段中价值最高的信息(资源)主导社会形态,二是最有价值的信息一定是最能够有利于族群生存状态的,或者说可以归结到符合生存、繁衍两大本能。这两大结论,后续会继续论证。

慎入!一万八千字长文!信息是世界的本质,一切变化都是信息变化

奴隶社会

(2)、封建社会

所谓封建社会指的是一种社会架构和组织形式,即“分封建国”,上文提到过过去认为中国自秦至清为封建社会是不对的,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应该是两周八百年。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有几大明显变化如下:(1)奴隶解放,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2)分封建国,实际上是国家版图扩大使得“暴力王权”不能够实际控制全部疆域,以分封的形式来管理国家;(3)阶级高度分化,在中国分为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平民;在欧洲则分化为贵族和平民两大阶级七大阶层,贵族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平民包括准男爵和骑士。

本质上封建时代是一种较为松散的社会结构,名义上下级臣服于上级,实际上下级有着极强的自主权,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力极其有限。因此中国的春秋战国和欧洲中世纪都一度战乱不断,本质上就是这种非集权的松散政治结构的必然结果。但是松散是相对的,相比于奴隶社会时期各部落的状态,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到封建社会时期,文字发展成熟,已经可以称之为一个成熟的文明;因此在这一时期信息种类急剧增多信息量急剧增大,甚至可以称之为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前文提到过,最有价值的信息永远是与生存紧密相关的信息,而掌握这类信息的社会个体必然是最成功的个体,甚至可以说资源都是其次的,信息才是根本,因为资源只是信息的表象。这个观点在前文已经有所铺垫,但是没有详细论述,这里将展开论述。上文提到在前文明阶段,最重要的资源是女性生殖资源,但是本质上这是信息的资源表象,女性生殖资源的本质是“生殖”这一现象表征着部落壮大并且取得生存优势这一信息,直接来看“生殖资源”也是通过“性征”和“激素”这些信息来实现其“实在价值的”,因此生殖资源只是表象,生殖信息才是本质。到游牧文明阶段暴力信息成为最有价值的信息也是如此,暴力资源的本质是暴力能够带来的安全和生存优势的信息,只是“暴力信息”的表象;到奴隶社会时期则表现得更为明显,此时个人暴力被有组织的集体暴力取代,而集体暴力资源的存在和强大的根本,则是其背后组织这种暴力的信息手段,因此组织暴力的信息才是根本。随着文明的发展,信息是资源的本质这一现象会变得越来越明显,而信息的价值会越来越得到凸显。或者可以这么说,人类掌握资源的扩大本质上只是因为人类生产和驾驭信息能力增强的体现;人类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增强,是人类利用资源能力变强的根本原因。

