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改姓,荣耀与屈辱并存:纵然功在千古,也注定姓不起“朱”

 小白兔日记 2020-08-06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宦官,俗称太监,是中国古代在皇宫里服侍皇帝及后妃的阉人。由于身体残缺,心理畸变,历史中的太监大多或阴险狡诈,或祸乱朝纲,如刘瑾、魏忠贤之流。但是,即便是在宦官乱政最猖獗的明朝,也不乏功勋卓著的好太监,因七下西洋而彪炳史册的三保太监郑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郑和)

郑和,本名马三保(又作“马三宝”),色目人,出生于虔诚的穆斯林家庭,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上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军30万攻打云南,年仅11岁的马三保不幸成为俘虏,由于是罪人之后,所以他被残忍阉割,成了一个宦官。洪武十七年,14岁的马三保因聪明伶俐被朱棣看中,从此成为燕王亲信。

后来,马三保因为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奇功,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郑”,改名“郑和”。

在封建王朝时期,有功之臣被赐国姓是至高荣誉,比如我们熟悉的郑成功,他就被明朝赐予了国姓“朱”,改名为“朱成功”,后来是因为清朝的有意抹黑,所以这个名字才没被叫开。

既然如此,朱棣为什么不给马三保赐姓“朱”,而要赐姓“郑”呢?

(郑和朱棣剧照)

上文提及,马三保是色目人,也有说法认为他是回人,总之,不是汉人。据说,元朝曾把天下人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里的“汉人”和“南人”实际上大体上都是指汉族人,只不过“汉人”是较早被征服的北方人,而“南人”是较晚被征服的南方人。

这种“人分四等”的说法在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所以未必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元朝时汉人的地位确实比较低,受到了残酷的压迫。所以,明朝建立后,朱家皇帝们又有意提升汉人的地位,而相形之下,色目人的身份要低微得多。所以,朱棣给色目人马三保赐汉姓,是对他的一种肯定和嘉奖。

赐汉姓,但又不能赐国姓,这是因为马三保纵然功绩再大,也只不过是个太监,再权势熏天的太监,也只不过是宫里的下人,皇帝与太监同姓,这是有损皇家威严的事情。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剧照)

根据刘若愚在《酌中志》中的记载,明朝太监不但不能被赐国姓,就连本来姓“朱”的太监也必须改为其他姓氏,比如,明朝有一个太监叫“朱栋”,后来就被迫改成了“诸栋”。

所以,朱棣即便再青睐马三保,也不可能赐他姓“朱”,因为这是有违祖制的。

另外,太监不能与皇帝同姓,同理,也不便于与皇后同姓。而马三保正好又与朱棣的母亲马皇后撞姓了,朱棣认为很不妥,所以他这个姓不改都不行。

如此看来,马三保改姓,既是荣耀,同时也是无奈和屈辱。

(明成祖朱棣画像)

说完了为什么不能赐姓“朱”,再来说说为什么要赐姓“郑”。

首先,“郑”是北方的士族大姓,在明朝姓“郑”,差不多就和在唐朝姓“长孙”一样荣耀。当然,这只是非常次要的一个原因,主要原因则是源于一场著名的战役——郑村坝之战。

郑村坝之战发生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是靖难之役的关键之战。当时,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建文帝50万大军,如此悬殊差距,朱棣却以少胜多,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为靖难之役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堪称古代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而马三保正是郑村坝之战大胜的关键人物。

所以,朱棣将马三保赐汉姓“郑”,改名为“郑和”,主要还是表彰他在郑村坝之战中建立的不世功勋。

参考资料:《明史·郑和传》、《酌中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