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与养生

 憩苑 2016-01-20

生、长、壮、老、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自古至今,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类的追求与向往。自神农尝百草到如今基因工程的突飞猛进,人类从未停止过与疾病斗争的脚步。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人们逐渐注意到中医的治病与养生,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今天我们讲的是《黄帝内经》与养生。我讲的开场白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

作为企业经营者,大家都希望获得利润,对既定的目标都是信心百倍,志在必得。可是这种信心和希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愿以偿的。有的人可能严重亏,甚至倾家荡产,弄不清失败的原因。因而常常抱怨运气不好,有谁能想到生意场上的失败和自己的健康不佳存在内在的联系呢。回答是肯定的。今天就这个问题和各位老板探讨养生与经商的规律及其相关关系。

   《黄帝内经》告诉人类,保证健康长寿的根本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所以聪明的人在有疾病先兆,但尚未发展成疾病的时候就去预防,使人不得病。这就叫不治己病,治未病,在有动机征兆,但尚未发展成大乱的时候,积极预防,使大乱不能形成,这是个必须要牢记的忠告。如果有了疾病才去养生与医治,大乱形成才去治理,如同渴了才去打井,战斗正打起来了,才去造兵器,岂不是大晚矣!这就是《易经》上的忧患意识。《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国家如此,企业亦复如此,企业管理领导当未雨绸缪,应时时抱有危机感。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所以《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是《易经》三大主题思想:企业家必须有忧患意识,才能充满革新精神,不断改进管理革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强劲的竞争力,这不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吗。

根据以上所述,养生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可防止未老先衰,祛病延年。养生的关键是预防为主,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十分强调预防为主的健身防病原则。所以,在没有病的情况下,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一旦有病症,必须不失时机去医院检查治疗。

    定期检查身体,必须去医院检查,但《内经》的望、问、闻,切和《易经》上可以预测疾病的发生,今天我们做个实验,用《易经》的预测疾病。

    请随便举手报上一个数字就可以了。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简称《内经》).其成书年代是千百年来学者医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有多种说法。经考证成书于战国及秦汉,汇编成书于西汉。其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汇编者收集、整理、汇编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上古时代民族智慧和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他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地理学的论述,比西方近代才兴起的医学对人的发现论述还要精确和全面。现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一股研究中医学的热潮就是最好的明证。它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心理学、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各个门类,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应用于疾病的防止和养生的巨著,是用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器官与环境统一的典范。被历代医家称为“医学之宗”,是学习中医首先必读之书。

《内经》是根据《周易》中“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医学模式。莫定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医理源于《周易》,古代医家都强调“医通于易”,故有“医易同源”“医易相通”

之称。这已有历代著名医家加以阐述。如中国一代大医孙思邀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医学宗师孙一奎所著《医旨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论》,大医家恽铁樵在其名著《群经见智录》中说:“《内经》之理论即《易经》之理论”中医中的高深奥理与易占体系都同出一辙,可见《周易》在中医学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综上所述《内经》是一部伟大的中医学经典,又是一部养生学之巨著,其医理源于易理,又发展了易理。在养生学方面《周易》中蕴含着丰富养生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亦蕴含着养生方面的真谛,对中国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一、《内经》的养生纲领

    《内经》提出了养生的两大纲领,一是对外要适应自然界环境,避免六淫之邪的侵袭,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神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太过或不及,均为异常,这六种异常的气候变化,若身体抵抗力弱而形成制病因素,便称为“六淫”,这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二是对内要调养精神,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变化,即“精神内守”“恬静虚无".

以上两大纲领的理论根据就是《周易》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周易》中每一个经卦都有三个爻,这代表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反映人与天地自然作为一个整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这里的天与地可以当为自然界),表现在天与人的互动、互通,天即人,人即天,在这样一整套理论体系和行为方式中,将宇宙间的自然现象,社会人文现象,人体生命现象视为互相联通、互相作用、互相反映的一个整体,他们之间处于阴阳平衡的和谐状态。如果人类违反了这个自然规律,人类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观。这个“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价值的实现就达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的和谐,这也就是一种最佳的理想管理状态。

《内经》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圣人之道者,上合与天,下合于地,中和于人”,这就是人、自然、社会三维一体的生态整体模式,认为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不仅使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更,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着春夏秋冬四季有规律的变化。人体必须调节自身的功能,以增加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避免四时不正之气即邪气的侵袭。《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苍亡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四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四时之序”“服天气”一就是指顺应自然界四时的变化规律养生。“通神明”是指要天人阴阳统一起来,以达到外邪不能侵袭的养生目的,而精神意志活动是指五脏精气活动的反映,但志意不能反过来调控脏腑活动。“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魂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所以情绪安定,精神畅达,减少妄想,不患得患失的思想情绪,即志闲而少欲,才能气血充盛,五脏六腑运行和畅,阴阳平衡,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随着人类的繁衍,社会的进步,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生理、病体的影响愈来愈大。《周易》《内经》中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思想体现中医养生整体调节的优势,在当今的医学模式演变中将会发挥更突出的作用。社会上有一句传文:高官不如高职,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心态好。不无道理!养生就是养成心态好,这也是长寿者的共同体会。

