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通贮理论与《黄帝内经》生理学相关的探讨

 tjboyue 2020-08-06

通贮理论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之一。《黄帝内经》完全继承了这种思想,并创造性的用于阐述人体生命全过程,说明疾病病理变化,制定治疗学原则,指导养生防病等方面。因此,研究《周易》通贮原理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应用,实属重要。有关通贮理论在疾病病理方面的应用,我已经另外专门撰文进行了讨论。而本文拟就《周易》通贮理论与《黄帝内经》生理学相关的问题作一探讨。


《周易》通贮理论与《黄帝内经》人的生命过程

《周易》通贮理论与《黄帝内经》生理学相关的探讨

太极图所表现的是一个由阴阳构成的整体,是人类最早的稳态模型,一个并开放系统与闭合系统联系与转化的统一模型。由此而推演出的卦象系统则是一个描述太极图内阴阳变化情况的数字系统。从卦象看,其排列顺序和变化是具有严格规定和缜密规律的,它揭示了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无外阴阳之消长。即阴生阳长,阴消阳长,阳生阴长,阳消阴长,阴阳消亡等深刻内涵。

太极图黑色部分,有一白点,即所谓黑夜之启明星;太极图白色部分,有一黑点,即所谓太阳之黑子。阴阳由少至多的积累,便是贮藏;阴阳比例的变化即是流通。这又与自然界寒暑交换,昼夜更替同理。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发展变化,并保持其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稳定性。《周易》所谓“元、亨、利、贞”实际上就是阴阳通贮原理的简要概况。

乾坤大父母图和复姤小父母图源自十二辟卦,是《周易》通贮理论的好例子。

《周易》通贮理论与《黄帝内经》生理学相关的探讨

乾坤大父母图是由阴阳依次消长的姤、遯、否、观、剥、复、临、泰、大壮、夬十卦组成,乾坤作为这十卦的大父母,而不参予其间。阴从乾卦之下生起,一变而为姤,二变而为遯,三变而为否,四变而为观,五变而为剥。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于上而反于下,故出现复卦。坤一变为复,二变为临,三变为泰,四变为大壮,五变为夬,夬再变为姤。循环一周。而复姤小父母图比乾坤大父母图多乾坤二卦,由十二卦组成。除乾坤二卦外,其余十卦也是在乾坤本体基础上分别由阴阳消失形成的。

以上是说明阴阳的贮藏和流通,而阴阳在通贮过程中,其时空位置不同,那么其变化的规律也就各有区别。如《周易》在以先天八卦说明生命生成之理的时候曾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落,水火下相射,八卦相错。”而在以后天八卦发挥生命成长之道时又云:“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所以我在研究八卦图时,除了认识八卦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外,还悟出了其深一层的含义,这就是以二进位语言“—”“--”表示人体整体的层次性和动态性,以及说明整体的阴阳变化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不同阶段各有自己不同的规律。

《黄帝内经》完全继承了《周易》的通贮思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问·气交变大论》曰:“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素问·至真要大论》则说:“阳之动,始于温,盛于夏;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等等。

《周易》通贮理论与《黄帝内经》生理学相关的探讨

《黄帝内经》把通贮原理广泛地应用于人体生理,用以说明人体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化。

如《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生。”

《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素问·上古天真论》亦说:“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坠。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阐述了人体物质、能量、信息由少增多,多久而减的变化过程,即生、长、壮、老、已的过程。

并在《灵枢》“天年”、“卫气失常”、“逆顺”、“营卫生会”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论述了人体生理的阶段性,指出了各阶段的不同征象,如《灵枢·卫气失常》所云:“人年五十以上为老,二十以上为壮,十八以上为少,六岁以上为小。”《灵枢·天年》又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懒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络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等等。从引文可以看出,人体之阴阳气血,随年龄增长,有多少盛衰的变化,一般规律是从婴儿至四十岁,是由少到多,逐渐充盈;四十岁以后,则是由多到少,逐渐衰弱。而这些变化,实际上是阴阳的变化,都可以在卦象及卦象的序列上显现出来。故《黄帝内经》称为“天数”,所谓“天数”,也就是描述太极阴阳变化的卦象及河洛之数。