到封建社会时期,基本上可以看出对人类最有价值的有几大类信息:(1)伦理信息,这一部分实际上是在前文明阶段就有基本雏形的,比如人类的两大铁律禁止乱伦和不吃人肉;这些最原始的伦理是人类能够长期繁衍的基本保障;只是到不同阶段伦理会不断的演变以适应当前的情况;实际上到封建社会时期伦理已经演变出复杂的“道德伦理”体系,除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存繁衍问题,还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2)制度信息,制度实际上是从伦理中生发出来的,在远古社会伦理和制度是不分的,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伦理已经不足以维系社会的稳定,于是出现了原始政治结构和政治制度;本质上制度是在伦理中剥离出含有“强制执行”成分的内容并且以暴力或半暴力形式来加强其强制性的产物,是政治的衍生物。实际上到如今人类依旧继承这一模式,在小集体内用“道德伦理”就足以维持稳定,而在大集体则必须用制度来保证内部稳定,在中国有着“在家用伦理、在国用制度”和“于私用伦理、于公用制度”的传统。(3)本质信息,即这个世界最本质的规律的信息,它实际上在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名字,在中国叫曾经叫作“道”,天道人道易道,在西方曾经叫做哲学,现在叫做科学。这一类信息的称谓选择很困难,曾打算叫做哲学信息,但是显得太狭隘了,又想叫做知识信息,却又太宽泛了,最终还是叫做“本质信息”更为妥当。(4)技术信息,即对本质规律认识之后利用这些规律改造世界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乃至各种艺术等都可以归结为技术,本质上都是组织技术,但是也不能单纯归结为技术,因为有些东西既有“术”也有“道”。(5)宗教信息,有史以来宗教一直在文明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远古的巫师、祭司等原始宗教,还是后来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成熟的宗教体系,都有着很重的话语权,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所有文明中,宗教一直都把持着对最高解释权。即便是宗教氛围最淡漠的中国古代,皇帝作为最高领袖依然要臣服在上天的权威之下自称天子,穆斯林世界的穆罕默德更是以安拉代言人的身份担任帝国的最高领袖,至于欧洲教皇甚至凌驾于各国君之之上成为欧洲实际最有地位的存在。如此,可以把最重要的五类信息归结为“礼法道术神,礼——伦理,法——制度,道——本质,术——技术,神——宗教。”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即东西两周,礼和法实际上分得不是太清楚,法是建立在礼之上的,周朝的政治体系和制度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尊亲亲为核心的《周礼》,在当时这是伟大的创造,成功的维系了几百年的稳定局面直到战国时期;战国之后“礼崩乐坏”,新的礼法在周礼的废墟中开始生发出来。长远来看周礼的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农业文明时期两千多年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周礼的精华部分,血缘纽带和尊卑观念在维持社会稳定和社会凝聚力上面也一直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血缘的作用会越来越弱但是不会消失,因为这是根植于人类本能中的存在。

道和术两部分在中国封建社会也有辉煌成就,都凝结在《易经》《老子》《墨子》及其他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这些辉煌成就奠定了中华文明的雏形,此后两千年虽然也有很多创新但某种意义上都在先秦诸子所建立的框架之中,这一批先贤对于世界本质规律的追问和对建设人类文明技术的构想是全人类宝贵的财富,必将在将来的文明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样值得赞美的是西方文明在道和术上面的成就,西方文化的哲学科学体系同样辉煌无比,它在西方独特的农业和小工商业文明共存时期发端并在工业文明时期焕发出最耀眼的光芒,直接造就了如今全球化的极大物质生活丰富,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文明的形式和特征不同,但是对于本质和技术的探索是想通的,再过去几百年由于各种原因西方文明无疑找到了一条效率更高的路子使得他们掌握更多更先进的“道”和“术”范畴的信息,同时某种程度上极大提升了他们在其他各方面的信息质量使得他们看似全方位领先,也就导致了西方国家在近两个世纪比我们“更为成功”。但是实际上全方位领先只是错觉,某种意义上一个大型文明是不可能全方位领先于另一个大型文明的,西方对我们的领先只是因为在特定的时间点上某些方面领先较多而造成的一步先步步先的局面,这种暂时领先是不可持续的,到未来的某个阶段东方文明必然会再次领跑。

回到文章主题,继续讨论封建社会中作为信息节点的个体的社会价值,一方面是物质信息价值,在东西两周依旧是平民个体供养贵族的局面,但是贵族实际上在享受平民供养的同时为平民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产环境,使得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平民通过劳动产出物质给整个社会释放出一个“物质安全“”的信息,贵族和巫师通过伦理和制度信息向平面传递了“环境安全”的信息,两者共同营造了一个“安全”的氛围。另一方面是非物质信息,即之前所说的“礼法道术神”五个方面,整个社会的所有个体都充当了少数个体的“试验田”,以长期实践提供大量的零散信息供少数个体总结归纳推导演绎,使得少数个体把信息整理成高度浓缩的著作如《论语》、《庄子》、《老子》等;此后贵族个体又在这些浓缩的信息中汲取营养用以改良完善“礼法道术神”来更有效地确保社会环境的稳定和生存优势的保障。总体上构成一个囊括全社会个体的正反馈闭环信息网络系统。

