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博科普】福州古厝系列(55)福清海口龙江桥

 老朱748ib1xkur 2020-08-06

海口小镇

众所周知,

福建的古桥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其式样繁多、工艺独特、规模宏伟,

自古就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说法,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一座古桥,

可以称得上是

福建古代石梁桥的活化石!


前言

民间流传的福建省古代四大桥梁分别是: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的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泉州洛阳桥、号称中国古代最长石桥的晋江安平桥、单根石梁重达200吨的漳州龙海江东桥以及福建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福清龙江桥。

福清文状元——黄定

福清古有“五马山崩出宰相,龙江桥成状元来”的民间典故。其中“龙江桥成状元来”指的是在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桥落成后再过四十三年(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福清一都(曾属永泰县)状元黄定来海口游玩,而里头提到的古桥就是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位于福清海口镇的龙江桥。

追本溯源——探寻古桥历史

 龙江桥,又名海口桥,位于福清市海口镇龙江入海处,横跨龙江下游。龙江桥初名螺江桥,后改名永平桥,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是侨乡福清市现存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梁桥,也是福建省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之一。1961年5月,龙江桥被省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福州地区的大多数桥梁都是由民间募款修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僧人倡建或参与募集善款,龙江桥也不例外。

龙江桥 旧照

据记载,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等有感于龙江水肆虐,海口龙江两岸人们往来都要靠小渡船,交通十分不便,又因当时过往行人之多,虽有过渡船只,但因位于龙江入海口,江流湍急,常有覆舟溺人之祸,时常遭遇台风侵袭无法航行。因此两位僧人出于善举,倡议建造跨海桥梁,以方便两岸百姓往来。僧人四处化缘筹措资金,百姓为其诚意所感动,响应者颇众,后乡人陆续募款,历时十一年艰难施工,于宣和六年(1124)建成竣工。

龙江桥上留下的文字记载

南宋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进士林栗加以续建,将桥头与陆地间的滩涂以引道相连,并取古谶语“江南沙合接龙首”之意,将其更名为“龙江桥”。后来,进士林梦与在桥头建“龙首亭”,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碑亭。惠图、守中禅师逝世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曾在桥头村建“二禅祠”。

长桥镇海口,双塔锁巨龙

1

 关于古桥的建筑结构

龙江桥为梁式结构的石桥,采用花岗岩建造,先以巨石填基,再砌桥墩,坚固凝重。桥全长约480米,桥宽5米,大桥加上引桥,总长700多米。现存石桥共有40孔39墩,孔径9米至13米不等。桥墩高6米,桥墩为船形,两端出尖,以分水势。桥墩长10米,桥墩上铺以6块巨大条石为梁,两旁为石栏杆,每块石梁约重15吨,在石梁之上再横铺石板形成桥面。桥面两侧设立石扶栏杆,整座桥看上去古朴厚重,给人一种饱经沧桑之感。

船形桥墩

龙江桥西南端原建有仪凤门,寓意“有凤来仪”,后又在桥南两侧建有两座左右对称的两尊镇桥石塔,七层六面,均为实心,塔高约5米,上有描绘龙江桥雄姿的对联:“长桥镇海口,双塔锁巨龙”。塔身刻有坐佛、侏儒、狮子、莲花等人兽花鸟纹饰,雕工精细,神态自然。

塔身纹饰(左)、镇桥石塔(右)

据说龙江桥的各个桥墩原来都是有名称的。有的根据传说而来,如“猪屎墩”说是捡猪屎的农夫集资修建;“豆腐墩”则是由做豆腐的小商集资修建;有的由形象而来,如像瓜蒂的“蒂蒂石”;有的以石色定名,如“红红石”“青石”;有的是指桥下特产,如“大爪”,还有“母鸭墩”“高墩脚”“短墩仔”等等。桥头还有几块纪念石碑,镌刻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至民国的400多年间重修过程及历代仁人发起捐修古桥的事迹。