《黄帝内经》“天人相应”、“天人相参”的观点,其根据实源于此。为此,我曾写了一篇“《周易》与《黄帝内经》天数之研究”的专门文章进行讨论。

《黄帝内经》不但在人体生理的整体发展上运用了通贮原理,来解释生命现象,而且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上也使用这一观点。如《素问·五脏别论》云:“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灵枢·本脏》亦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说明了脏腑通贮各有所长。而具体到脏与脏、腑与腑,则又有肾主封藏,肝主疏泄等。就是某一脏也有通贮之分,如肝藏血与主疏泄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更指出了处于阴中一点阳,阳中一点阴比例时,阴阳的作用是“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并论述了人之阴阳通贮与自然同步,如《灵枢·营卫生会》中说:“日中而阳陇者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并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阳气在一日内的通贮变化,其云:“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黄帝内经》还认为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存贮和流通是以升降出入的形式来实现的,这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等篇中有论述。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以《周易》通贮原理从总体水平上解释了人体生命过程。但人体是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而人体内又在时时刻刻进行着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信息代谢。同时,人体是一个开放系统,又必须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但无论是体内代谢,还是体外交换,都必须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而维持稳定性的基本方法就是摄取、存贮和传递、交流,通贮原理。

《周易》通贮理论与《黄帝内经》神(信息)的生理

现在认为人体是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的。其实早在《周易》之中就有许多精辟论述。如源自《周易》的道家曾说过:“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黄帝内经》吸收了此观点,因有精、气、神说,如果与之相沟通的话,则精乃物质类之别称,气乃能量之代名,而神乃信息之代称。然观《黄帝内经》论述三者时,每以神居首位,特别强调信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因为《周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实际上是信息的贮存和交流引起物质、能量变化的结果。而人乃天地之气所生,为万物之灵,所以人之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过程,也就是信息变化的过程。

《周易》说:“天地姻娼,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又说:“乾者,天也,故称乎父。坤者,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兑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艮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当论述为什么父母所生有男女不同时,又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指出了由于含带信息不同而有男女之分。下面谈谈从两精相搏之前至人体生命结束这一过程的信息通贮情况。

《周易》通贮理论与《黄帝内经》生理学相关的探讨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命是由两种不同的精所构成,即“生之来”与“常先身生”之精。而构成人体生命的这两种具体物质分别来自父母,因而各自带有来自父母的不同信息。此谓“两神”,而此时的“两神”(信息)正是“阴阳不测”之神。这是说乾坤也即父母未媾精时的信息。及至父母媾精,两精相搏,两神(信息)交通,一个新生命便诞生了。而诞生的新生命,必须按照父母遗传给的信息复制转录转译而长成器官、四肢、五官,最终形成发育成熟的人。否则,就会出现问题。胚胎一经形成,便为成象,依象测神,可知其信息常否。

故《灵枢·天年》云:“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此又与乾元资始,坤元资生,坤者承顺乎天,以成其载物之功等相通。在此期间,新生命体还以另一种形式与母体及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也就是接受、贮存和传递、发出。而父母所遗传之信息密码,也就是伏羲六十四卦。而其在体内的变化之原则,也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原则。

依据此理,后世医家发明胎教之论,《妇人大全良方》认为“至精才化,一气方凝,始受胞胎,渐成形质,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正,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此所谓外象而内应也。”并随时空变化,体内胎子信息的通贮也就不断增多,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由于人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两精所传之神(信息)各有差别,也就是禀赋不同,再加以接受外界信息有别,因而人的个体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所以《灵枢·寿夭刚柔》曾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并在《灵枢》“论勇”、“论痛”、“通天”、“阴阳二十五人”、“卫气失常”、“逆顺肥瘦”、“本脏”、及《素问》“上古天真论”等篇中指出了人在性格、形态、脏腑、气血、性别、耐受等方面的区别。

出生之后,父母遗传之信息继续发挥作用。同时,人也不断地接受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信息。从出生至大约两岁,小儿之智力发展特别迅速,也就是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通贮最活跃的结果,因为此时要发生变蒸。《小儿药证直诀》云:“变者易也。”“故每变毕,即觉性情有异于前,何者?长养脏腑意志故也。”小儿若成人,需经过十变又五大蒸,每变蒸各自不同。详细内容请见拙文“《周易》与《黄帝内经》天数之研究”,此不赘述。

