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宏图大业9:赐姓普六茹,驻军江陵城

 昵称TiFNlDv4 2023-06-06 发布于河南

西魏大统二十年(554年),这一年是杨忠生命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重要一年。

就在这一年正月,大权在握的宇文泰废掉了企图对他下手的废帝元钦,改立元钦弟弟,齐王元廊为新君,这就是西魏末代皇帝恭帝。

元廊是孝文帝的曾孙,但是到他这时候,昔日强大的北魏帝国早已是昨日黄花,风光不再了。不但盛世一去不复返,甚至连当年的基本盘都没保住,北魏一分为二,孝文帝的子孙被迫各奔东(魏)西(魏)。

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各奔东西。

选择东魏的元氏皇族受制于高欢,投奔西魏的人同样活在宇文泰的阴影下。文帝元宝炬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十几年,大气都不敢喘,总算维持了和宇文泰的友好关系。

到了他儿子元钦即位后,情况就变了。年轻人火气盛,不懂得现实生活的残酷,不甘心当傀儡,一拍桌子就要和宇文泰单挑。

结果宇文泰一招就把元钦KO了,不听话,你连当傀儡的资格都没有。

元廊即位前亲眼目睹了哥哥元钦的下场,早就吓破了胆,你宇文泰说啥就是啥吧,寡人不说话总行了吧。

宇文泰此时已经动了取而代之的心思,但可能考虑到时机不成熟,不能操之过急,因此他选择再忍一忍。

但是他为了震慑那些暗中反对他的保皇派,还是决定放了一个大招——改姓。

简单说就是给西迁到长安的前北魏贵族全部改了鲜卑姓氏,这个举动石破天惊,引发了巨大骚动。

我们前面在《铁血北朝》里重点讲过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改姓。

当年为了尽快达到自己预期的汉化目的,孝文帝顶着巨大压力,以雷霆手段强制推行各项汉化改革政策,例如穿汉服、说汉语、与汉人通婚、死葬洛阳等。

这改姓也是重要一环节,那些被孝文帝裹挟着来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改了汉姓。孝文帝以身作则,改拓拔为元,其他的鲜卑大姓也不得不跟着改。改姓标志着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深化,但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四十年后,宇文泰站出来揭开了这块鲜卑人心头的历史伤疤,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反汉化运动”,或者说是“逆汉化运动”。

首先开刀的就是当年的改姓,这次宇文泰来了个反其道而行之。孝文帝改汉姓,宇文泰就改胡姓。

一纸通知发下去,当年改了汉姓的鲜卑人听好了,现在必须重新改回鲜卑旧姓,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这次又是元家带头,元廊改名拓拔廊,得,兜了一圈还是回到原点了。

很快,那些改姓的鲜卑贵族们纷纷改回旧姓。孝文帝以来四十年的汉化成果付之东流,受到了巨大挫折。

宇文泰的“胡化”是对孝文帝“汉化”的反扑,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因为孝文帝激进的强硬汉化政策激化了鲜卑贵族阶级的矛盾,损害了六镇鲜卑的利益,埋下了北魏分裂走向灭亡的祸根,更埋下了无处不在的仇恨种子。

这种子在宇文泰的心中生根发芽,到这时候终于开出了妖艳的花,四十年的汉化改革按下了停止键。

那么,宇文泰改姓这件事和杨忠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杨忠也在改姓的名单里。

等等,杨忠不是汉人嘛,他不是出身山东杨氏吗?汉人还改什么鲜卑姓呀。

这就是杨忠的过人之处啊,他一个汉人农家子弟,硬是挤进了鲜卑贵族的上层圈子,最后还得到了改鲜卑姓的殊荣。

这件事在《周书·杨忠传》里只提了一句,一笔带过了。但这件事确实意义非常重大,它标志着杨忠从此就成为宇文泰的“自己人”了。

在恭帝元年这场“胡化改姓”的运动中,宇文泰深得当年孝文帝的精髓,要不玩就不玩,要玩就玩一把大的,把“胡化”化到了极致。

宇文泰仿照北魏初年的旧制,将功勋卓著者列为三十六姓,功勋次一等的列为九十九姓。除了当年改了汉姓的鲜卑贵族都要改回来,他还以西魏朝廷的名义,给军中那些汉人将领也赐了鲜卑姓。

比较著名的改姓例子有李弼改为徒河氏、赵贵改为乙弗氏、李虎改为大野氏、王雄改为可频氏、李穆改为義拔氏……

至于杨忠,得到了一个普六茹氏的名字。普六茹是鲜卑族的古老姓氏之一,给杨忠改姓普六茹并不代表他和这个姓有什么渊源,只是西魏朝廷的赐姓而已。

类似的情况还有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他被赐名大野氏,乍一听还以为是从日本过来的倭人呢。