“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到经商之道,它是最佳决策产生之根本。种子乃生命延续之源,决策为企业立足之本。顺天而行,最优质的种子才能诞生。“天人合一”最优化的决策才能产生,因此如何使企业决策者精神状态保持最佳状态,为决策者营造一个“天人合一”的环境,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周易》有变易、不易、简易,这是《周易》的三大法则。简易即“删繁就简”,也就是“大道至简”就是说事物矛盾复杂到什么程度,解决矛盾的方法就应该反过来简单到什么程度。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常常是多因一果,令人迷惑不解,但其中必有一条起支配作用的力量。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你会打开迷宫的大门。例如你想了解自己事业的成败,必须知道自己身体的好坏。这是因为人的内因影响事物变化的趋势,主观和客观相辅相成,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当一个人身体气血畅通时,精气神就旺盛,事业则通。身体欠佳时,运势就下滑,按现代科学的说法,这就是生物场。

 在我接触的不少朋友中,有的为官场上的事情忧患,有的为生意上的事情着急,我直率告诉他们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先调身体,平衡的身体产生平衡的精神状态,才能产生平衡的社会关系。

 二、(内经》养生原则

《皇帝内经素问》明确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年”。

 根据以上,关于养生原则《内经》主要提出五项:

    一、曰:“法于阴阳”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先哲对世界的认识。《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道理,就是规律.它体现了自然万物本源和运动变化的法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博大精深的哲学概念。《易系辞》曰:“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云“乾,阳物也。坤,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由此可见,《周易》的天道观是建立在“道”与“德”的思想基础上的,这种思想对道家和医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说明“道”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法则。《皇帝内经》发挥和丰富了这一学说,具体运用到医学和养生理论和实践中来。主要是以对立统一为核心,以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相互平衡为基本内容,并且采取类比取象的方法,来说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药物治疗、养生等问题,法于阴阳,就是顺应自然阴阳消长寒暑变化规律,调养自身使人体适应自然界阴阳变化的适应能力。

    以此观察商界,有人松静自如,稳操胜券则财源滚滚,有人疲于奔命都两手空空,有人白手起家能创下大业,继承巨富都毁于一旦,为什么这样呢,在于这些成功人士中有些人不懂《周易》,但他们所做的符合阴阳之理,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这一阴一阳虽然有正有反,但调和正反的是均衡,一阴一阳要达到调和均衡,便是得了道,不均衡便就不得道。这也证明了老子提出有无相生的理论,道之人可以从无到有,无道之人可能从盈到亏,所以中国先哲告诫我们,人做事要懂阴阳,企业领导者学点阴阳之理。

()、曰:“和于术数”

  术数指“易”数的天干地支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等法则,其目的通过相生相克制化之理,达到事物的平衡,这为中医养生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调和原则,打下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内经》养生的灵魂是平衡论,平衡是宇宙正常运行的自然法则,天地生态平衡,万物正常生长,国家收支平衡,社会才会稳定,企业决策管理平衡,企业发展壮大,人体内脏平衡,身体才会健康。《内经》养生的使命,就是在人体内部建立一个风调雨顺的平衡环境,使新长出的细胞健壮,取代病态的畸形的细胞,从而推迟衰老,保持健康的体态.因此《内经》认为维持体内与精神上的阴阳平衡,是保证生命机能的重要环节,从而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体 内脏腑的阴阳相对平衡,才能提高健康水平益寿延年。懂得了平衡论就懂得了一个道理,养生并不治病,只调和平衡,失衡则杂病丛生,平衡则百病自愈。

      将此概念用之于管理,大到管理国家,小到管理企业,甚至个人家庭,其管理的任务就是把握全局。如针对各个部门之间搞平衡协调的问题,管理者如通晓这道理,就可去掉一串串的烦恼与怨恨,就能趋吉避凶,事业发达。反之阴阳不平衡,就会呈现混乱衰败,失衡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管理者应该胸有成竹,入木三分,一眼找出失衡的关键所在,像中医大夫一样找到病根才能有效的进行调整。

()、曰:“饮食有节”

