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手苍凉 覆手繁华 — 电影《芳华》评论综述

 金鸽子文艺 2020-08-06

作者简介:江鸽宾,男,50后,中文高级讲师。喜欢旅游,爱好垂纶,兴趣广泛;为人耿介,常眼中揉沙,知微见著。退休后,带孙为主,并以《金鸽子文艺》与文学有梦者神往,偶尔写点生活小感受。

 电影《芳华》评论特辑(二)

DIANYINGFANGHUATEJI

    题记: 过去的时光无法穿越,但那段青涩和美好的芳华,始终有一份温热不曾凉却。2018年开岁,感谢电影音画艺术,让我们重温了属于我们的韶华岁月。每个人“芳华”的颜色,肯定是不一样的。电影《芳华》,不仅仅属于有军旅生涯一族,其中有你,有我,有她、有他!影片芳华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正是整整一代人的缩影和宿命…

 翻手苍凉   覆手繁华

—— 电影《芳华》评论综述

 电影《芳华》与小说《芳华》比较之刍

       电影巜芳华》一波三折,在这个不太冷的冬天“绽放”,注定要引起观众的热议。见诸报端媒体的观点林林总总,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观点一:该片尊重历史、创作严谨、朴实无华,客观真实。剧情融入了许多历史事件,大街上举着红旗与红色标语牌游行的群众,毛主席去世,恢复高考,录放机,邓丽君歌曲,时髦女装,下海经商等等,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与印记。电影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社会根基上延伸与发展,堪称一部难得的制作精良、回味无穷、弘扬正能量的红色军旅艺术大作。

       观点二:该片的剧情和内容完全失真。影片中的女兵们,除了脸蛋美、大腿美、没给我们一点点美感!有着当年军营生涯的老兵观众,回顾当年部队生活,认为当年不管男兵女兵,正气是占绝对上风的。同志之间,战友之间,哪有如此的嫉妒、尖刻和丑陋?影片中以一个群体去猜疑、歧视、欺负一个新兵何小萍,简直不可思议。
        观点三:《芳华》是不能用真实与虚假、香花或毒草来评论的,这也是冯小刚厉害的地方。《芳华》在充斥着冷漠、轻信、野蛮、粗暴,奸诈自私者呼风唤雨,老实善良的人总被侮辱欺负;文工团解散了,社会理想也消散于无形了;英雄到战后陷入困顿无人问津的同时,这部电影最大的贡献还在于:揭示了改开以后浮躁、冷漠、滴血、世风日下的现实。它告诉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芳华,还有公平、正义、责任和担当。

      综合上述三种观点,咋一看似乎各自论据都很充分,如果单纯从朴素的感情出发,去评判一个口耳相传的生活故事,无疑难有辨驳之处。但是,《芳华》是一部电影,影片是有其独特的语言和元素构成的。
       首先,根据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编导要在对原著改编的前提下,去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其原则是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不是去对电影中所反映的某段历史事实和人生轨迹简单的纪录与再现。

      众所周知,剧情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改革开放之初的这段时间,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影片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工团的生活;
       第二部分——对越战争;
       第三部分——改革开放后的金钱社会生活。
       遍览否议,焦点在文工团生活这部分。诸如干部子弟的恃宠自傲、军装事件、假胸风波、伴舞纠纷、雷又峰耍流氓以及有家庭出身问题的何小萍如何能通过政审参上军队的,如此等等。确实,这些非议表面上看,都有其事实依据。

       然而,艺术不仅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才是艺术再现的本质。
       过来人都明白,那是一个疯狂了的年代。置于红海洋的社会背景中,文工团的小环境相对而言,似乎好像是封闭起来的。但是,导演利用电影的直观表现,调动了众多的时代元素,比如红旗、标语、巨幅伟人画像等大量的镜头与画面,和整部影片中“红色”、“庄重”、“宏大”的背景,构成了一种艺术张力,惯通了文工团与社会。在这个大集体里面,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始终处在一种盲目从众的亢奋之中。正是这种步调一致的盲从,构成了文工团的集体无意识。

       什么是集体无意识?

       有一个例子:羊群绕着汽车不停地跑,因为车子档住了周围的视野,他们只能看到前边的羊,所以就形成了转圈。跑到什么时候呢?直到累死拉倒。这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典型(也叫羊群效应)。

       由于自主意识被压抑,反省缺失,镜头下的文工团红楼仿佛成了怡红院、大观园。女孩子们,被加上了一层贾宝玉般的滤镜,生活的基色就成了穗子朱唇皓齿咬破的西红柿,练功房里低鸣的大提琴,泳池旁戏水女孩儿们湿漉漉的乌发和在男孩面前着急收衣裳时的娇羞,还有深夜里不曾捅破薄纸的青春男女。女兵们优美身姿、舞蹈、旋转、嬉戏、洗漱、练功以及为部队野营拉练宣传鼓劲、下部队慰问演出……所有这些,都让观众们欣赏、陶醉、回味在青春活泼、魅力四射的军旅文艺氛围之中。       

      至于众人诟病的文工团里充斥着冷漠、轻信、野蛮、粗暴,奸诈自私者呼风唤雨,老实善良的人总被侮辱欺负的细节,则主要发生在军干子弟与平民出身的战友之间,作为社会阶层的客观存在,根正苗红与出身卑微、傲视与仰慕、摩擦与冲突,在两组艺术形象之间纠缠,势在必然。

