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殉国前为何说“大臣皆可杀”?明末士大夫的气节究竟如何?

 小白兔日记 2020-08-06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由汉人统治的中原王朝,宋朝和明朝的灭亡都更加具有悲情色彩,甚至有了“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之说。

宋朝国富军弱,长期向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辽和金俯首称臣,用割地纳供的方式换取苟安。而相比之下,明朝却被誉为史上最硬气的朝代,后人还总结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来颂扬明朝,即: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但这其实只是表象,宋朝与明朝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宋朝是皇帝软弱而臣子硬气,明朝则是皇帝硬气而臣子软弱。

南宋灭亡时,右丞相文天祥兵败被俘,他誓死不降,还写下了《过零丁洋》以诗明志,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人诗句。元帝忽必烈一心想招降文天祥,甚至许以宰相高位,但文天祥断然拒绝,只求速死。

文天祥殉国之日,他在赶赴刑场途中仍不忘向南跪拜故国,然后欣然赴死,毫无惧色,并在衣服内留有赞文曰:“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义尽,才能仁至。这就是我读圣贤书所学到的,自此以后,我算是问心无愧了。(出自《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原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而在最后的崖山之战中,宰相陆秀夫的所作所为更为感人。陆秀夫眼看着大势已去,江山倾覆,他不愿幼帝重蹈徽钦二帝覆辙,受尽北人欺辱,于是盛装朝服,手执利剑,毅然背着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完成了亡国名相的最后使命。

最令人感动的则是,得知陆秀夫与赵昺的死讯后,竟然有10万军民随之跳海殉国。据当时的文人笔记记载,次日海面上浮起了10万军民尸体,那场面何等悲怆?何等引人潸然泪下?

再看看明朝灭亡时的情形。

当李自成起义军势如破竹,大明军节节败退,崇祯皇帝在后方却连军饷都供应不上。饿着肚子还怎么打仗?怎么保家卫国?为筹军饷,崇祯皇帝不惜命令文武大臣捐款“助饷”,但是,朝野上下,竟然没有一人愿意倾囊相助,国家存亡之秋,这些世受国恩的大臣们想的却是个人的利益,实在是明朝的悲哀,士大夫的耻辱!

而等到明朝灭亡,这些昔日的国之栋梁却个个匍匐在李自成脚下摇尾乞怜,他们丢弃了气节,丢弃了尊严,丢弃了颜面,不为复国,只为苟活。最后,在李自成的棍棒下,他们竟然交出了巨额钱财,而这些钱如果当初拿出来,足以供应前方军饷,大明王朝也不会这么轻易走到穷途末路。

明朝灭亡时群臣的丑态,在内阁首辅魏藻德身上表现得最淋漓尽致。

魏藻德,字师令,号清躬,直隶通州(今北京通州)人。崇祯十三年的状元,北明的最后一任内阁首辅(大致相当于唐宋时期的宰相)。

崇祯皇帝向朝中大臣征集军饷时,魏藻德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表示家中没有分文余财,“助饷”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崇祯问内阁首辅魏藻德有何对策,一向口若悬河善于辞令的他此时却一言不发,只是撅着屁股跪在地上瑟瑟发抖,气得崇祯皇帝一脚踢翻了龙椅。

三天后,北京陷落,崇祯自缢,明朝灭亡。而作为大明王朝的内阁首辅,魏藻德既没有以身殉国,也没有筹划复国大计,而是爬到了李自成脚下,乞求能在新王朝里谋求一官半职。

此时的魏藻德,还没到不惑之年,他自认为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以后必然有大好前程,所以他舍不得死,他相信李自成一定会爱惜他这个有才之人。

李自成见到是明朝的内阁首辅前来纳降,就问他:“你为什么没有自杀殉国?”魏藻德竟然厚颜无耻地回答说:“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廷,哪敢去死?”李自成又问:“你说明朝为什么会亡国?”魏藻德思索半晌,回答说:“因为崇祯昏庸。”

李自成从魏藻德口中听到如此回答,忍不住上去给了他两记耳光。“崇祯昏庸”这样的话全天下人都可以说,唯独你魏藻德不应该说。崇祯皇帝的治国方略可能确实有一定的问题,但他绝对不昏庸。更何况,魏藻德那可是崇祯皇帝朝堂上钦点的状元,而且刚刚高中没几年,崇祯皇帝就让年仅三十多岁的魏藻德当上了内阁首辅。

魏藻德可以说是深受皇恩,但他为了保命竟然在敌人面前这样诋毁崇祯皇帝,连李自成都看不下去了,这样忘恩负义毫无廉耻的人,坚决不能用。于是,李自成拒绝了魏藻德的请降,将他关进了监狱。

李自成的要求与当初的崇祯一样,都是要求魏藻德带头捐款“助饷”。当初在崇祯面前信誓旦旦说自己家无余财的魏藻德,却在被刘宗敏用木棍夹断了十根手指的情况下交出了数万两白银,五天五夜的酷刑后,魏藻德最终因脑袋被夹裂而死。

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前曾留下两句著名遗言,其一是“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其二是“大臣皆可杀”。崇祯皇帝对明末大臣的这两句评价虽然有些绝对,但确实可以侧面反映出当时文武百官的普遍素质。

读圣贤书,明天下理,“明朝之后再无华夏”,不是说少数民族王朝就是不如汉人王朝,而是,我们不得不为明末士大夫阶层的普遍道德沦丧而感到悲哀。

当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晚明时期也不乏铁骨铮铮的忠臣良将,比如史可法和李定国等。

参考资料:《明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