    孟子讲:人类莫大于食色二欲。食,维持生命。色,繁衍生命。《内经》养生认为肾是先天之根,脾为后天之本,色欲不当伤根,饮食不当损本。

    饮食合理能补精益气,反之则伤害人体,成为致病因素,影响生命历程。因为“病从口入”,《内经》强调饮食调养,主要包括合理的饮食结构与和谐的饮食方式两个方面。第一

饮食结构要求五味调和,忌偏嗜。《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调和“五味”诚如《素问,藏气法财论》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合理搭配,油、盐、酱、醋巧为烹调,既能保证充足的均衡营养,又宜于人体消化吸收,发挥其综合的生理效应。第二进食要适量适时,方法得宜,“饮食有节”。“节”指节制,不饥便食,未饱便止。如大医家孙思邀所著《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第二》所说“饱中饥、饥中饱”,尤其重视节制饮食,不可过饱,忌暴饮暴食。二指节律,饮食要定时,以适应机体消化食物的生理节律,民间“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的谚语有其合理性。此外,饮食的方法也要注意。如,“食勿多言,勿思虑,勿动情,坐而食,食伴乐,食则善意于食,不事其它事”等均应提倡。

()、曰:“起居有常”

    人体生理活动固有其自生节律,以适应宇宙自然的变化规律,人的生活作息应当顺其节律,以保护和维持机体的生命力。“起居无常”则干扰这种节律,消弱生命能力,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抗病能力下降,因而发生疾病.起居之常法,一是适应四时阴阳消长特点,按季节调整作息时间,春、夏应晚睡早起,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二是适应昼夜阴阳消长特点,傍晚后尽量减少形神劳作,避免风寒霜露。

    ()、曰:“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无论是劳心劳力,还是房劳,都要应该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以免伤精耗气。“形与神俱”之意,说的是既要采取各种摄生手段与方法,使人体适应四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又要调摄精神,减少不良精神刺激,使五脏元真通畅,疾病不生。

 以上论述了《内经》养生的原则,此外《内经》中还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动静互涵的运动观,柔静顺缓静养观,达到《内经》中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境界。《周易》乾卦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正如《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宇宙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皆受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变化的影响,因而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由此《内经》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法则,人体是根据四时、日、月、盈、亏、阴阳消长、昼夜交替的规律,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措施,加以调节,才能颐养天年,健康长寿。

三、中医养生学的宗旨

中医一向重视《内经》所提出的“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这是因为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诸如人们平日所必须的衣、食、住、行,都有赖于大自然的赋予,因此对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人体必须要与它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求得人体本身与自然环境和周围环境的相互统一,才能保持健康。因此,顺应自然、调摄精神、保养正气是中医养生学的三个主要内容。顺应自然,就是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人体与自然环境协调,这是养生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内经·素问》讲:“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而建立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对于养生健康是有益处的。

调摄精神,舒畅情志是养生学的又一重要内容。这是因为人的各种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中医称之为“形神合一”。简单地说,“形”指人体外部形态;“神”指精神,是和思维活动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是不能离形,如精神饱满,反过来又能促进形体健康。这就说明了调摄精神在养生学中的重要性。

另外,调摄精神中还包括调畅情志。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称为“七情”。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不同的情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情感保持相对稳定,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是,突然强烈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并超过了人体本身的心里承受力,使气机逆乱,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之中,常可见到大发脾气之人,往往面红耳赤,甚则昏厥,这在中医叫做“怒伤肝”。另外像人逢喜事,激动不已而诱发心绞痛的,称“喜伤心”;郁闷思虑过度而无食欲的,为“思伤脾”;悲伤哀号导致胸闷憋气的,是“忧伤肺’、突然遭受惊吓,大小便失禁的,称之为“恐伤肾”。因此中医养生,主张人的心境,宜常处在“恬淡虚无”的状态之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既要保持思想活动的健康,又要防止内在精神刺激因素的产生。总之要培养乐观的情绪,坦荡的胸怀。因为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长期不良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保养正气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内容。中医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只有正气健旺,人体各脏腑之间,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才能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相对的阴阳平衡。所谓“正气纯内,邪不可侵”,就指此而言。所以,保养正气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运用气功、导引、体育锻炼以及琴棋书画等来增强体质,调摄健身,调制情操;另一方面从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医疗保健来保精益气,使人体“阴平阳秘”,健康无恙。

四、十二时辰养生法

子时:胆经当令子时是指晚上23点到次日凌晨I点,这个时候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的意思。

 生活当中由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们晚上吃晚饭以后,8. 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点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总想吃点东西,在屋子里找点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地把这点阳气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

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皇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于胆”。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子时把睡眠养住了,对一天至关重要。

丑时:肝经当令

丑时是指凌晨I点到3点,这个时候是肝经当令。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你的肝就养不起来。在这个时候阳气生发起来,而这个时候叫丑时,丑时是什么样子呢?丑字就是像手被勒住了,就好比这个时候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你一定要有所收敛,有所控制,就是说升中有降,所以要想养好肝血,1点到3点要睡好。

