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气周流

 中医馆163 2013-04-21
中医理论古今如一,并无二致。《黄帝内经o素问o宝命全形论篇》:"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不过就是天地之间的一股气合而成形而已。《黄帝内经o素问o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原来阴阳就是天地之道,就是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理论都搞不清楚的话,可能你真是学了一辈子的中医,却还不知道中医是怎么回事。
治疗小孩尿床一定要把木气下泄解决掉。桑螵蛸本身只是加强了肾气收藏的作用,没有润养肾气的作用,以后还要加上养肾气的药。小孩的肾气一般来说,补肾气的药见效即止,不能常用,常用的话和小孩的升发之气是违背的,一些老先生给小孩调理中焦的时候,喜欢用一些谷芽麦芽等芽类的东西,效果很好。皮肤病不要一上来就宣散,小孩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因为小孩的肾气比较足,成年人的肾气一般都不足了,一定要把肾气补足了再宣散。
阴阳虚的五个层次阴阳虚的五个层次阳化气,阴成形。阴为体,阳为用。水为阴,火为阳。阴阳本是一家,水火不是两个。阴即是阳,阳即是阴。强分则乱,硬合则乖。聚之则成精而收藏,散之则化气而宣布。多言数穷,肺气不敛。终至声气低微,口易渴。终至痿软难支,口易干。终至视物不清,口易燥。终至昏沉健忘,口易粘。终至四肢无力,口易湿。
阴阳虚的五个层次 - Qzone日志阴阳虚的五个层次。阳化气,阴成形。阴为体,阳为用。水为阴,火为阳。阴阳本是一家,水火不是两个。阴即是阳,阳即是阴。聚之则成精而收藏,散之则化气而宣布。多言数穷,肺气不敛。终至声气低微,口易渴。终至痿软难支,口易干。终至视物不清,口易燥。终至昏沉健忘,口易粘。终至四肢无力,口易湿。
中医理论的核心——《四圣心源》阐述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概述中医理论的核心——《四圣心源》阐述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概述。中医的理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而天地之间无非一气而已。"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确立了经典中医理论的框架结构,树立起了中医理论的标准。彭子益的圆运动理论,只是黄元御先生"一气周流"理论的一个层次,相当于"一气周流"理论的简化普及版本。
从中医的角度,就要我们去通过养心、药物、针灸或者沐浴按摩来调理。... [中医文化] 为什么有人不相信中医?都说有些人对中医的理解存在着一些误区,但是中医人自身对中医就已经完全明白了吗?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一个人看十个不同的中医会有十种不同的结果,这不是因为中医市场混乱无标准而是每个人对这个病的辨证和推断不同;
药物对人身的作用,并不是西医讲的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人体内的药物的代谢,半衰期多少呀,中毒量多少呀,不应该是这么简单的,而是药物本身这股药气,直接和人的心神相互作用。从药物的角度来看,有升发的药物,麻黄、附子、细辛,有敛降的药物,石膏、大黄、五味子,有中焦斡旋的药物,干姜、甘草,它也是组成一气回环的运行规律,所以我们从无形之气的层次,从这个广大的范围来理解一气周流,它也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医学大师黄元御----天人合一 一气周流。所以,中华医学讲究治病治本,就是保住元气,使一气周流在身体各器官畅通,解决人体各个器官的健康问题。“一气”即“元气”,“一起周流”就是元气在人体的运转方式“一气周流”理论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元气在人体内的运行方式,发现了元气充足、衰弱与人体各种疾病具体关系。“一气周流”不仅是元气的运转形式,而且元气还是整个“一气周流”的原动力。
中医诊断如何辨阴阳中医诊断时如何辨别阴阳 阴阳本是一种古代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学说,它属于哲学之范围。阴阳不明则中医不名。中医的阴阳本意就在这里。代谢平衡运动就是阴阳平衡。中医就是调整这个平衡的偏差,而偏差则是疾病、饮食不节、起居不适、情绪起伏而成。脏腑阴阳属性: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中医理论古今如一,并无二致。这个时候一个方面就是说,从乙庚合化为金的角度,乙是乙木,庚是庚金,阳金,从这两个角度,来治疗的话,临床来指导这个,对于高血压,肝气不治,来指导,我们临床来治疗高血压很多人就是什么,养肝,养土木,比如说用一些归芍枸杞,山茱萸之类的药,然后再配合上阳金一些药,参芪啊,这些益肺气的,益阳明之气的几味药,来补庚金之气,这样乙庚合化为木来治疗高血压,在临床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的五行理论是怎么回事?看看《黄帝内经》是怎么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以五行的“木”为例:“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你来看农村那些劳碌的人,光劳力不劳心的人,他己土不会外溃,他往往是阳土与戊土用势化燥的比较多,脾主意,这意不能藏,五脏又叫五藏,藏匿精气,现在己土不能藏精气了,这个精气外耗,就产生湿土弥漫,土克水。你想在这个湖里头养鱼,湖里头水气想凝聚,想成势的话,成不了了,水气已经弥漫了,水中之阳不藏,所以呢土能堤水,这个肾气要足,肾气要充盛起来,靠什么靠土来制约它,当然土气不能太过,土气太过呢?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所以说阴阳四时,是万物始发与终结的规律,是生存与死亡的本源。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提出不同致病因素或通过改变气的存在状态;《素问·金匮真言论》曰:“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总结了一年四季的好发疾病,描述了季节与疾病谱间的关系。
脾胃居于人体的中部,中医称为中焦,胃主受纳、降浊,也就是接受饮食水谷,饮食水谷因为胃气的下降而下行被消化吸收,消化后的糟粕因胃气的下降而从肛门排泄,因此胃气必须下降,胃气以降为顺,治胃的时候,是以通为补,以降为补,如果胃气不降,就会出现胃脘部胀满,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胃气上逆的症状;水蛭可以活血通络,特别是可以通肾络,因为水蛭生于水中,肾在五行中属水,对于慢性肾衰的患者,用水蛭通络更好;
会阴穴 会阴穴,为人体长寿要穴。会阴,顾名思义就是阴经脉气交会之所。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
象这个情况,虽然淤得很厉害,气淤,这个时候不要用很多破气的药,因为她本身气就很不足,有涩象,所以我们要用一些安抚一样的药。如果我们能够把常见的药物,常用的药物都能够感受的差不多的话,那么你就会发现所有的药,有左路升的药,有右路降的药,有中焦斡旋的药,所有的药可以合为一个整体,可以成为一味药,到那个时候,用药的时候就会左右逢缘了,得心应手了,就不会想到唉呀我这个病人这个症状,我该给他用哪个药呢?
