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玉红 ▏ 车子变奏曲 (散文)

 金鸽子文艺 2020-08-06

车子变奏曲

文  /  刘玉红

(山东潍坊)

我的家里,有一辆手推车,车身全部用木头做成,车子中间是高高的车脊,底下安装车轮,车脊两边是平平整整的木条拼接的底座,最外边还有用木棍捆绑成的车边,以防装在车上的东西不会掉下来,车子后面是两根光滑的木条做成的车把,人们可以两手握着车把来推着车子前行。车把上拴一段绳子,叫做车袢,驾车时将袢搭在肩上,靠肩的力量帮助手臂担负起车子的重量。车轮两旁各有两片长方形木条,木条上钻有小孔,穿上铁条,捆在车把上,这就是简易的车闸,用来控制车子的速度。这个设计,还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辆车子,就是当年父亲最先进的运输工具。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辆这样的车子。村子里不论大人小孩,都是驾车的好把式。靠着这种手推车,村民们上山下乡,推粪运粮,春种秋收,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农耕生活。

我的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同样的,每天驾着这种手推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一家老小的生计而奔忙。坐落在群山之中的农村,土地零散而偏远,山路崎岖难走,村民种地那可真是困难重重。每天天不亮,母亲就起来做早饭,同时准备一家人的午饭,因为田地都在山上,离家很远,下地干活,一去就是一整天,所以早上出发的时候,父母就把午饭带上,干一上午的农活后,蹲在田间地头,趁休息的空隙,顺便把午饭也吃了。

在我的记忆中,我和弟弟跟父母去田里干活,常常的,我们姐弟二人,坐在车子两旁,母亲在前面拉着车子,父亲在后面推着,车把上挂着一家人的午饭,还有一暖瓶热水,几块咸菜疙瘩,一家人浩浩荡荡向山上进发。车子一路上吱吱呀呀的唱着山歌,父母边走边说着闲话,我和弟弟则坐在车上嘻嘻哈哈,好不开心。猛然间,车子压到了一块石头上,我们一下子被颠起来,又重重的落在坚硬的车桩上,屁股颠的生疼生疼的,一家人却哈哈大笑一阵,一路前行一路欢哥。

秋收的时候,我和弟弟跟着父母去山上晒瓜干。七八岁的孩童,要承担拾地瓜、摆瓜干的重任。这可不是个轻松的活,站着干,那要一刻不停的弯腰、站起,一会儿腰就疼痛难忍;蹲着干,不一会儿就腿脚发麻,失去知觉。刚开始,在父母承诺干完有种种优待的激励下,我们干劲还挺大,可这毕竟不是有趣的活,干着干着就不想干了。后来,弟弟干脆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任你这么哄怎么训,就是不干。眼看天都快要黑了,地里的地瓜还有一大片,父亲一着急,完全没有了往日的慈爱,一把拽过弟弟来就是一顿猛揍,我在旁边吓得大气也不敢出,赶紧蹲下干活。那一天,弟弟的哭声在我耳边响了好久好久,让我好长时间都对父亲有一种畏惧感。现在想想,不是父亲太过严厉,实在是那时的生活让人们无暇去顾及亲情。

那个年代,小推车是最先进的运输工具,自行车则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了。那时候年轻人说媳妇定亲,讲究的是三转一响。三转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一响指的是录音机。谁家小伙要是有了这三转一响,那娶媳妇可就十拿九稳了。一个不大的小山村,自行车那可是稀罕物。能骑着自行车在村子里转一圈,那可是无上的风光。骑在擦得锃亮的自行车上,双脚踩着车登子,潇洒的蹬上几圈,车子便飞奔起来,手不停的打着车铃铛,一路叮铃铃响个不停,人也跟着飞起来,引来一路羡慕的目光。

谁家要是买了自行车,那一定是实施特级保护措施:车架子要用彩色塑料绳缠起来,车座要用布套套起来,上面缀上彩色的流苏,随着车子的转动,流苏也如水流一般来回摆动,煞是好看。就连车钥匙,也要配上好看的饰品,挂在车上,摇摇荡荡,十分诱人。自行车用了之后,一定要擦安静放到最安全的地方。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某某家的自行车放在地上不放心,就在墙上砸上楔子,挂在墙上。还有这样的笑话:有人去某某家借车子,他说:“借老婆也不借车子。”还有人在公众场合为了夸耀自己说:‘我今天骑着自行车出了个门,那自行车是真好,我脚一蹬就是四十米,一蹬就是四十米,连蹬四十八蹬,一下子就到了。’“那你走了多远呢?”别人问他。“将近二里路呢。”当然,这些都是笑话,是人们在贫乏的生活中演绎出来的调味品,但也足以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对自行车的稀罕、珍惜。

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是父母花费了一年的积蓄买的,大金鹿牌,大轮子,笨重,结实。自从有了自行车,我就天天想着能骑自行车。学骑自行车,我可是吃尽了苦头。先在车子后座上绑上一根木棍,以防车子歪了的时候不至于摔倒。然后就开始溜车子,等车子溜得很熟了,就开始学习骑上去。因为个子矮小,站在车子横梁上脚都够不着车蹬子,那就只能把腿伸到横梁底下,歪着身子来骑车子。曾经有一次,刚刚学会骑车的我因为控制不住车子的方向,一下子摔在了马路旁边的水沟里,脑袋竟然把湿乎乎的水沟砸上一个圆圆的坑。慌慌张张的爬起来,不先看看自己摔到哪儿了,先看看车子摔坏了没有,怕摔坏了车子回家挨揍。回到家里自然是一个字都不敢提。等到第二天一起床,才觉得自己腿疼得厉害,看看腿上竟然磕出了一大块淤青。

这辆自行车在我家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父亲骑着它赶集,卖农产品。过年过节,父亲就带着我们姐弟二人出门走亲戚。我坐在后面,弟弟坐在前面的横梁上,车轮骨碌碌飞快的旋转,欢声笑语洒满一路。后来,我家买了全村第一辆拖拉机,那可是全村最先进的现代化机械装备了。有了它,春种秋收,运肥收粮,再也不用肩挑手抬,前拉后推的用小推车了。每次跟父母下地,我都抢先坐在驾驶员旁边,随着拖拉机的“突突突”的声音响起,车子便威武的向前跑起来。虽然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呛得你鼻孔发黑,一路上屁股被颠的生疼,心里依然乐开了花。

(网络配图)
时光真的是来去匆匆,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木制小推车、老式自行车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农民下地种田,再也不用靠小推车来运输了。各种农用车花样繁多,功能齐全。我七十多岁的老父亲也赶了一回时髦,买上了三轮车,下地种田收粮,赶集上店,开上三轮,一切就绪。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种地,真是容易。不用挑也不用抬,收拾好了,装到车上,一踩油门就到了。农民赶上好时候了。”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等等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取代了老式自行车,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现在,就连小时候做梦都想不到的轿车也开进了千家万户,非常普遍了。坐上自己的家庭轿车,脚踩油门,车子便风驰电掣一般,好不惬意。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儿时关于车子的记忆,时时萦绕心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车子,也奏响了慷慨激昂的变奏曲,以它特有的方式来诠释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车轮滚滚,载着我们一路向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