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文章中(三个视角,重新看待培训经理的岗位价值 ),我提到一个观点: 培训经理中的经理这个角色,包含经营和管理两个词,经营就是以企业家和投资人眼光来做事,最核心的就是要有投入产出的意识。 那结合一个辅导案例,详细谈一下。 01 案例:真的是没啥成本吗? 案例如下(案例有改动,请勿对号入座) 背景:下属来问我,目前有员工学习线上课程30个小时,可以获得政府的职业技能补贴的机会,问我是不是要做这个项目。 那我问:判断一个时期值不值得做,最基本的是要有投入产出分析,那我们的收益是什么?投入是什么? 回答:收益就是每个人近1000元补贴,整个公司可以有100万的培训补贴,挺大一笔钱,我们之前可是花钱部门,这次能给公司“挣钱”,老板该表扬我们了。 成本呢?没啥成本,我们一分钱没有花。 我:真是这样吗?我们一分钱没花吗? 好,到这里对话暂停,你可以想一下,如果是你,你觉得这笔账该怎么算? 不同的角色,思考问题有不同的维度,当年我也是从小白成长起来的,也是简单地像个草履虫,后来慢慢随着工作磨炼和思考,就进化了。 成长进步没有诀窍,就是要多经历事情,多从自己的经验,别人经验中吸取教训。 《三国志-武帝纪》里面有句话,曹操说:吾预知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 回到正题, 这里面有三种成本: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 1.资金成本:就是投入多少钱,比如我们做一个外训,就得花钱。 从这个角度看,能申请这个补贴的确是个好事情,近乎零成本。 2.时间成本:这个稍微有几年经验的培训经理也会注意到。 为什么培训项目要慎重,就是因为时间成本很贵啊。 比如一天的管理培训的成本:付给机构5万块钱。 时间成本如何算: 如果是50人参加,每人每天工资按照1000元来算,也是5万。 这一天培训,也得照付工资,所以这个成本就是5万。 还有吗? 还有机会成本,就是参加者一天的培训,你就不能工作,这还是成本。 假如有个销售经理,如果出去拜访客户,很可能拿下一个50万的大单子。那这个成本就很高了。当然这个是假设没法核算,现实情况是他有这么一个单子很可能他就请假不参加培训了。 你看,单纯财务角度,培训成本是5万,从培训的角度,就变成10万了,还不算机会成本。 所以,要重视到培训的成本是很高的,要有敬畏心,你没有权利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 回到这个案例,如果按照每人1小时100元工资,1000人的公司,30小时时间成本就是300万。 3.心理成本:这个可能是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 就是大多数员工挺忙的,如果要学完30个小时的在线课,那按照每天1小时计算,就得30天。这个其实是挺大的心理压力。 不行你随口问一个员工,要求你一个月在线学完30个小时,他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么多,而绝对不是说:哇,我可以学到这么多。 上班的时候,不方便学习;那下班了本该去吃饭、刷剧等爽快的时间用来学习,那也是挺不爽的。这就是心理压力。 还有个情绪的压力。 比如这个终端视频的流畅度,界面操作的友好性,视频制作的质量等等。 而且后期项目实施中确实通过我的体验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不能倍速播放,比如学习完了但没有进度显示,学完了没有地方查看整体完成率,只能问管理员等…… 这些问题,大家会吐槽,这也是压力。 如果这种Bug很多,严重影响了大家学习体验,那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出力不讨好了。这个成本就很高了。 当然,当时对于这种平台,也没有抱着太高的希望,只希望体验别太差就行。 多说一句,这个意外的好处是等大家在这个平台学习后,然后再进入内部的学习平台,会发现体验很好。 如上就是对于培训成本的三种视角的理解,我们不是没有投资,而是投入了时间资源,还包括培训部运营整个项目的人力成本,因为你做了这个事情,相应的就挤占了别的项目时间,这也是机会成本。 最后一个是心理成本,就是可能造成的个人或群体心理压力。 就是我对这个项目投资的几个考虑因素。 那接下来再看收益。 02 视角:收益怎么算? 当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下属很惊讶。 