《周易》通贮理论与《黄帝内经》生理学相关的探讨

一般说,人不断的接受信息,同时又将体内的信息反馈回自然和社会。概括地说,从出生到女子五七、男子五八这段时间,体内外的信息通贮最活跃且以贮存大以输出,而女子五七到六七,男子五八到六八这段时间,信息之通贮最盛,相对稳定。到了六七,六八之后期,会有一个突变,即父母遗传之信息骤减,随之对外界的信息的输入其敏感度大幅度下降。如日本学者在研究女子卵巢排卵功能时发现,女子之卵子数在40岁左右,但不超过42岁时,突然剧烈的减少。并指出此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继续到女子七七,男子八八,信息之通贮衰减,再长则信息之通贮迟钝且以输出为主,直到死亡,复归大自然中,此过程《黄帝内经》颇多讲述,在前面讨论人体生命总体过程中已引用许多原文,此不复言。

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由神经、消化、呼吸、泌尿、免疫、内分泌等许多系统组成。在系统与系统之间,器官与器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细胞与细胞之间进行的一切功能活动得以保持正常进行,正是由于人体内信息不断传递,交换和贮存的结果。人们称为生命信息,这些信息也就是神。《黄帝内经》认为神又有魂、魄、意、志、智、虑等名,其贮存于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通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联系和传递,从而使体内的信息进行交换。贮存和交通相结合,保持了人体的稳定性。这也正是《周易》通贮原理之真谛所在。

体内信息之所以要交换,除了遗传二五之精的特性外,是因外界的信息,包括自然和社会两方面,传入人体之后,脏腑各有收获,这在《灵枢》“五音五味”等篇和《素问》“宣明五气”、“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等篇中有精辟论述,所以,脏腑接受的不同信息,经过交换处理反馈出去或贮存起来,以达到制化之目的。此与现在认为人体是个高度复杂的、多层次的生物系统,有着十分精巧的活机体所特有的,高度发达的密码信息,对信息的接受选择有十分精微的,十分严格匹配要求之观点相通。

总之,人乃一大整体,由不同层次的小整体组成,每一小整体就是一信息通贮单位,各单位之间,都具有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功能,通过信息不断的通贮,补偿某些部分所缺失的信息,校正紊乱信息,从而使机体健康。

《周易》通贮理论与《黄帝内经》精(物质)和气(功能)的生理

神(信息)在人体生命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已如上言。然神(信息)之不可以独存,必假寓形物之中,此即《黄帝内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肾藏志等。还要依靠物质之推动,始能通,此即《黄帝内经》肾藏精,精舍志,积精全神,气旺生神等。所以再论物质,能量之通贮。盖物质与能量,密不可分,因合并而统言之。

《周易》通贮理论与《黄帝内经》生理学相关的探讨

《黄帝内经》认为人从胚胎成像,经十月孕育,娩出母体,经过变蒸,女以七数,男以八数,逐渐增长,至女子七七以应大衍之数,男子八八以应全卦之数。人以一两精相搏后之受精卵生长至八尺之躯,其本身就是物质的通贮,人以受母体滋养推动为主,发展到完全自立,其本身就是能量的通贮。物质通贮不能没有能量的供给,而能量的通贮也同样离不开物质的保证。所谓“阳生阴长”正此之理。

人在母体中的发育是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原则,成倍增长的。从其一而二,二而四的数,也可测知其通贮之速度。其具体细节详见拙文“《周易》与《活动内经》天数之研究”。而人出生后的情况,《黄帝内经》有精论,请见本文第一部分。

前面从整体论述了太极阴阳变化的情况,下面再以乾坤两卦为例讨论其作为阴阳,男女时,各自阴阳的通贮情况,以说明、印证人之物质、能量的通贮过程。

乾卦由六阳爻组成,在解释各爻时说:“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所谓龙即阳之意,当包括阳性物质及所产生之能量。