2

关于古桥的修复

 龙江桥历史久远,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数百年间频频遭遇洪水、飓风、海潮的袭击,每次自然灾害都会给桥梁造成一定破坏。据史料记载,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至民国时期的400年间,几经修葺,平均二三十年就大修一次。每次大型修缮,当地乡绅均出面树碑立传,表彰功德,在桥头竖碑记载,如今尚有数块石碑立于桥头,成为历史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对基础进行加固,对破损的桥面桥栏进行更换保养,先后把第六、七、二十六孔的木桥面改修为石桥面。1962年一石梁断折,经县文教局报请国家文化部及时拨款维修,使得桥身总体维持了原貌,不仅继续发挥着沟通南北的交通作用,而且堪称福建宋代石梁桥的活化石。

 龙江桥建成迄今已历893年风雨侵蚀,海浪冲击,依然坚实如初,成为沟通两岸民众往来的桥梁,足见古代造桥工艺之高超。

3

关于古桥的历史价值

海口镇是福清市五大古镇之一,也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城镇,位于福清东北部,是福清的母亲河龙江入海之处,因雄居福清湾顶部,揽龙江入海故得名“海口”。海口古镇依山襟水,海上贸易发达,曾被称为“小杭州”“小泉州”。

海口镇,一个与拼搏和开放有关的地方

早在唐朝时海口镇就已是福建东南沿海的军事要塞,自古就是水陆交通要道。而在旅游资源上,海口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这里江面宽阔,涨潮时海水汹涌,汪洋一片,一座宛如巨龙的长桥——龙江桥就横卧这里,千百年来造福两岸民众。

龙江桥义无反顾选址于此,风雨九百年不倒,靠的是它高度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历史上的多次重修都没有破坏它初建时的原貌。虽历经近千年风雨剥烛,却依旧完好无损,如长虹横卧于烟波淼淼的龙江入海口,是福建所有桥梁里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桥,其考古价值意义要比其它桥梁高很多。

1993年,著名侨领林绍良欲重建龙江桥,将其改建成现代机动车通行的水泥大桥。文物专家认为此举不妥,文物不可再生,建议另建新桥。林绍良采纳了专家意见,在龙江桥东面数百米处建了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水泥钢筋结构的“元载大桥”。两桥平行横跨龙江口,让历史与今天对话,共同诉说着一个不变的主题:造桥铺路,功德无量。沧海桑田,岁月变迁。

1993年12月建成的元载大桥

漫步古桥,桥面条石长短不一参差不齐,两边石栏有的是旧柱新栏,随处可见维修保养的痕迹。桥下石墩两头尖如船头形状,颇有朴素典雅古色古香韵味。沧海桑田岁月变迁,龙江两岸多处淤积,江面变窄,古桥虽没有了往昔浩瀚飞虹之感,却使它增添了些许拙朴品质和非凡气质,显示出先人能工巧匠的超群智慧。

一座石桥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它曾是那个时代福清繁荣的象征,围绕着海口桥的传说更是讲不完。时过境迁,这座古桥虽然在风吹雨晒中矗立了千年,承载了岁月的沧桑,但依旧如同当年的雄姿,长龙卧波,波澜不惊,颇为壮观,留给我们的是那份最质朴的文化情怀。

福清古桥二三事

勤劳勇敢的福清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建造出数量众多的古桥。这些千姿百态的古桥,在为百姓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玉融大地添增了风光。

福清盛产花岗岩,故古桥多为石板铺设。宋代以后,因福清工匠开采凿琢和吊运重型石料的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建造古桥于宋、明两代开始盛行。

据《福清县志》记载,福清当时的古桥有60多座,有年代可考的有32座,其中宋桥17座、明桥12座、清桥3座。比较著名的古桥有:里桥、龙首桥、水陆桥、宏路桥、龙江桥、灵源桥、波澜桥、五龙桥、万安桥、迎仙桥等。

福清古桥造工精细,坚固耐用,充分显示出古代福清人民的聪明才智,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但由于历经沧桑岁月,这些古桥多已荡然无存,如今还保存原貌的只有龙江桥、蹑云桥和波澜桥三座,其他尚存的古桥大多历经多次重修或重建。

【完】

(部分资料来源:福清市文化体育旅游局、福州晚报、闽都文物史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