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嘉珉:邓名先生《觉偈》读后(午)

 陈嘉珉图书馆 2020-08-06

(原载邓名著《一诗一吟》,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6月第1版)

午  觉偈开悟

有位朋友听我介绍邓名先生《觉偈》的“偈”字,说这就是脑子急转弯吧?我说脑子急转弯是世间智,或叫世智辩聪,不是开悟见性。偈是见性文字、出世间理谛,是揭示能知能见的觉悟诗章。偈可以下降为诗,因为偈可以屈伸随行世间万法。诗也可以上升为偈,虽然诗是世间情趣,但能照见五蕴皆空,红尘也是修行净土。

偈语源自古代印度。我在研究中印古代文化交流史时,曾联想过一件绝大的事,就是释迦牟尼非常伟大,先知先觉,料事如神,知道佛法的前途在中国,就是菩提达摩说的“东土震旦有大乘气象”。这里有不会受骗的人,并且有追求真知、大爱大舍的天赋智慧,所以佛法的未来在中国,此乃其一。其二,如何对中国人说法、传法?释迦牟尼想,东土震旦是诗的国度,最精妙的思想都在诗里边,中国人是用诗来表达最上乘的文化,为便于佛法将来在中国传播,于是释迦牟尼就用诗偈来说法。我们读佛经,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等,所有佛教最重要的经典,释迦牟尼讲完一个大道理,他怕东土震旦这个诗国的人们听不懂,接着便不厌其烦地用诗的语言再重复一遍。佛经里边随处可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这句经文,就是用诗偈把经文要义再说一遍。整个《华严经》就有十万偈,基本上是由偈颂构成的。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菩萨们,认为佛祖讲得太好了,以前不明白的道理现在终于明白,即“得未曾有”,少不了要赞叹一番。怎么赞叹呢?“即于佛前,以偈颂曰”,也是用诗偈来赞颂。

偈语是古代印度的歌颂体韵文,是一种颂词、唱词,是可以当作歌来唱的句子。偈语以简洁文字而蕴含深意、要义,因不易翻译,转换为中文后即变成一种独特文字体裁。偈有音节而无韵言,可以入曲歌唱,俗名梵唱。会唱偈的人唱起来非常好听,如闻天籁。

中国古代的诗词也是歌词、颂词,因此要有韵律、平仄,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现代人读佛经最怕看到偈,为什么?因为读不懂。这就倒退了,本来释迦牟尼是怕你不懂,才用偈来重说经文。可是你现在说不懂,那就真是倒退了。中国传统文化到底衰落在哪里?就衰落在文化人不爱读诗、不会写诗上面。当然要怪罪的话,可以深挖“原罪”之人,那就是唐宋时代的诗人词人,他们的“唐诗宋词”把诗词写完了,把金矿挖完了,后人绞尽脑汁怎么写、写多少,都是拾人牙慧,捡几粒矿渣,难有新意,难得佳作。

我推荐邓名先生的诗偈不容易,他创作更不容易。诗词被格律葬送了,但偈却应是生机勃发的,因为这是最好的修行和修学时代。中国诗词是被格律玩活并玩死的,我以前通读《全唐诗》、《全宋词》,在几万首格律诗词中,真正打动我的不上百首。格律使唐诗宋词攀上艺术顶峰,同时也把诗词送进棺材,现在和以后都会有人想去陪葬,这种牺牲精神可嘉,令人同情,但却无认可价值。

说古诗词写完,只是抒情诗写完,故而此后很多抒情诗,往往矫揉造作,儿女情长,故弄玄虚,标新立异,外强中干,佶屈聱牙,不易理解,难以卒读。而功夫诗、见性偈则远没有写完,这就是邓名先生的切入点和创新之处。初读邓名诗偈,容易晃眼而过,因为没有做功夫的人很难体会。当你真要修行做功夫,并开始入门上道,其功夫见性偈就会扎根在阿赖耶识里,变成智慧种子,助推阿赖耶识顺转大圆镜智。

邓名先生的诗偈,总是会把其中的深奥内容变成健康生活日用,这个关系和意义就宏大了。如《觉偈》书开篇的《觉偈》篇写道——

开卷皆是净土,提笔直入空山。

文字观照般若,立禅便是心安。

饮酒灌浇福田,吃茶妙悟活泉。

出入都是行愿,定在当下人间。

当我在微信中第一次读到《觉偈》,便知这是一篇非凡之作,于是写了《和邓名先生〈觉偈〉》:“(一)如来如去心转物,开卷闭卷得净土。翠竹黄花皆妙谛,文字般若圣贤书。(二)吃茶饮酒活修行,浇灌福田千般门。出入行愿尽遂愿,因缘只在一桩定。”

阅读、作文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开卷皆是净土,提笔直入空山”。读书学习不搞知识折腾,无论阅览多么复杂和简单的书,或多么深奥和浅易的书,以及各类不同专业的书,乃至各种不同语言的书,文字外相都会把人限制在某一知识领域,用佛家话讲即是“遮”,即被知识外相遮蔽、障碍住而不能见性。但有的人读书,不管读什么书,都能破相见性,这就是“照”,即《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的“照”。不管读何种文字,都能“照见五蕴皆空”,都能“开卷皆是净土”,都能“如来如去心转物”,这样的书便成为文字般若,即便世间文也会变成圣贤书。因此会读书的人不在乎读什么书,也不在乎读与不读,而在乎怎样读、如何读。南怀瑾大师说他什么书都看,包括黄色小说,但普通人绝不可学习南师,因为普通人心随境转,修行做功夫的程度不够,做不到“如来如去心转物”,做不到“照见五蕴皆空”和“开卷皆是净土”。《楞严经》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而“开卷皆是净土”,便是能把万千书卷、万象宇宙转为如来法相的功夫、德行和智慧高人。会读书的人可以不读书,他吃饭喝酒都是修行。邓名先生在出行中看到奇异自然景观、花草树木等,喜欢用手机拍照,可谓“举步皆是净土”。

如何写作呢?最智慧、最高明的作家必然是“提笔直入空山”,释迦牟尼说法便是“开口直入空山”。能做到“开卷皆是净土”,则比较容易做到“提笔直入空山”。读书见性,作文见性,不搞知识折腾绕圈子,这个境界即是“文字观照般若,立禅便是心安”。否则就是《楞严经》讲的“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如能“定在当下人间”,便立刻见性。

为何“饮酒灌浇福田,吃茶妙悟活泉”,因为饮酒、喝茶皆是修行,乃见性活儿。否则就不是“灌浇福田”,而是浪费时间,不是“妙悟活泉”,而是行尸走肉。

立禅不是做功夫的终结目标,而是通往能知的根本途径,这是“用”意上的心安。修行做功夫“求物”的人,能够站桩立禅,就已经寻到最有效的法门,因此“立禅便是心安”。心要驻在何处才是家呢?那就是跳出阴阳三界外、不在五行折腾中的能知之境,这是“体”上归宿的心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