我们学中医的同道都知道作为中医学经典的《黄帝内经》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道医学》弥补了《黄帝内经》和现代中医只言精气少言神的不足,为现代中医走出困境开拓了一条光明大道,找回了缺失已久的理论母体,为中医学反思和革新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动力。这些理论还原了我国古中医学的原貌,为破解人体生命之源做出了贡献,为现代中医学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中医气学理论亦充分体现气的一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辨证观点,《素问·五常政大论》说的“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张景岳《类经附翼·运气》说的“阴阳之气,本同一体。……此所以根出于一而化则无穷”等等,都是对自然界气的同一性和多样性的阐发。任何气化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气机运动形式,气机是气在气化过程中的运动变化机制,气化过程通过气机运动而得以实现。
天人合一的宇宙螺旋全息气场_引爆生命潜能_新浪博客天人合一的宇宙螺旋全息气场(2009-03-19 10:13:15)2、天地气交  天地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气交皆指求气之本。天地人。"(《素问.生气通天论》)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消长变化,人体的阳气发生相应的改变。  二、 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  《内经》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
简单利用足三里帮你养阳气。其实夏季贪凉出汗多是耗费阳气,人体就是要阴阳平衡了才会健康。夏季气温不断升高,天气渐热,暑热邪盛,汗液的排泄也会加快,中医认为"气随汗脱",而"气者阳也",所以人体的阳气也会随着汗液外泄而受损。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运动与保健专家王亮中医师介绍说,中医著作《灵枢》中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
您对中医了解多少?我刚开始涉足中医的时候也是很迷惑和不解,但是经过本科系统的学习和不断深入的接触,我们对中医有了一个基本全方位的把握。中医的阴阳五行取自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所以中医人始终用哲学的方法来思考和治疗生病的人,中医人传承了整体观和辩证论治两个基本哲学思想。老百姓对中医中药盲目的追风,究其根本原因是大家对中医中药一窍不通,神医说什么就是什么……
从上古到金元:简略的古代中医史从上古到金元:简略的古代中医史2011-07-24 22:26:31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金元以后,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
《周易》与中医(李申)二是阴阳失调。在这些最重要的人物、事件和理论观点那里,我们能够发现《周易》的影响吗?气论是《周易》的吗?经络学说是《周易》的吗?五行学说是《周易》的吗?几十个脉象、十几种舌态、千千万万个病方,不断进步的解剖知识,每一次重大的理论转变和重大的实践发现,每一个分科的建立,有哪一个是在《周易》的指导下作成的呢? "易以道阴阳",中医也讲阴阳,这不是来自《周易》的证据吗?我们就来谈淡阴阳。
气者归阳,味者归阴,气走四肢,味走五脏。心下痞有结,用黄芩以发之,用黄莲以破之,然后气机上下得通顺,那么阳明经自降,清者自升,浊者自降,《内经》中一再强调一点,苦以发之,辛以散之,咸以凝之,甘以缓之,酸以收之,用这个味的正性才能解释人身气机的运化、调节,你看《内经》上不是讲了吗,气上,气下,气升,气降,气闭,气开,气动,气衰,都是直接从一个气的角度来解释,也就是一个全息的人身气的整体运转。
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理解中医 - Thedao的日志 - 网易博客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理解中医。中医是植根于几千年深厚的中华文化之中的,如果想深刻地了解中医,就不能切断中医和中国文化的这种水乳交融的联系。事实证明,中医的思维是科学的,2003年非典病毒流行,风极一时。中医是脱离不开中华文化这个根的,很多学中医的学生跟我抄方子,因为很多老大夫的方子在临床上很有用,但学生抄过去了,过些日子他就说不会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