在这一段的论述中很容易看到,谁能够获取更多信息谁就更“成功”,谁能够通过大量信息创造出上面五大类信息中的“高价值信息”谁就更成功,也也就是古人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值得讨论的是在长期的文明进程中,什么样的时代更为“成功”,即什么样的时代更能够更多产生高价值的信息,通过上述的论述中可以得到简单的结论:(1)大稳定中有小动荡,稳定保证了信息的量够大,动荡不定使得信息多样化有对比度;(2)信息通道流畅,信息汇总便捷;(3)信息碰撞剧烈,因为信息碰撞本质上是信息锤炼,往往能够提升信息的品质。三个条件满足一个就能够使得这个时代有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三个全部满足无疑是文明史上的黄金时代,比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慎入!一万八千字长文!信息是世界的本质,一切变化都是信息变化

中国封建社会——春秋时期地图

(3)、门阀社会

中国的门阀社会大致是从汉朝开始历经魏晋直到隋唐科举制发明之后开始式微,期间经历旧门阀的没落和新门阀的崛起但总体上社会格局基本不变。门阀时代总体上看高度中央集权的皇室通过地方政策郡县制和中央政策的宰相负责百官有司制这两大政治制度把天下大权总揽一身,但是实际上皇帝从来都只是名义上的主人和各大门阀的代言人,国家真正的主人是几大门阀;两汉时期掌握中枢的功臣门阀和外戚门阀,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清河、颍川门阀,两晋的“王与马共天下”和隋唐时期的陇西新门阀集团。在六七百年的历史实际上是“铁打的门阀流水的皇帝”,最典型的就是隋唐的权力流转,本质上就是作为门阀代言人的杨家不听话搞了“科举制”动门阀势力的蛋糕,于是陇西门阀就推出了新的代言人李唐王朝。

严格意义上来说,西汉是中国第一个成熟的政体,此后的中国历代政治体制总体稳定只有小的变动,总体来说从西汉到隋唐的门阀时代政治生态有如下几个特征:(1)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最高权力,但是皇帝并非不受约束,实际上皇帝的束缚比普通人更多;(2)皇帝既是政府的元首也是神权的代言人,同时还是全天下的道德楷模;(3)皇帝有最高决定权和否决权,但是不参与到任何实际行政管理之中,实际对具体国事负责的是有宰相领导的百官,而所有官员都出自于门阀势力,重要官员的任免权看似在皇帝手里,实际上皇帝只能在门阀提供的清单上打钩而已;(4)门阀是一个统称,实际上任何年代都有规模影响力差异极大的很多大小门阀,他们有着共同利益也有各种冲突;(5)皇帝虽然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但是其拥有的至高特权依旧让这个尊位极有诱惑力而成为所有有可能获得这一权威的人的最高目标,包括作为门阀势力;同样的道理,皇帝也会想方设法保住皇位,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制衡之术”,也就是想方设法制造矛盾或者扩大各门阀的矛盾、扶持矛盾双方弱势的一方以打压强势一方,最终达到平衡制约的效果。凡是制衡之术失败导致某一方做大到一方独大地步的皇帝,无一不面临悲惨的结局。

再说说皇帝所受到的约束,一是神权约束,皇帝是天子,其行为必须符合天意,否则将“天怒人怨”;然而天意的解释权在以钦天监、太史令为代表官员手中,如果需要他们就是门阀集团的喉舌,完全可以把模糊的天意变成攻讦皇帝的利器;二是道德约束,中国皇帝历来标榜以德治天下,这实际上是继承了周公的《周礼》和其他儒家思想作为最高意识形态和统治的理论依据,而礼法道德的解释权同样在以专门监察皇帝和百官行为举止的监察御史和史官为代表的官员手中,这也随时可以成为攻讦皇帝的利器;(3)宗法约束,即祖宗之法的约束,百善孝为先,以孝治天下是以德治天下的核心内容,因此祖宗之法不可废,本来宗法是皇室内部的事情,然而很多门阀的祖宗都是皇室的功臣,当他们以先皇肱骨之后的身份讲祖宗之法的时候,皇帝同样没有反抗能力;(4)人才约束,在门阀时代,百官是门阀的人,宫女太监也是门阀势力送进宫的,连和皇帝同床共枕的伴侣也都是门阀的人,皇帝几乎完全被监视被孤立,称孤道寡完全不是矫情。因此明智的皇帝一生除了制衡之外都在极力寻找盟友。

