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中间化,产地直达“最后一公里”,打破“丰产不丰收”僵局

 又一城零售服务 2020-08-06

农产品流通是指农产品中的商品部分,通过买卖的形式实现从农业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转移的一种经济活动。农产品流通包括农产品的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一系列环节。

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农产品物流总额达3.86万亿元。同时,2019年全国2083个县域网络零售额仅仅达到30961.6亿元,农产品商品零售总额远低于农产品物流总额。

根据资料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尚不健全,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物流成本占比过高。甚至在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还存在着:基础设施总体较为薄弱、上下游信息不对称、产销组织一体化程度较低等问题。

农产品流通本意是为众多农产品生产者提供商品销售流通的便利渠道,但是由于各种中间商冗余,商品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的途中层层加价、逐层剥利,价格压力不断传导到终端消费者,但是底层的生产者却没有增加收益。

农产品年年丰产,但是由于中间商给予的价格过低,农产品生产者的收益却没有得到多少提升,甚至有的丰年农产品价格由于数量过多被反复压价,农民收益更低,丰产却不丰收。

关于农产品流通环节改良措施,小城在这儿有几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①产地仓发一体

很多的农产品流通前半段,需要经过收购商、批发商、经销商等多层中间商,不看农产品反复运输、反复失温的农产品损耗,单单移仓的物流支出就是一大块非必要的成本。反复易手移仓只是将成本和损耗加在了产品价格上,对于产品价值没有丝毫的提升。

【民勤蜜瓜仓发一体模式现场】

因此,将所有中间商整合起来或者由农业合作社自建仓储体系,减少反复移仓、易手的非必要成本和损耗。在农产品产地就近建立仓发一体的仓储体系,农产品收获后初筛进入仓库,在消费者或商超下单后直接由仓库发往目的地,节省仓储成本、也方便统一建立品牌和IP体系。

②连接最后一公里

当然仅仅改善流通体系的前半段,不能让农产品销售出去也是很难撼动传统流通体系的。农产品物流过程中需要冷链技术保鲜,才能保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商品质量。这一块随着中国“新基建”战略的提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农产品流通中风险最大的是销售部分,传统销售模式由于生产者找不到销售渠道,才要将商品批发给收购商等中间商。在国家大力提倡农村电商、数字农村的新阶段,以镇或者县为单位统一宣传推广,每个合作社就是一个发货仓,将推广宣传资源聚合在一起抱团共生。

除了线上渠道,本地县域内的商超渠道也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以往个人供货对于商超渠道来说不具备优势,因此商超机构更愿意找货源更全的批发商合作。镇或合作社为单位与商超寻求合作,以低于批发商的原产地直发价,具有极大的优势。

③社群分销

与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不同的是,社群具有较强的粘性。可以将产品推广宣传的成本分润给消息的分发者,让周边的人帮助生产者有偿卖货。

例如:某个农民有一批水果等待销售,他承诺周边的人每卖出一份便分20%的利润给销售者,于是周边的人帮助转发朋友圈,在短时间内就将这批水果销售一空,帮助销售的人只是转发消息就获得了利益,而农民则是快速将应季的水果销售出去了。

当然,也有人会说分销模式早就有了,只是分润模式太难计算了。在大数据技术逐渐成熟的今天,通过一个二维码即可溯源,能够清楚的知道每一个二维码的分享者、接收者,甚至在后台可以清晰的看到下单者是哪个人分享二维码拉过来的。在这种技术的支撑下,社群分销模式自然能够轻松实现。

中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去中间化的新阶段,由“最先一公里”直达“最后一公里”,能够快速“治愈”生产者丰产却收益低、消费者消费价格高价值低的商品缺点,在国家诸多新政的支持下,未来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