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公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的书法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桂临塞上 2020-08-06

柳公权,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柳公权幼年好学,善辞赋,懂韵律。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后柳公权封河东郡公,亦称“柳河东”。其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著有作品《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等。

历史上的书家在谈论柳公权的书法,有“瘦硬匀衡,斩钉截铁,爽利挺秀,骨力遒劲”之说,从而成为后世的楷模。这一手好字的确为柳公权赢得天下无上荣光,文宗皇帝称他的字是“钟工复生,无以复加焉”。穆宗皇帝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

他的字在当朝就已经成为人们追逐的墨宝。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以至有“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的说法。就是说公卿大臣如果求不到柳公权题写的先人碑文,则被视为不孝不忠。

甚至外夷外邦使臣入朝进贡面见皇上,也会派人索购柳公权的书法尊为礼物,他们觐见皇帝之后,还需专门到柳公权府上求字,他们的主人通常会在账目支出一栏加上购置柳字的单独开支,或金银珠宝,或稀世器物,换了字才能回去交差。

这些都足以领略柳氏书法在当年穿云破雾的影响力了。

写尽八缸水,墨染涝池黑。 
汲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据说这是教他写字的“字画汤”给他的写字方法。受“字画汤”指导和影响,他开始学习“二王”的隽秀,学习“欧体”的方润内敛,学习“颜体”的肥厚,也学习“字画汤”的奔放,同时,他还注意观察屠夫剥牛剔羊的场面,研究动物骨骼结构;经常抬头观察空中的飞雁的姿态、水中的游鱼动态、脱缰骏马的肆意洒脱……就这样,他把自然界的各种优美形态,都融入他的书法写作中去。

终于有一天,摆脱了初唐时期的欧阳询,颜真卿书法的束缚,博贯百家所长,自成一体,创出了中国书法史上独特的“柳体”来。

柳公权是不幸的。

家世显赫,学识渊博,一生却只能“皇室侍书”,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被皇帝“囚”于深宫,空有抱负,却壮志难酬。

柳公权的一生,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碑。柳公权颇像一只关在禁笼中的金丝雀。这样的生活使他缺少壮阔的气度、宽广的视野、浩瀚的生活源泉。柳体在其成熟以后变化较少;似流于深山老林的洞水。

柳公权又是幸运的。

天赐他书法的禀赋,在限定的空间里,柳公权得以专精于读书、练字,他“博观经术,于《诗》、《书》 、《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书尤邃,每解一义,必数百言”《新唐书》。在研习儒学之时,又同时研习《庄子》,而且深得精微。

柳公权同时从儒、佛、道中汲取心灵之滋养,求得互补与平衡,求得某种超脱,他对于佛、道方面接触颇多,并有多种书法创作。《金刚经》他多次挥写过,如今虽只见敦煌拓本,但前人著录柳书《金刚经》者颇多。

另外公权还书有《阴符经序》以及《清静经》、《度人经》等。他对唐代僧人的碑志、塔铭也多有挥写,其《大达法师玄秘塔铭》即此中最为著名者。柳于佛寺庙观也多书碑,有名者如《回元观钟楼铭》、《复东林寺碑》,即此中佼佼者。

柳公权既有佛道慰藉心灵,故在滚滚红尘中颇能超脱。终成饱学之士,更成为不朽的书法大家。

要知道,在柳公权面前,早已名家林立。书风成熟,如何超越前人,如何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来?他积数十年的不倦磨炼之功,广泛熔铸,终于创造出自具新理异态的“柳体”,在唐中晚期一新面目,一展风采。为书法增添了一缕光亮!

柳体的书风淡定,风骨刚劲沉稳。一如他波澜不惊的一生,但又是那么的高远深沉,如同他说的: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柳公权此生可无憾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