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并购重组萎三年的原理解释

 生命在于静止YY 2020-08-06

来自剑胆琴心123的雪球原创专栏

并购重组无论是不是好重组,涨幅一次性完成后,一定会长期阴跌。如果是忽悠式重组,那在周月线上一定直接划大弧度。我口头禅说的一定,指的是大概率,当然不妨碍有业绩持续增长或者产业协同很猛的并购,比如中际装备变身中际旭创正好遇上风口的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或者ST黑豹变身沈飞正好遇上MSCI也算。但是你不能把这种例外当投资目的,至少我是没有能力吃潜伏重组直到重组后高成长的。当重组后,人们认为是好企业,对我而言,往往视为撤退信号。

我们研究以下几点:

1,被收购资产的估值。基础法之类的好说,尤其是收益法下的问题。配套产生对应的业绩承诺,这时候应该以行业深度去研究其是否可达成可持续,一般不可持续甚至难以完成。为什么?我们看下一条。

2,被收购资产的证券化,在一级市场的表面,其实有形无形的都受到了二级市场的影响。什么意思?比如公司发展不错,按净利润的10倍去算PE。然后再做“对标”,对标已上市公司。如果发现这个行业目前普遍高估值高市盈率,有风口,往往是上市好时机,因为不仅业绩好故事也要好。二级市场市盈率60倍,我按20倍以内算谨慎了吧?当然还是有法规潜规则的。比如新股上市强制压制23倍,收购上市一般10几倍。而上市前一级市场入资都已经倍数不低了,甚至倒挂。所以好资产本来就贵,至少不会便宜。收购方与被收购方都是融资方,机构和散户属于出资方。买的不如卖的精。简单说,在上市之前,同样已经经历了业绩题材风口等诸多因素。

3,唯市值论。在做并购交易时,往往一级市场不太考虑已有涨幅,只看市值大小。机构可以不看,投行可以不看。但资深散户韭菜可以看。二级市场绝大部分时间的涨,如果是一只壳,会有提起溢价炒作,提前反应的问题。而正常的机构式估值体系不仅滞后,甚至有时候很愚蠢。

4,产业协同的不确定性,不管是横向纵向整合,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认为未来三五年有这个必要。但是我一直觉得董事长,董监高也有职业病,就是喜欢乐观估计市场发展。上市公司的利润饥渴下,以及市值最大化论调,能够并表大放异彩的,肯定会描绘的过于精彩。而中国市场的供求格局,政策风险,在三五年内有巨大不确定性。

5,产业投资。纯属为了布局产业赛道、生态会衍生产业链的,属于董事会级别长期战略需求,不符合我这种追求“赚快钱”的二货散户。至少我没有与企业同生死共成长的牛逼情怀。所以即便是BAT或产业大基金入资,也要注意市场把长期效应用短期股价消耗的问题。

6,起床,刷牙洗脸,下楼吃饭,赶高铁。手机打不了太多,有空时回来继续补充。

$上证指数(SH000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深证成指(SZ399001)$



作者:剑胆琴心123
链接:https://xueqiu.com/3216879181/113353861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