既然皇帝处境如此艰难,岂不是说门阀完全可以对皇帝为所欲为或者干脆消灭这一尊位?事实并非如此,皇帝的确处境艰难,但是一方面皇帝占有身份和法统上的优势,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皇帝这一身兼多重身份的角色,政治体系将无法存在;另一方面皇帝的存在也是实际行政的必要,如果没有皇帝这一关键中枢来平衡各大门阀,国家将完全陷入混乱;皇帝这一角色就像会议的主持人一样,主持人在大型会议中几乎不能提供任何建设性意义,但是没有主持人的会议完全没法顺利进行。

讲清楚了门阀社会的政治形态和国家体制,现在回到主题来讨论作为信息节点的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实际上门阀时代的平民个体是比较可悲的,他们作为信息本质的个体价值没有任何进步,依旧只提供者封建社会的“物质供养”和“信息试验田”的贡献,社会在进步而他们的价值体现原地踏步。

作为上层社会的门阀势力,在这六七百年有所成就也乏善可陈,道德伦理停留在了封建时代,制度建设在西汉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之后一直停滞,“道和术”这几百年倒是一直在平稳前行,涌现出了如盐铁专卖的经济学成就、造纸术和火药等制造技术、《九章算术》和《论衡》等学术成就等等文明成果,宗教建设这一块倒是成就斐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这一时期成型,佛教被改良同化并融入了中华文化,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正统的儒家也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宗教特征。总的来说这一阶段信息和物质都在进步但是创造性的东西不多,取得成就主要是在吃之前时代的积累,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把之前的信息积累转化为物质信息,本身也是一种技术上的进步。

慎入!一万八千字长文!信息是世界的本质,一切变化都是信息变化

门阀社会的象征——王与马共天下

(4)、士族社会

从门阀社会到士族官僚社会本质上是平民的崛起,完成这一革命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自上而下的科举制度,二是自下而上的“黄巢起义”和此后的两百年动乱,从门阀社会到士族官僚社会最大的转变在于国家真正的主人从门阀集团换成了文官集团,此后平民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上流社会成为国家的主人掌握更高级的信息,这样增大了信息闭环的流通性,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中华文明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进入一个新时代之后文明很快到达一个高峰,如汉和宋,但是此后文明的进步往往会停滞很长时间。宋朝是士族官僚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开始也是高峰,甚至可以认为宋朝是中华文明自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巅峰,这无疑是由于信息闭环流动性增强造就的。

现在人文科学界有一个观点得到普遍认可——“自下而上的改革比自上而下的改革更容易成功”,从逻辑论证上来看这个命题似乎很经得起推敲,对比历史上的改革案例确乎也的确如此;但是实际上这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中国的科举制度和改革开放就是最好的范例。

改革是否取得成功并不是取决于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而是取决于是否抓住本质;抓住本质的核心在于抓住最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说叫“矛盾”。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改革科举制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抓住了最本质的信息——上下层的流动性增强更有利于帝国的强大和文明的发展,因此当这一设想被拿上桌面之后立即就形成了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样如此。而中国历史上失败的改革如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百日维新、洋务运动为什么纷纷失败,根本原因也是因为没有把握住本质信息而为表象所蒙蔽。

回到文章主题继续论述士族官僚社会中个体的价值,此时按照社会地位来看的话平面和官僚的社会价值与门阀社会并无二致,其进步性表现在上下级流动性,让一部分平民能够从“试验田中的样本”身份变成了“种田人”的身份,这种身份的转变使得一些上位者容易忽视的信息得到重视,使得信息更为丰富而具体,一些曾经不被重视的信息必然会给上层建筑带来冲击碰撞而产生一些新的东西,某种意义上王安石青苗法张居正一条鞭法就是这种信息流动的产物,无论其成败都为后世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样本和经验教训。

