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博科普】鳌峰书院:坊巷之间,带你感受这座百年遗产带来的文化魅力!

 老朱748ib1xkur 2020-08-06

书院,作为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育机构,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福州自古有“书院之城”美誉,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教育达到顶峰,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唐宋以来,以鳌峰书院为首的闽都书院,先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日,

让我们透过闲暇之余,

云游坊巷之间,

一起来重温这座百年古厝

所带来的文化魅力吧!

清代福建省城四大书院之首:

鳌峰书院

清代福州四大书院,即鳌峰书院、凤池书院、正谊书院和致用书院。以书院的规模和藏书的多少来论,鳌峰书院为清代福建省城四大书院之首,坐落于于山北麓、鼓楼区鳌峰坊内,全省的最高学府。

书院自1707年创办以来,持续200余年执福州学术文化之牛耳,走出了林则徐、陈宝琛等大批杰出人才,是清代福建最大、最著名的书院,被誉为“东南第一学府”。


书院初建


鳌峰书院原是明代进士兼四川巡抚邵捷春故宅,后由清代著名理学家、福建巡抚张伯行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将其扩大面积,捐俸购屋,在福州于山麓鳌峰坊创办了“鳌峰书院”,置办学田以供诸生,又“出家所藏书千卷,充牣其中”。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废止,书院改为“校士馆”,后又改为福建法政学堂。辛亥光复时学堂毁于火,书院原有设置,除一座假山外,荡然无存。而鳌峰书院新址在斜对面,坐落在李世甲故居旁,“福州道德讲堂”落户于此。

壹丨气势恢宏,藏书之富,甲于天下

鳌峰书院于2009年在原书院旧址附近选址重建,占地近600平方米。走入书院大门,前厅栽种的树木郁郁苍苍,200多平方米的正厅呈现眼前,正厅上方高悬的匾额内容是康熙、乾隆两代皇帝为书院题写的“三山养秀”和“澜清学海”。

鳌峰书院的雄厚财力使其院舍恢宏、设施完备,拥有完善的设施和优美的环境。院内有书舍一二百间,后院有花园和一口大荷池,周围还有假山、石洞、楼、亭、池、榭,一路夹植松、杉、竹、柳,环境幽美,整个院落布局颇具“园林韵味”。书院内种的荔枝也十分有名。


后院亭台、假山


书院正堂、侧厢房

书院初建时就有专门的藏书楼,在《福州府志》中均有详细记载。此外,还配有祭祀用的大成殿、文昌阁、五子祠、二十三子祠、张公祠、三贤五先生祠,讲学授课场所正谊堂、崇正讲堂以及“敦复”“笃行”“崇德”“致用”四斋楼。


鳌峰书院全图

鳌峰书院被誉为“东南第一学府”,自创办以来,得到了福建地方政要的重视和扶持,更是得到了清廷的支持和奖励。康熙、乾隆皇帝都送了银两、赐御书以及题字匾。


三山养秀“匾额

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赐“三山养秀”匾额,还赐予大批皇家收藏的珍贵书籍;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皇帝赐经书八部及御书《孝经法帖》一本、《渊鉴斋法帖》十本、《淳化阁帖》十本。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赐帑银一千两;乾隆三年(1738年),赏帑银一千两,赐额“澜清学海”;乾隆十一年,又赐《律书渊源》一部。


”澜清学海“匾

贰丨润泽两百年 执闽学术文化之牛耳

鳌峰书院自创办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闽省最重要的省立书院并保持着文教中心的地位,也曾受到朝廷的极高重视,这和鳌峰书院本身的成就有着极大的关系。

鳌峰书院秉承朱熹教育思想,以研习理学为主,成为清代传播程朱理学的重镇之地。主张继承“程朱理学之学统”,提倡“黜浮华崇实行”的学风,是一个讲学宏道、培养科举人才,集学术研究、整理出版书籍和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书院。

程朱理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思想教育的官方主流哲学,其产生跟福建有着直接的关系。张伯行是著名的理学家,他建造书院的目的正是为了弘扬理学,而大儒朱子的学术观念乃是“道问学”,这也是张伯行创建书院之时就建造藏书楼的原因。

鳌峰书院设山长(校长)、监院各1人,书办2人,丁役数人。历任山长有蔡璧、蔡世远、沈廷芳、孟超然、郑光策、陈寿祺、郭柏荫、陈宝琛、张元奇、郑锡光、林枝春等,皆名师硕儒。

书院在全省范围内招生,包含台湾府。每年二月初旬,书院通告招考。招收对象为全省各地品学兼优的生员(秀才)、监生和童生。学校聘请各方名士来书院讲学,每天免费向学生供应饭食,一年发一套衣服。每逢月初或中旬,由山长主持学习和测试。每年二月十五日以前,由督、抚亲临院中举行甄别考试。


民族英雄林则徐

至1905年撤销为止,书院共考取进士163人,举人700多人。更值一提的是,鳌峰书院培养了大批在福建甚至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林则徐、梁章钜、蔡世远、蓝鼎元等都是鳌峰书院的毕业生。此外,清代福建省三个状元之一林鸿年也是鳌峰书院的学生。

