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麻雀爱读书,谈诗论文,走进古人。《王禹偁诗文传》为您讲述宋初文学家王禹偁的一生。雍熙三年(986)的一天,邻近萧山县的知县李允派人给王禹偁和罗处约送来一幅《潘阆咏潮图》,请罗处约为此画作序,王禹偁题赞。罗处约写完序后,拿来给王禹偁题赞。王禹偁当时正生病,没有心情作文,就把此事暂时搁置。等到他病愈,展图观看,再细细品读图上的诗句,不禁赞叹“绝唱”。潘阆(làng)(?—1009),字梦空或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邯郸)人,是宋初著名诗人。为人疏狂,好与名士交游。长期在江浙间寄居,以卖药为生。他曾写过《浙江观涛诗》,在江浙间广为流传,李允送来的《潘阆咏潮图》就是请人依据这首诗而画的。这首诗没有流传下来,但潘阆后来一首描写钱塘观潮的词却流传甚广,这就是《酒泉子·长忆观潮》: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略略揣摩出《浙江观涛诗》的意境。王禹偁观完图、诵完诗,题赞一篇:
《潘阆咏潮图赞》 天生潘阆,以诗为名。卖药泽国,吟潮海城。 风引鹤领,霜号猿声。天地借意,鬼神以惊。 闻之心骇,诵之骨清。卢肇之赋,但述虚盈。 光庭之论,徙日纵横。何如一章,穷万古情。 中舍李公,爰徵画工。快自象外,写于图中。 吟态伊何?昂头指空。寒沙暮岛,望月孤鸿。 吟声伊何?含水咽风。秋山虚谷,喷霜晓钟。 笔精墨妙,幽致何穷。凌烟有阁,甘泉有宫。 “风引鹤领,霜号猿声。天地借意,鬼神以惊。闻之心骇,诵之骨清。……何如一章,穷万古情”,这就是王禹偁对诗中意境的解读。可以看出,王禹偁对潘阆的诗才非常赞许的。在这篇图赞的《序》中,王禹偁说潘阆“总角之岁,天与诗性”,是说潘阆的诗才是天生的;而“弱冠之年,世有诗名”,他年轻时就有了诗名。王禹偁又读了潘阆其他的诗篇,觉得他的诗寒苦清奇,类似贾岛、孟郊;而潘阆虽有文才却不愿参加科举,王禹偁认为他超凡脱俗。这次是王禹偁和潘阆“闻名未见面”的交往。到了第二年年初,潘阆就带着弟子刘少逸来到了苏州,拜访王禹偁和罗处约。刘少逸,越州(今浙江绍兴)人,七岁时父亲去世,没了依靠。潘阆遇到他,“见而奇之,乃引之以语,教之以诗。”这个孩子非常聪明,一学就会,词句老成,令人震惊。到了十一岁,作诗三百篇,水平与古人不相上下,编为一集,名为《佩觿集》,这次带来苏州,请罗处约作了序。杭州、越州的官僚多是朝廷名臣,听说有关这位神童的传闻后,纷纷邀请他见面,“出句度以试之,穷奇险以难之”。而刘少逸应声而答,就好像早就知道答案一样;又好像孟郊、贾岛这些前代诗人的魂魄潜伏在他身旁,替他作答。王禹偁以前就听说过刘少逸的传闻,但不是很相信。这次见到,也用联句试他,同样感到震惊,感慨“以刘生之天才,过潘生之善诱,成此神异,不其然乎?”两年后,十三岁的刘少逸考中进士,太宗又亲试诗赋,非常满意,授校书郎,留他在三馆读书。王禹偁和潘阆也于这次见面定交,二人意气相投,交往甚密。这年八月,王禹偁和罗处约三年任期已满,太宗听说了二人的声誉,召他们同时入京。就这样,王禹偁离开了长洲县,离开了苏州。临行时,潘阆有诗送别王禹偁:《送王长洲禹偁赴阙》 蒿兰不并香,泾渭安同流。 小人有千险,君子生百忧。 名重圣主征,道光史策收。 一鹗秋空飞,鸟雀徒啾啾。 在这三年内,苏州的名胜古迹、风土文物给王禹偁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他这样总结在苏州的三年时光:吴郡包山侧,长洲巨海湄。 万家呼父母,百里抚惸嫠。 敢起徒劳叹,长忧窃禄嗤。 宦途甘碌碌,官业亦孜孜。 政事还多暇,优游甚不羁。 村寻鲁望宅,寺认馆娃基。 西子留香径,吴王有剑池。 狂歌殊不厌,酒兴最相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