       文工团是当时背景下的一个集体象征。政委是政治领队,分队长是技术领队,萧穗子,刘锋,何小平,林丁丁,陈灿,郝淑雯,朱克等都是团队的成员。

      这个团队始终处在集体无意识之中,其特征表现为;
      领队者处在边界位置,很被动,很博大,能给大家一个相对宽广的空间。这两名领头人肩负的任务和使命是那么的神圣,不能容忍成员冒犯一点规矩。集体里每个人都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不能自由活动,主题明确,任务清晰,结构性强;团队成员也有明显的身价,郝淑文,陈灿地位优越,刘锋,何小平处于替罪羊位置,萧穗子,林丁丁则处于二者之间。

      当大的社会背景一旦发生变化,这个团队每个人的自主意识就会先后不一地从集体无意识中悄然萌发,当然,这种萌发是要经过刻骨铭心的蜕变才能够获得的。否则,在集体无意识的盲从中,一个人的自主意识是不可能产生的。生活在真实中的人们,要求打破幻觉,重建个人的意义与责任。其中追求的反抗不是去直接与政治权力冲撞,而是要求生活本身的多元和实现这些要求的基本权利。这种要求本身是人类争取重新获得责任的意识,是一种明明白白的道德行为。
       从人性发展的角度看,集体无意识团体只能占据和淹没个体的人。

       政委本身就是被政治占据的人,规矩面前毫不手软,他对刘锋平时关照多多,可当刘锋稍有个人欲望表达时,就会毫不手软的被下放去连队。何小平在受尽歧视,忍辱负重之后,终而看穿了这个集体的不容人,于是向这个集体发出了第一声对抗:刘峰,明天走时通知我,我去送你!继而演出装病,政委便将计就计,不露山不显水的把政治利益最大化之后,马上将其贬派去当护士。

       分队长因为是技术干部,似乎还有点柔情,但也只能是业务上说一不二的权威,面对女兵之间的闹腾,却显得办法不多少有发言权。所以说,想在这个集体中成长,实现自我显然是不可能的事。试问:这是哪个人的错吗?时代就是那个时代,顺应与选择都会让人力不从心。

       从这个方面分析,电影《芳华》,不能说不是一部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电影作品,尽管有冯式的浪漫和文工团情结,可文工团的每个人物形象是鲜活的,个体命运的发展无疑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其次,从集体无意识到个人意识的产生,势必要经过颠覆性的冲击覆灭式的巨变,才可能打破原有道德和生存体系的桎梏。电影第二部分,是从六分钟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血肉横飞开始的。人物命运由此急转直下。
       何小萍面对断臂残肢,尤其是面对十六岁小战士牺牲前,连果丹皮都不知道为何物的遗嘱,让她完成了由卑微到崇高的蜕变,但是,这样的蜕变却是她始料未及的。在突如其来的英雄称号和对这个称呼的过度宣传中,何小萍经受不了这种光环笼罩和身份地位的突变,她精神分裂了。如果不是文工团战后因裁军而解散,整个养尊处优的集体跌落,何小萍的英雄形象仍然避免不了被嘲笑的结果。
       生存在底层的哲学理念是什么?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这是人们一向遵从的。原则呢?无从而言,只有生存是最为基础的原则。当文工团全体成员茫然失落之后,才是这个集体所有人的梦醒时分,才知道自己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哪里。

       于是,《沂蒙颂》月夜起舞,舞出了内心压抑和潜伏已久的个人尊严。新的何小萍由此诞生了。
       至于刘锋,尽管伤残后被经济大潮拍在沙滩,但蒙自陵墓祭奠战友的同时,我们听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伟大而又平凡的心声:与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们又算得了什么。

       其他几个人物的归宿虽然不比何、刘二人交代的比较清楚。但也是有迹可循:
       林丁丁——半是残忍半天真,为求富贵嫁豪门。
       萧穗子——妙笔生花洞世情,求学之路自发奋。
       郝淑雯——尘埃落定风流客,将门之后豪气存。
       从何小萍的明珠不再叹蒙尘,到全体文工团成员的无可奈何花落去。鲜活的人物形象始终是从集体无意识的解构中一 一丰满起来的。我不知道导演究竟是不是有意在放大并消解那个年代给人留下的伤痕,还是无意中用他娴熟的电影手段展现了真实的人性,并将人性中的美好,无保留地呈现给了广大的观众。虽然我们从电影里没少看到对善良的亵渎甚至戕害、看到阶层鸿沟难以逾越的现实、看到时代变迁的非理性与残暴,但我们仍会为曾经路过生命里一闪即逝的美好而记忆犹新,在一百三十分钟的银屏再现中热泪盈盈。

       岁月是一张温柔的大网,编导从中选择性地过滤了那些黑暗冰冷的故事,放大了那些温暖的色泽。平凡之人或许无法抵抗时代的洪流,无法选择相逢于战火纷飞或是盛世太平。但每一代的青春都可能被烙上相同的深深的印记。

       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
       冯小刚、姜文和张艺谋是中国影坛的三剑客。尽管颓势难逃,冯小刚这个老男人却表现为最挚着,还能时不时在银屏上放几声“老炮儿”,搞出意想不到的热闹来。《芳华》编年似的叙述结构,三处长镜头的运用自如,隐喻性的年代标志物象征手法的突显,唱响特定时代风采的数首插曲的低沉回环,都给影片《芳华》带来了艺术上的深刻性……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想的话很多,就此打住。
       结语:《芳华》已逝,流年可忆。追梦不断,未来可期。

   来稿强调原创文学原创书画作品(拍成照片)如有抄袭,文责自负。附作者简介和本人彩色横幅照片,并发送至364393068@qq.com 邮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