《周易》通贮理论与《黄帝内经》生理学相关的探讨

如果喻人身之阳气,则初九为阳气萌生,九二为阳气初盛,九三为阳气盛,九四为阳气隆盛,九五为阳气亢盛,上九为阳气极盛。实际指人之阳气由少至多之通贮过程。若喻男子之生殖,则初九为未成熟,九二为已成熟,阴阳可合,九三则有奋进之象,九四为壮盛阶段,九五为亢盛阶段,上九则有衰之兆。乾卦喻男子生殖来看,则先贤谓男子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是有道理的。此又与《素问·上古天真论》论丈夫八岁至八八之理不谋而合。

坤卦是由六阴爻组成,其解释各爻为“初六,履霜,坚冰至。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六三:含章可贞,或王事,无成有终。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六五:黄裳,元吉。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如果喻人身之阴,则初六为阴初生,六二为阴初盛,六四为旺盛,六五为壮盛,上六为亢盛。实际是指人之阴由少增多的通贮过程。若喻女子之生殖,则初六为阴未成熟,六二为已成熟,阴阳可合,六三有阴气蓄积之象,六四、六五为壮盛阶段,上六为极盛阶段。从坤卦喻女子生殖来看,则先贤谓女子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是可取的。此亦与《内经·上古天真论》论女子七岁至七七之理同。

将乾坤两卦合起来看,其论男女阴阳之物质和能量的通贮是同步的。而论男女生殖则其发育及阴阳合和也是相对应的,即男女性发育的过程及阴阳合的过程。这里仅引用钱世明氏在解释坤卦上六时说的话“坤为土,上六居坤卦之上,所以称‘野’。龙,男阳也。战,交接也。上六,阴爻处阴位,坤阴已盛至极顶,故与阳交合。阴阳交合血合为一。玄,乾阳之色;黄,坤阴之色。玄黄混杂一起,血色不复纯一—合而生息新生命矣。”

《黄帝内经》在论述物质、功能的时候,将《周易》的通贮原理完完全全地引进去了。认为构成人体的物质、能量,除了来源于父精母血之外,都是从自然界摄取的。其途径首推饮食,另外还可以通过位于体表的五官、九窍、皮肤、毛发等方面获得。当人体得到物质及能量后,其大部分并不被机体直接应用,而是通过机体内的固有的程序,进行加工,然后根据《周易》同气相求原则,分归五脏,然后再由五脏分配到所联系的组织器官,供生命应用。其精微物质及能量被贮存起来,而糟粕之物被排除体外。

如论述津液的通贮,《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乃是说津液源于自然,进入体内后贮存并流通于脏腑经络之间,同时把废水排出体外。而在发挥人体内血之通贮时,《黄帝内经》又认为血乃水谷之精,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素问·五脏生成篇》又说:“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又如论气之体内外通贮时,《黄帝内经》则认为应吸入并贮存天地之精气,呼出体内之浊气。等等。

另一个典型物质和能量通贮的例子便是女子的月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和《灵枢·岁露论》中认为月经随月之盈亏、潮之涨落而呈周期性。即太冲之脉的气血流注胞宫,由少积多,多极而泄,泄而再蓄,往复循环。

《黄帝内经》还认为经络中的物质、能量也有一个通贮的周期。

总之,人之物质、能量的贮存、保持和传递、流通,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极为重要,表现的最为明显。因此,《黄帝内经》中也论述的颇为透彻,故简要述之。明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结论

通贮理论作为《周易》的重要思想之一,理所当然的被《黄帝内经》吸收进来,用以指导医学理论及实践,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足以发人深省,应下大功夫系统研究整理。

本文仅就《周易》之通贮理论在《黄帝内经》生理学之应用进行初步探讨,首以通贮理论阐述了人体生命的整体发展过程,次以通贮理论说明了人体生命的信息变化过程,三以通贮理论揭示了人体生命的物质、能量变化过程。但《周易》理深邃,《黄帝内经》意深奥,自非数千言能全其貌,奈何篇幅有限,而又不便在此全面展开讨论,故语出至此,如有遗漏之处,以后逮补。学识浅陋,议论谬误处,敬请贤哲指正。

《周易》通贮理论与《黄帝内经》生理学相关的探讨
《周易》通贮理论与《黄帝内经》生理学相关的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