中国历史一直是在进步的,从上下级地位的对立关系演变这一线索可以看得很清楚:一方面特权阶级的地位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平民的地位和价值在不断抬高。奴隶社会的平民主要是奴隶,到封建社会变成与贵族对应的“贱民”,到门阀时代平民没有参与政治权力和跻身上层的资格,到了官僚社会平民已经取得了成为统治阶级的机会和通道。

慎入!一万八千字长文!信息是世界的本质,一切变化都是信息变化

宋朝士大夫文化

3.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是从欧洲发端的,近代以来西方凭借着先进的工业文明给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的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本质上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战争属于降维打击,其差距跟拿着尖矛重甲的成建制军团和拿着木棍的原始人之间的差距一样大。中国近代没有自然孕育出工业文明是事实,但是很多人对中华文化为什么没有孕育出工业文明的认识则有失偏颇,其中认为中华文明之中没有工业文明中最重要的科学基因尤其荒谬。对此有几个要点必须澄清。

(1)任何文明发育到一定程度都会孕育出更高等的文明形式,包括工业文明以及其他更高等的文明形式,之所以没有达到这样的文明程度主要是因为时间。中国在清朝末年实际上也就离工业文明还差几十到一百多年时间,如果不是欧洲人蛮横地打破中国的国门并进行严重破坏,中国孕育出工业文明是必然的事,如果没有他们的破坏中华文明可能比现在更好。

(2)中国没有快速孕育出工业文明也与之前提到过的中国历史特殊规律有关,自古以来中国文明出现一个巅峰之后都会有长达几百年的缓慢发展甚至停滞,这段时间可以理解为是在消化之前的文明成果,也可以理解为吃老本。西周之后停滞了七百年,西汉之后又停滞了七百年,唐宋之后同样如此,明清两朝实际上都处于永乐盛世之后的缓慢发展期,到晚清刚好接近于要爆发的节点,而此时被欧洲人强行打断了自然发展的轨迹。

(3)宋朝和明朝都已经发展出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历史学界所公认的事实,而此后这种萌芽被意外扼杀了。中国迟迟没有孕育出工业文明元、清两朝要负主要责任。元朝的统治者蒙古人、清朝的统治者满人都是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前他们的文明还处于比农业文明落后一个时代的游牧文明阶段,当这两族人入侵汉民族的农业文明之后某种程度上拉低了整个国家的文明层次,某种意义上使得国家又需要从游牧文明出发达到农业文明,然后才有可能孕育出工业文明。其中元朝近一百年甚至一直都处于游牧文明的落后阶段,清朝虽然积极学习汉文化比较快的从游牧文明进化为农业文明,但是也耽误了中国近一百年时间;因此元清两朝至少耽误中国两百年时间。如果再算上五胡乱华等其他游牧民族入侵事件,这个时间将会更长。

(4)不得不承认欧洲文明中突出的“哲学、科学”体系的确是了不起的成就,也可能是解锁工业文明大门最好的钥匙,但是中华文明如果不被耽误的话,有可能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与之殊途同归的文明成果。但是历史没有假设,事实已经如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学习外来文明的基础上发扬本土文明的优势,再为未来交上一份更好的历史答卷。

言归正传接着分析工业文明中的个体和信息。与农业文明相比,工业文明最大的特征在于分工精细化,以分工来提高生产效率是工业文明最大的成就和最本质的特征。而工业文明时期创造出的以分工为核心包括资本运作、公司架构、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其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等现代组织技术都是对“法、道、术”三大领域的极大发展,使得人类掌握的信息总量和每个个体能够把握的信息量都大为丰富;此外各方面信息量的增大也带动了人类对于“伦理和宗教”的反思和批判,使得“礼法道术神”五大领域的信息都相对于农业文明时期发生了颠覆,使得文明几乎发生了一次飞跃。

从本质上看,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信息的变化,一方面相比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信息总量变大,信息分类变得精细而繁多,从而使得信息深度也加深很多;另一方面信息的价值更加得到体现,在过去信息需要通过其表象来给人带来物质利益,例如通过组织暴力机器来获取权利;而工业社会已经可以直接通过信息获取财富,信息的价值得到空前的体现。

