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嗣同明明有机会逃亡却选择赴死,是为了以死明志,更为了一个人

 小白兔日记 2020-08-06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9月28日,这是一个值得被永恒记忆的日子,因为正是在这一天,北京宣武门外上演了一场大型历史悲剧——“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维新变法宣告彻底失败。

“戊戌变法”是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总也绕不过的一个词,而著名的“戊戌六君子”指的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这六位惨死的维新派人士,但是,其中在后世家喻户晓的其实也只有谭嗣同一人,因为他的贡献最大,事迹也最感人。

提及谭嗣同其人,大多数读者首先想到的必定是那句荡气回肠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据说这是谭嗣同临刑前写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中的两句,当然,也有说法认为这两句并非谭嗣同的原诗,而是经过梁启超“修改”过的。

无论如何,我们谈论谭嗣同,就不得不谈论他的舍生取义,他的确是主动放弃了逃亡的机会,选择了以身殉国,以自己的鲜血警醒国人。

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又是“围园杀后”的主导者,所以他也是慈禧太后以及保守派最恨之人,这直接导致了谭嗣同最后的惨死。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9月18日,谭嗣同夜访法华寺,秘密会见了手握重兵的袁世凯,目的只有一个——试图说服袁世凯帮助维新派“围园杀后”,干掉慈禧,还政于光绪皇帝。但是,谭嗣同的政治情商实在不够高明,不但他主张的维新变法很不成熟,而且看人的眼光也十分不准,最终,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通过荣禄向慈禧太后告了密。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就此,不仅是光绪帝失去了自由,维新派也遭到了追杀,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宣告彻底失败。

毫无疑问,谭嗣同是慈禧太后追杀的首要对象。但是,种种历史记载表明,他当时其实是有绝对的逃亡机会的,只是他自己主动放弃了。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 谭嗣同传》中明确记载,谭嗣同的很多日本朋友都曾劝说他东渡日本避难,挚友大刀王五也曾力劝谭嗣同远遁他乡,梁启超在逃亡日本也更是极力恳请谭嗣同同行,但谭嗣同全都拒绝了,他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至于中国,就从我开始吧!”

但是,谭嗣同可以走却选择了留,可以生却选择了死,却不仅仅是为了以血明志,他其实心中另有大计——他要设法营救被囚禁的光绪皇帝。

眼前的形势已经十分明朗了,戊戌变法彻底失败,维新派无力回天。但是谭嗣同却无法说服自己扔下光绪皇帝一个人逃亡。

如今看来,谭嗣同无疑是个思想先进的维新派,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激进派,在很多顽固派眼中,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妄人。但是,同为志在救国的青年人,谭嗣同却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青睐和器重,光绪皇帝不但给了他一个四品官衔(这在维新派中已经是最高的了,光绪皇帝当时的能力也只能如此),还对他的改革建议言听计从。

可以说,光绪皇帝对谭嗣同来说确实有知遇之恩,而这份恩情,谭嗣同发誓必当涌泉相报。所以,明知机会渺茫,谭嗣同还是选择留下最后一搏,虽然他知道自己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以今天的眼光回看历史,戊戌变法是不成熟的,谭嗣同亦是激进莽撞的,但是历史若要发展,就是需要这样的“莽夫”,这样的“笨蛋”。谭嗣同的思想局限不影响他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他的愚忠是可爱可敬的,他的以身殉国更是可歌可泣的。

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时候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里,这样才能真正懂得那时那人的良苦用心和大义凛然。

参考资料:赵尔巽《清史稿》、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