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歙县西乡方言 (徽学研究)

 金鸽子文艺 2020-08-06

作者简历:汪育真,老三届。曾被评为全县科学技术先进分子代表受到嘉奖。是一位业余徽学研究者,整编了《徽州名居和义堂》,主编志书《采白故里西溪村文化志》,编著《歙县西乡方言》。2013年被歙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第二十六节  犁、耙、耖

犁、耙、耖三样是旧时农民种田必不可少的农具,面对现时突飞猛进的农业机械化,其已被淘汰,不再作为农具为农民所用,在后辈的人群中也已鲜为人知。

犁是用来耕田的,耕好再耙碎,耙好再耖平(指水田),也就是说耖仅适用于水田。

同样是耕田,名目却繁多。耕板田分春板、秋板和冬板。春季灌水翻耕的叫“耕春板”;秋季翻耕种午茬作物的叫“耕秋板”;冬季翻耕闲置的板田的叫“耕冬板”,翻耕冬板的目的除充分利用冰冻促使泥土风化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消灭隐藏在稻茬里越冬的害虫及虫卵。春耕时再灌水翻耕春、冬板的田,又叫“耕头遍”,水浸几天后接着再耕的又叫“做二遍”,栽秧前再耕又叫“蔸田”。“蔸田”的谐音是“丢田”,一点也没错,往往都是耕一犁丢好几犁,扶着犁在田里拖拖而已。一块田要耕上几遍方能栽秧。春天耕种有绿肥的田,又叫“翻青”。耕田虽然名目繁多,但在技术性上较耙田和耖田低的多,按照顺时钟方向,右转弯调头依次翻耕,指挥牛的口令是:“溜哧”。不过深浅一定要把握好,太深则谓“剜深”,除牛拉不动外,稍不留意还会发生“扯犁(损坏犁)”;过浅则谓“搁浅”,容易“漏犁”;田过潮不好耕则谓“吊底”。农谚里就有“田要深耕,儿要亲生”一说,足见深耕之重要。继而又想起方言中的一个成语:“一犁耕到嘚(底)”,喻义那些蛮劲十足、一意孤行,遇事不会转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人。耕板田先得剖“八字犁”,再“合四犁”,先耕中间,后耕“圈夹”。“耕头遍”则是先耕“圈夹”,亦称“做里、外螺”,先靠田塍顺耕三犁,再调过头反耕三犁,然后再从田内两畦之间的沟里耕起。“做二遍”和“蔸田”则没规定,任你随心所欲。

耙田的目的旨在切碎翻耕好的土壤。耙田不比耕田,为提高工效,大多左转弯调头居多,指挥牛的口令是:“斜之”。耙田的关键是站在耙上要把握好重心,掉下耙则绝非儿戏。耙有铁耙(剑耙、柳叶耙)、木耙、阴阳耙(前列是铁制耙刀,后列是木制耙刀)三种。“剑耙”是用来耙板田,切碎土块的,有些初学耕田者,往往会有“漏犁”的现象,用“剑耙”耙田时,便能将这漏耕的田土切碎,民间便有俗语“耕不着,耙哩着”之说,以此喻意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总有一处会得到相关的照应;“柳叶耙”、“木耙”、“阴阳耙”仅用于水田,主要是用来将水田中的泥块压碎于水面下。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耙,叫“滚耙”,这种耙只用于收割完早稻后的“烂污田”,打完“滚耙”后用来栽种晚稻。“滚耙”耙刀是一个带有八个页片的木轮子,耙上装有凳子,凳边立有木柱,供操作者扶住稳坐耙上。“滚耙”在牛的牵引下,耙下滚动着的轮子便直接将田土翻起压烂,省去翻耕的手续。

   耖田是门技术性很高的农活,没有特定的法则,需看田耖田,灵活处理。但对灌水的深浅要求严格,水多则无法看出田面的高低;水太少除不易看出田面的高低外,还会发生烂泥随耖到处流动的现象,又称“涌耖”。耖田不是一耖紧挨一耖,要留有“耖弄”,以便调头。耖田得先放“清耖”,“清耖”耖完后再“磙田(即耥平)”。“磙田”是在“耖齿”下绑缚一根稍粗、且长度适当的毛竹管子,用牛拉着耖,将田耥平。“收耖”是关键,要选择在田块的最低处“收耖”,切忌选在“出水缺”处“收耖”。

综上所述,民间便有了“犁轻、耙重、耖难拖”和“死犁、活耙、新鲜耖(指犁田、耙田、耖田)”之说法,分别显示出三种农活的劳动强度和所拥有的技术性。

犁田、耙田、耖田三种农活乃上等农活,只有老农方能胜任,为此能被大家冠之为“犁、耙、耖俱全”的人很吃香,令人羡慕,甚至于作为女方挑选佳婿的条件之一。

有关犁、耙、耖的俗语还有“粗牛难为犁、耙、耖”。“粗牛”指没有调教好的耕牛,“难为”是一方言词,指不经用、使用时损耗大。此话平日里是用“粗牛”来喻义那些办事性格粗犷的莽汉,评判、责怪他们不珍惜劳动工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