收益不就是那几十万的培训补贴吗? 究竟这笔收益的账该怎么算? 1.显性收益:一个公式,补贴金额=完成学时人数×补贴金额 补贴金额是固定的,那决定最终能拿到补贴的就是完成人数了,这个是重点。接下来如何去确定这个能完成的人数,就是一个决策问题;如何去推动学员完成,就是个管理问题,随后再讲。 下属的思考是到此为止的,这就是他目前的认知边界。 2.于是我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老板问除了这个培训补贴外,大家能学到什么?怎么回答? 如果是财务部门负责这个事情,可以到此为止。 但别忘了我们是培训人,我们的视角应该是要考虑到学员学到了什么。 如果学员仅仅是看完了视频,那根据遗忘曲线,等拿到补贴,估计大多数人就忘了学习啥了。 你看,我们投入的时间成本折合300万(上文有计算),最后最多能得到100万的补贴,那我们是赚了还是亏了。 当然是亏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未必如此! 如果你问老板,老板不会这么算账。 为什么? 那个时间成本的算法,是有个假定前提,就是员工的工作时间都是富有效能的。 但事实上,员工每一天的时间不可能是100%有用的。 所以,每天投入1小时的学习时间,很可能挤占的是无用工作时间,这样算来,这个成本也许就是0了。这是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的算法,后来跟老板探讨,老板说了这个时间有效性的问题,说不能只从理论上去看。 好,那老板和我们都觉得这个时间不是问题,那回答问题,学员能学到什么呢? 这个问题也许会让很多人抓耳挠腮,不知道如何回答。 三个思考维度: 从投资角度看,就是这个收益如何扩大化,而学员学到了什么,就是非金钱的收益。 从遗忘曲线的角度看,就是如何对抗遗忘,让学员记住或应用。 既然我们要拿这个补贴,之前的时间成本就是沉没成本了。我们决策的依据是要向前看一步。 所以这三个角度,可以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学员要有学习输出。 当然学习输出有很多方式,比如学习心得、分享会、课程授课等都是。 我们选一种最简单,最可视化的方式就是结构化的输出学习心得,公开发布在内部学习平台。 当然这个的前提是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在线学习平台。 有三个要点: 首先,学习心得是结构化的模板531总结法,便于大家填写且应用于工作; 其次,是内部公开的,也就是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不可能写得太差; 最后,关键在于员工的学习是个人的,经公开发布后成为共享的,这个价值是非常大的。 这就是分享经济的理念。比如我自己学了可能只是一个感悟,那我看了别人的10个感悟,那我的收获就大大增加了。 所以,虽然大家已经投入了30个小时,但这个已经是沉没成本了,我们的项目决策要基于这个分享价值最大化的理念。所以这个最后看似不起眼的学习总结,才是我们最最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到学完30小时视频为止。 03 眼光:收益率究竟怎么算? 你看,我没有标准的答案给你,只是通过不同的角度,给你不同的思路。 比如,就像与下属对话中那样简单的成本收益,那这个就是应该做的。 如果是加上时间成本,那好像就是个赔钱的投资。 如果从有效时间的视角看,那就好像又是个有收益的投资。 我想说的就是,事物是复杂的,如果加上不同的变量,那最终的决策结果可能能是大相径庭的。 这也是我从《原则》这本书得到的启发,微信读书上已经有40万读者读过这本书了。 这是书中重要的一个模型图 ATD模型里面有个情商与决策的能力项。 情商很关键的就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决策呢,如果只有一个选择,那只能叫被逼无奈。 决策一定是有好几个选项。 你看三国中的谋士给君主做决策,一般都会有上中下三策。 而能提供好几个选项,背后是对各种变量的深刻洞察后得出的结论。 如果你只有一个视角,那就只能选Yes or no,那怎么会有选择的自由? 人的成长就是在于拥有了很多看问题的视角,从中可以有选择,这就是自由。 这也是职业化的经理人修炼之路。 |
|
来自: blackhappy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