不管怎么说,从此以后杨忠就更名普六茹忠了。这个姓他一直用了半辈子,甚至连死后的墓志上刻的也是普六茹忠墓志。

杨忠的墓志今天已经无迹可寻了,不过早在北宋时,金石学家赵明诚(李清照的丈夫)就见过“普六茹忠墓志”。他将其和《周书·杨忠传》做了比较,发现和史书记载完全吻合,这说明杨忠墓最迟在北宋就已经被盗了。

不要小看改姓这件事的重大意义,大老板宇文泰可不是随便赐姓的,能入他法眼赐姓的人,那都是人中之龙,豪杰中的豪杰,杨忠就是这样的人。

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盛行大哥给小弟赐姓(或收为义子)的风气。比如唐末五代乱世,更是盛极一时,遍地都是赐姓义子,赐姓后往往被视为主公大哥的心腹,不是外人了,都是自己的兄弟。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古代特别讲究这种以亲情友谊乡情做纽带维系的利益共同体,最典型的例子除了五代十国那帮诸侯节度使外,就是宇文泰纯手工打造的关陇军事集团了。

清末的湘军,老袁的北洋军也是同样的性质。杨忠能得到赐姓,挤入这个利益共同体的小圈子里,本身就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信号,标志着他的事业进入了快车道。

赐姓后的普六茹忠完全摆脱了独孤信小弟的角色设定,开始在西魏朝廷崭露头角,成为关陇集团里的后起之秀,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此时的杨忠被派到同州(今陕西大荔)驻防,任知同州事。这个只是临时性任务,毕竟他经营多年的是荆襄地区,那里一直是西魏朝廷最关心的地方。

经过多年打拼发展,杨忠的荆州军已经成为宇文泰手中一支强有力的主力军,用西魏官方的话就是听太师(宇文泰)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召之即来,战之必胜。

荆州方向一直是西魏用兵的重点地区,自从和梁元帝签订和约后,双方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安无事。但这种平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只不过是下一次大战前的休整时间而已。

雄心勃勃的宇文泰非等闲之辈,岂能容忍萧绎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蹦来蹦去。用老赵的经典台词说就是: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但书呆子梁元帝萧绎丝毫没有察觉宇文泰眼中的杀气,反而主动作死调戏……呃,挑衅宇文泰。

就在西魏恭帝即位的同年,梁元帝派人去见宇文泰,要求两国根据旧有疆域重新划分边界。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要求两国的边界恢复到侯景之乱前的状态去。

那时候的南梁还控制着淮河沿岸的大片土地,甚至南阳以南都是梁军的地盘。

梁元帝的言辞非常傲慢无礼,这个愚蠢的举动激怒了宇文泰。看来这个书呆子是看书看傻了吧,居然敢提出如此厚颜无耻的要求,真是狂犬吠日,自作孽,不可活。

愤怒的宇文泰召常山公于谨、大将军宇文护和大将军杨忠进京,命令他们联合出兵,一劳永逸解决江陵问题。

腐儒梁元帝终于把狼给招来了。

惊慌失措的梁元帝赶紧派人向北齐求救,但还是那个老问题,远水解不了近渴呀。

北齐虽然第一时间派出高岳率十万大军驰援江陵,但架不住西魏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一步杀入了梁元帝的辖区。

这次作战行动,杨忠捞了个前军的美差,又可以露一手了。只见他迅速出兵占据江津,截断了梁军的后路,然后全面出击。

恼羞成怒的梁军也豁出去了,居然丧心病狂使用了“重量级大杀器”,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两头大象。

这帮狠人把利刃绑在大象鼻子上,然后驱赶大象奔腾向前冲。

对面的魏军一个个目瞪口呆,这是什么玩意儿?没…没见过啊。

大象的块头虽然很大,但冲锋速度还差点意思,这就给了杨忠反应时间。

杨忠不愧是经验丰富的大魏战神,他不慌不忙地命士卒列阵,别管来的是什么物种,直接用弓箭招呼它。

傻子才和这些庞然大物近身搏斗,你以为我二呀,杨忠冷笑道。

大象皮再厚也知道疼,魏军一通箭雨放过去,居然把大象给惊吓到了,调转脑袋冲梁军狂奔而来。

梁军集体凌乱:……

此战,梁军土崩瓦解,大败而逃。杨忠一鼓作气杀入江陵城中,梁元帝见大势已去,这个书呆子决定投降,毕竟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在投降前,他命人一把火烧掉自己14万卷的藏书,这件事被认为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的又一次文化浩劫。

攻破江陵,擒获萧绎,杨忠再立大功,为西魏扫除了来自荆州的不安全因素。

此战后,西魏朝廷立南梁岳阳王萧詧为傀儡,建立了一个史称西梁的小国,统治范围在以江陵为中心的三百里范围内,属于典型的袖珍国家。

西梁建立后,杨忠奉命驻守穰城,担任了驻江陵派遣军的最高长官。名义上是协助西梁守城维护安全,实际上就是来监视他们的。

毕竟不论是宇文泰还是杨忠,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不信任这帮南人,梁元帝的事儿还历历在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