叁丨名山脚下多贤士 文化影响跨两岸


鳌峰书院志浮雕

书院创办期间也培养了许多台湾学子,将闽台两地文化融为一体。鳌峰书院的一位山长曾赴台讲学,为此,台湾的书院深受其影响。

以鳌峰书院为桥梁,闽都文化深刻影响者海峡两岸。清朝统一台湾初期,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福州成为当时闽台当地的最高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列全国顶级书院的鳌峰书院,成了不少台湾学子慕名求学之地。台湾学子曾以报考鳌峰书院为荣,在《鳌峰书院志》中就记载了许多台湾士子求学的情况。


位于台湾宜兰的仰山书院

从福州鳌峰书院毕业的闽都士人,有些到台湾担任教职,将闽都文化带到台湾,教书育人,传播儒家思想,大力发展当地的文教事业。清代台湾各地先后设置书院,其中就深受福州鳌峰书院的影响。

鳌峰书院历经了198年辉煌岁月,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废科举时被撤销,后改为校士馆。辛亥革命福州光复战役中,部分毁于炮火。民国时期,美以美教会购其空地,重建协和幼儿师范。


格致中学、教育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鳌峰坊长期以来崇文重教,鳌峰书院虽毁于炮火,但文脉延续,使得如今的鳌峰坊巷内人文气息依旧浓郁,聚集了许多文教圣地如:格致中学、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小学、蓓蕾幼儿园,呈现出“书香之气正浓,书院文化正盛”的景象。书院内还不定期举办文物知识讲座、民俗文化讲座、名人传记讲座、传统古建筑讲座等活动。

道德讲堂


知识窗

住在福州的朋友们一定听过无数次“鳌峰”这个词,因为福州有鳌峰大桥、鳌峰洲、鳌峰坊。但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起名“鳌峰”,在文风鼎盛的鳌峰坊里又藏着那些历史故事?接下来榕小博将为您一一解答,关于”鳌峰“的那些事!

01

“鳌峰”之名从何而来?


鳌峰是福州“三山”中于山的主峰,因其形状酷似鳌鱼而获名“鳌峰”。在宋元时期就名扬八闽各地。《三山志》与《闽都记》中都载道:“鳌顶峰,宋状元陈诚之读书处,旧为嘉福院。”那状元陈诚之住在哪呢?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鳌峰坊!

02

鳌峰坊的那些故事,你知道吗?


鳌峰坊位于著名的于山风景区脚下,这里自古以来文脉聚集,文风蔚然,人才辈出,历史悠久,东接五一路,西通法海路,北向安泰河,南朝于山北麓。作为百年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坊名几经更替 坊里故事多

历史上,鳌峰坊变更坊名和于山有着诸多联系。据传,汉代曾有九兄弟在于山修道炼丹,因民间传闻于山又称“九仙山”。


坊巷内曲径通幽、精美彩绘

唐代,处在于山北麓的鳌峰坊在山北建坊,名为九仙坊。到了南宋,坊内书生陈诚之在于山勤学苦读,高中状元,九仙坊更名登瀛坊。瀛洲是古代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在陈诚之高中状元后改坊名为登瀛坊,其寓成仙,有着美好的祝福。元代以后改为“鳌峰坊”,取“独占鳌头、文压群芳”之意,名称一直使用至今。

鳌峰坊坐拥诸多名人故居,这一条短短的坊街内人杰地灵,除了宋代状元陈诚之,还有明代陈谨两名科举状元,各朝代都有贤人哲圣出自此处。

03

独占鳌头——状元峰


状元峰又名“鳌顶峰”,位于于山最高点,明代曾有诗赞:“千古鳌峰频仰止,书声一派水东流”。这里比鳌峰书院更早有名,南宋状元陈诚之曾在这里读过书,并高中状元,因而称为“状元峰”,鳌峰坊的地名就是由“鳌顶峰”而来。

02

鳌峰洲与鳌峰大桥


经过时代的发展,鳌峰洲内渐渐出现了鳌峰洲社区、鳌峰洲大桥等以“鳌峰”命名的地方,这些名字的由来,都源于鳌峰坊内的鳌峰书院。

鳌峰洲

鳌峰洲是鳌峰书院的学田,位于台江区瀛洲街道境内,据传,清代以前这里曾是闽江中一片1000多亩的沙洲,后被围垦成大片的田园。在雍正十一年(1733)前,鳌峰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是由地方官员自筹解决。后来张伯行将闽江中的一片洲地划拨给鳌峰书院,作为“学田”,以弥补经费不足。


鳌峰洲大桥

康熙四十六年(1707),福建巡抚张伯行在鳌峰坊内创办了鳌峰书院。为了办好书院,张伯行倾尽全力,为了弥补经费的不足,将这1000多亩的沙洲收回,划拨给鳌峰书院作为“学田”,那片洲地也因此便取名为“鳌峰洲”。

部分资料来源:鳌峰坊、家在鼓楼、福州文明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