从个体来看,工业文明的个体以是否掌握生产资料被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实际上两者的本质区别也可以认为是掌握信息的差别,因为生产资料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货币资本的形式流动起来的,流动的资本本质上就是信息——价值信息,即便是资本家所拥有的不动产本质上也是信息——衡量资本家掌握资源和组织资源的信息,表征着资本家的价值和能力。在工业社会,资本家作为信息个体的价值在于他能够调动大量的信息,信息量会转化为资源表象流入信息网络中,而当信息流动起来与一个个信息节点碰撞信息就能够产生出更多的信息价值,这些价值会反馈给资本家让资本家拥有调动更多信息的能力,从而不断循环推动文明向前走。

这一段可能有点绕口且不好理解,因为正常的经济学术语都是表达为“资本流动”而这里却表达为“信息流动”,这里解释如下:一方面资本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当一个资本家和另一个资本家谈一件生意的时候的报价本质上就是传递一个价值信息而已,当真正交款交货的时候也只是一个信息交换而已,资本家其实不关心商品的任何细节,他们只关心成本和利润而已,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交易本身就是一个纯信息的过程,到如今的信息货币时代这个事情变得更容易理解,两个商业大佬在交易过程中可能根本就不会看到产品和钱,产品是以抽象的图片文字等信息呈现,而钱也只是账户上的一个数字信息而已。另一方面产品的加工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信息承载的过程,比如制造一张桌子,最初的原材料木头信息量是极少的,卖家买家都只会关注木头的成色和数量,当木头经过工匠之手之后就承载了更多的信息,比如桌子有四条腿、桌子厚不厚重、放在地面上平稳与否、高低是不是合适、颜色好不好看,桌面光不光滑等等。因此从木头到桌子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加载信息使得产品信息量增大的过程。在物理学和信息论中有一个概念叫“信息熵”,加工一个产品就是改变其熵,本质上也就是加载信息。一般来说越复杂的商品加工工序越多,商品所包含的信息量也就越大,商品的价值也就越高。

在工业时代,无产阶级是物质生产者,其实也是信息的生产者,所有的商品上都承载着无数无产阶级加载到上面的信息;但是工业文明分工生产的残酷性在于抹杀了无产阶级个体对信息的创造性而过度压榨其简单信息的产能,一个针工厂的工人可能一辈子都在重复打针孔这一个动作,他的一生会给无数的针加载上“针孔”这一信息,那么他一生的主要精力也只会用于生产产这一信息,虽然某种程度上使得这一信息无比精致完善那,但是对应全社会而言,这必然是对人的智力和创造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工业文明相比于农业文明还有一大进步,相比于农业文明时代自给自足的封闭信息环境,工业文明每个人对于信息流动的参与性都大大增强,一个工人加工过的产品会流通到很多的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离这个工人很远以至于不可能有其他任何联系;同样的一个人一生中用过的无数商品就相当于于无数的加工过这些商品的工人有了信息交流,而这个人于这些工人基本上也是不可能有其他任何联系的。当然,由于这些信息只是一些很细微很简陋到不能传达任何思想的机械信息,但是这种联系有深刻意义,在之后的时代必然会得到充分体现。

在工业文明阶段,下层个体和之前的文明阶段一样承担着物质供养者和信息试验田的角色,比较有价值的变化就是信息真正意义上连成了网络状结构,虽然这些信息的连接并没有多少价值,但是相比于农业文明时期的“树状”信息结构是很大的进步,且在后面的文明程度中这种网络结构将发挥出巨大的价值。

慎入!一万八千字长文!信息是世界的本质,一切变化都是信息变化

工业社会的分工

4.商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的核心是分工,商业文明的核心是协作。工业文明阶段也有协作但是是内部协作,而商业文明把半成品变成了商品,通过流通手段达到了全球化的大规模协作。商业时代和本质区别是分工和协作,而最直接的表现是商品的流通成本远远低于原料成本和加工成本的总和,信息价值远远大于物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总和。