寅时:肺经当令

寅时是指凌晨3点到5点,肺经当令。这个时间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是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人睡得最死的时候应该是3点到5点,这个时候恰恰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心脏功能不太好的老人不提倡早锻炼,有心脏病的人一定要晚点起床,而且要慢慢地起,也不主张早上锻炼。晚上是一片阴霾之气,你可以活跃一下。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你就顺气生发好了。

   卯时:大肠经当令

   卯时是指早晨5点到7点,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五点醒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这个时候代表地户开,也就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足了才有大便。

辰时:胃经当令

辰时是指早晨7点到9点,这个时候胃经当令。胃经是人体正面很长的一条经脉,胃疼是胃经的问题,其实膝盖疼也是胃疼,脚面疼也是属于胃经病,这些地方都是胃经循行路线。

这时候吃早饭,就是补充营养。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早饭吃多了是不会发胖的。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吃早饭就如同“春雨贵如油”一样金贵。

巳时:脾经当令

巳时是指上午9点到11点,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脾是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我们的胃就像一口锅,吃了饭怎么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里的东西一点点消化掉。

 脾是什么呢?脾字的右边是一个卑,就像古代的一个烧火的丫头,在旁边加点柴,扇点风什么的。在五脏六腑里.脾就像忙碌碌的小丫头,但如果他病倒了,我们五脏六腑这个大宅门就都不舒服了,就会得所谓的富贵病.比如说糖尿病什么的,如果人体出现消瘦,流口水、温肿等问都属于脾病。

  午时:心经当令

  午时是指中午11点到13点,这个时候是心经当令。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意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

对于普通人来说,谁子午觉最为重要,夜里11点睡觉和中午吃晚饭以后睡觉,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转换的时候我们别搅动它,你没那么大的能量去干扰天地之气,那么怎么办呢?歇着,以不变应万变。这个时候一定要睡一会儿,对身体有好处。

   未时:小肠经当令

   未时是指13点到15点这个时候,是小肠经当令.小肠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热熟后的食物精华,然后把它配给各个脏器。午饭要吃好,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

    心和小肠相表里。表就是阳,里就是阴。阳出了问题,阴也会出现问题,反之同样.心脏病在最初很可能会表现在小肠经上。有的病人每天下午两点多钟就会胸闷心慌,可到医院查不出来心脏病有什么问题.因为小肠属于阳,是外边。外边敏感的地方出了问题,里边的心脏肯定也会出现问题。

    申时:膀胱经当令

    申时是指下午15点到17点,这个时候是膀胱经当令。膀胱经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

    如说小腿疼就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是阳虚,是太阳经虚的相。后脑疼也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记忆力衰退也和膀胱经有关的,主要是阳气上不来,上面的气血不够,所以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现象。如果这个时候特别犯困,就是阳虚的毛病.

    酉时:肾经当令酉时是指17点到19点,这个时候肾经当令。肾主藏精。什么是精?人的精,就像家里的“钱”,什么都可以买,什么都可以变现。人体细胞组织哪里出现问题,“精”就会变成它或帮助它。精是人体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当你需要什么时候,把精调出来就可以得到这个东西.比如你缺红细胞,精就会变现出红细胞.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元气藏于肾,元气是我们天生带来的,也就是所谓“人活一口气”,这个元气藏在哪里?它藏于肾。所以大家到一定年龄阶段都讲究补肾,而身体自有一套系统,经脉要是不通畅的话,吃多少补品都没用,补不进去,一定要看自己消化吸收能力。

   肾精足的一个表现就是志向。比如,老人精不足,就会志向不高远,小孩子精足,志向就高远。所以人要做大事,首先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肾精。

      戌时:心包经当令

戌时是指晚上19点到21点,这个时候是心包经当令。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人应在这时准备入睡或进入浅睡眠状态。心是不受邪的,那么谁来受邪呢?心包来受邪。很多人出现心脏的毛病都可以归纳为心包经的病。如果心脏跳得特别厉害,那就是心包受邪了,先是心坪抨地跳,然后毛病就沿着心包经一直走下去。中医治病的原则就是从脏走倒腑,所以当你懂得经脉就可以治疗这类病。

心包经又主喜乐。所以人体在这个时候应该有些娱乐。

  亥时:三焦经当令

  亥时是指晚上21点倒23点,这个时候是三焦经当令。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畅则生病。

亥时的属相是猪,猪吃饱了哼哼唧唧即就睡。所以在亥时我们就要休息了,让身体和灵魂都沉浸在温暖的黑暗中,让我们的生命和身体在休息中得以轮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