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时期最惨烈的臣弑君惨剧,司马昭的狼子野心下,折射出的少帝曹髦的帝王气节!

 小白兔日记 2020-08-06

现在我们经常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形容人的野心明显,这句话取自《三国志》,出自三国时期的第四位皇帝曹髦之口。曹髦是个可怜的短命皇帝,20岁就被司马昭的手下弑杀。那么,不惜以鸡蛋撞石头的曹髦其人,到底是鲁莽无谋的愣头青,还是有气节,不甘当傀儡的热血男儿呢?

曹魏经过了曹丕和曹睿两个皇帝后,年仅8岁的曹芳继位,实际掌权人则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待到曹芳年纪稍长,司马师就废掉曹芳,另立13岁的的曹髦为帝,其原因也无非是为了更好掌控朝政。司马师死后,大权转移到其弟司马昭手中,比起司马师的专权跋扈,司马昭有过之无不及,取而代之的心昭然若揭。而曹髦虽然年幼,但是却不甘心步曹芳后尘,做一个窝囊的傀儡皇帝。于是,故事终结在他20岁那年的惨剧当中。

忍无可忍的曹髦召集心腹大臣,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并希望心腹们能助他除掉司马昭。大臣们劝说曹髦不要以卵击石,贸然行事,但是曹髦心意已决。有人将曹髦的计划泄露给司马昭,曹髦最终惨死在成济之手。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臣弑君一幕就这样发生了。

曹髦以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方式终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是有勇无谋还是死当其所?

钟会评价曹髦云: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就是说曹髦的文可以和才高八斗的曹植比肩,武可以和征战天下的曹操媲美,这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赞美。那么曹髦真得担得起这番美誉吗?

史料记载,曹髦好学早成,琴棋书画皆通,虽然只活到20岁,但有《伤魂赋》、《潜龙诗》、《祖二疏图》、《盗跖图》、《黄河流势》、《新丰放鸡犬图》、《黔娄夫妻图》等作品传世,即使不能说堪比曹植,也可见其才学卓著。史料中关于曹髦聪慧好学的记载颇多,他不仅常常向大臣以及太学学者们请教学问,还很有自己的主见想法,并敢于能在群臣和学者面前发表观点,据理力争,最终说服众人。

有一次,曹髦曾和大臣们探讨夏朝的中兴之主少康和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谁的功德更高。众臣皆认为刘邦君命天授,知人善用,开创王朝,功德更胜一筹。而曹髦则认为:后人推崇刘邦而忽视少康,是因为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少康身处险境,却能布施德行,最终恢复大禹的功业,并且品行无暇,实属仁德之主。而刘邦只则是赶上了秦王朝土崩瓦解时机,才成就了一番大业,但其品行却有诸多瑕疵:作为儿子,他屡次使父亲处于险境;作为君主,他将贤明的宰相囚禁,作为父亲,他不能保护好自己的儿子。如果刘邦处在少康的年代和环境里,未必能有少康的成就。所以相比于刘邦,他更推崇少康。此番言论,让众臣多有所动,为之信服。从曹髦推崇少康也可看出,他有无畏险阻,振兴曹魏之志。

曹髦在位时虽年幼,不曾征战沙场,但是他对军士以及百姓所施的仁政不输曹操。曹髦不仅特令官员去阵亡将士家里慰问,给予抚恤,免除了其家庭的赋役,甚至无罪赦免了由于兵乱叛逃到蜀国的魏国百姓。古代征战,死者不计其数,其尸体往往无人收敛,弃于荒野,曹髦因此难过,遂命人寻找清理将士尸体,将其一一收敛安葬安葬,以慰死者。曹髦的仁心仁德可见一斑。

曹髦的一生虽然短暂,做曹魏中兴之主的大志未能得伸,但他却用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争取那百分之一的胜利机会。在司马家的强权控制下,他没有退缩,没有听天由命、苟且偷生,他以生命为代价诠释着作为一个帝王的尊严和气节。或许他应该韬光养晦,以待更好的翻身机会,但是我们亦不能不因他的慷慨壮烈而感动。只恨命运太无情,只恨明主生不逢时,只可叹息,只能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