很多人都把后工业时代命名为“信息时代”,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任何时代本质上都是信息时代,商业使得只是信息价值得到空前的最高体现而已,在商业时代信息的地位和价值是空前的,但是绝不是绝后的,商业时代之后更高级的文明阶段,信息的价值一定会得到更大的体现。

在工业时代由于金融产业的出现,使得可以直接靠信息获取财富;而到了商业时代这种趋势得到加强的同时,信息甚至直接成为了商品可以直接变卖获取财富,这就是信息产业。

严格意义上来说信息作为商品是很早就有的事情,最早的信息产品是书籍,最早的信息商是出版社,但是在过去这只是一个小众行业;而商业时代使得这一行业到达巅峰甚至成为支柱行业。上节提到工业时代第一次把每个个体作为信息节点连接成了网状结构,这一形势在互联网兴起之后得到大大加强,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流也从工业时代的简单信息变成了更为高级的信息。在前工业时代绝大多数人无法做到大规模的信息交流只有少数精英能够通过著作的形式来传播自己的信息,工业时代绝大多数人只能把简单信息加载到产品上来和其他人产生大量联系,这种社会下的信息交流状态都是很不流畅的,无疑会对全社会的智力资源造成巨大浪费,而到了商业时代信息凭借着互联网技术成为一种重要商品,使得无数作为信息节点的普通人可以生产并输出自己的信息,这是伟大的进步和解放。古人云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有一个所有人都能够发表自己“千虑所得”的环境,必然使得全人类的智力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迄今为止,商业时代已经出现了两波大风口,第一波是电商,催生了天猫、京东等线上平台,第二波是直播,造就了抖音、快手等现象级新事物,表面上看他们只是只是体现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实际上意义要比表面上的商业价值深远得多。某种意义上网购平台上的每一家店铺都是对于营销的不同答卷,虽然可能大多数答卷都是雷同抄袭的,但是规模一大总有那么几张新鲜别致的答卷,这一张张有创新的答卷汇总起来,有可能就是未来某一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当初电商平台给出了商品流通的一份崭新答卷,现在平台是某些入驻店铺可能正在探索未来的答卷。抖音和快手更不容小觑,每一条小视频都是一种微缩的人生经历,谁都不知道哪条视频会在什么时候启发哪个未来了不起的人物,谁都不知道上亿规模的思想自由碰撞会造就多少不平凡的成功。

审视商业时代,至少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这个世界正在变得扁平,普通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作为信息节点的普通人在过去除了自己狭小的圈子外只能接受古代和当代精英的信息,而如今可以接受更为广阔的信息;过去普通人生产的信息只能被自己小圈子的人接收并产生影响,而如今普通人也有更多的机会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在商业文明时代,信息的流动性极强使得普通个体价值提升的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全人类智力资源的利用率,但是显然人类普通个体的地位和全人类智力资源的利用率还远远没有到达顶峰,而未来必将是一个更好的时代,那么未来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呢?或许可以模糊预见其大趋势。

慎入!一万八千字长文!信息是世界的本质,一切变化都是信息变化

商业时代的互联网镜像世界

三:个体自由发展的美好未来

未来永远是充满希望又不乏争议的话题,未来具体是什么样子没有人能够精准预测,但是纵观历史趋势把握核心要点却可以预测其大概,我把未来称为“自由文明社会”,并且可以预期以下几点:

(1)工具更新迭代导致生产力大大进步,几乎所有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物质条件充足到不需要为了谋生而工作,职业将会成为一种兴趣或者其他心理追求。

(2)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但是不再有意义,因为只是富与很富的区别。社会地位差距依然存在不过会很小,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自己身边某人比自己地位高很多的感觉。权力和特权会依旧存在,但是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4)因为未来物质条件将会足够富足使得,使得人的主要精力不会用在谋生上,同时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利益诉求和利益冲突,使得交流就是单纯的思想碰撞,从而使得沟通更加便捷高效,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未来人人都是业余哲学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