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溥仪写了一首打油诗,一语中的说出人性的脆弱与丑恶

 小白兔日记 2020-08-06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用简短平时的语言,把爱与自由的真谛阐释到淋漓极致,所以此诗广为流传,俨然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座右铭。

曾有一位著名的中国人,他对这首诗做过“精彩”改编:

自由诚可贵,

面子价更高;

若为性命故,

二者皆可抛。

在裴多菲的价值观里,自由>爱情>生命,而在这位中国名人的价值观里则是,生命>面子>自由。对比之下,后者似乎显得很庸俗,但特殊的人生际遇确实让他不得不把保住性命当成第一要务,因为此人就是末代皇帝溥仪,此诗写于他做日本傀儡期间。

曾经,溥仪对日本人寄予了极大的信任与依赖,他希望借日本之力实现“恢复祖业、光复大清”的宏伟愿望。但是,令溥仪没想到的是,一旦投入到了日本的怀抱,就等于是上了贼船,他不但没有管理国家的自主权,没有自由,甚至连性命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日本人对溥仪,从最开始的尊重和敬畏,逐渐变为后来的摆布与控制,最后甚至变为恐吓与禁锢。久而久之,溥仪对自己的处境越来越感到不安,他便不再对“光复大清”抱有幻想,他所要的,只不过是在日本的淫威下苟延残喘,保住性命。

溥仪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说,那时候的他,害怕日本人,害怕家里人,害怕大臣们......到后来,他变得害怕一切人,怀疑一切人,连睡觉都担心有人害他,又不敢让童仆给他守夜,于是干脆叫人给他用草和泥做了几个和真人一般大小的假人,穿上军装给他充当守夜侍卫,以寻求少许的安宁。

溥仪内心的惶恐从这件小事里便可见一斑,所以对那时候的他来说,什么爱情,什么自由,甚至于他曾经最在乎的帝王颜面,统统都不再重要,能安全地活下去才是他的首要目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溥仪写下了上文提及的那首打油诗,暴露出人性的脆弱与丑恶,但同时,这也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