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勇哥也要学《论语》351-360

 麻雀校长张学勇 2020-08-07

勇哥也要学《论语》351——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10.23

【释意】朋友赠予物品,即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的时候)不行礼。

【感悟】在孔子的时代,有车有马就像现代有一辆豪华跑车。有朋友送他车马,等于送了一辆豪车,孔子却并不行礼作揖表示感谢。有人把祭拜祖先的肉分一点给孔子,孔子却鞠躬九十度,拜了再拜。这就是孔子,这就是有原则的孔子!他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他明白“车马”和“祭肉”谁轻谁重。你祭拜祖先送给我一块祭肉,这是你发自内心的诚意,把我当作是你家族的朋友,把我当成了自家人,我当然要打躬作揖。你车马成群,送我车马,炫富?施舍?还是别有所求?我怎么会冒然行礼表示谢意呢?

勇哥也要学《论语》352——升车,必正立,执绥(suí。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10.26

【释意】(孔子)上车时,一定要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带(登车),在车中,不向内乱瞅,不大声地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

【感悟】在孔子的生活中处处有“礼”的影子,孔子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践行着自己的主张。其实,退一步讲,不是为了“礼”,单单从安全的角度来讲,“正立”“执绥”“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

勇哥也要学《论语》353——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10.18

【释意】国君赐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位先尝一尝。国君赐生肉,一定煮熟了,先进奉给自己的祖先。国君赐以活物,一定养着它。

同国君一起吃饭,当他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自己要先尝一尝饭菜

【感悟】这一则主要讲的是作为臣子怎样对待“君赐食”的问题。熟的怎么办,生的怎么办,活的怎么办,一块吃饭怎么办,都是些繁文缛节,现在看来许多都已经不适用了。不过,我们扒掉君臣这一层关系,透过这些表象来看本质,还是能有一些启发的。当别人施惠于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心存感激,不要认为理所应当——这是最起码的常识。

勇哥也要学《论语》354——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zhì,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10.27

【释意】(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感悟】看似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他看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自在, “得其时”,而自己东奔西走,却屡遭冷遇,不得其时,触景生情,感慨良多。孔子以推行仁政为己任,“任重而道远”,身上多了责任感、使命感,也就少了许多自由自在。

【附注】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

共:同“拱”,行拱手礼。

嗅:据考证应为“狊”(jù),鸟类张开翅膀的样子。

勇哥也要学《论语》355——见齐(zī)衰(cuī)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必变。 10.25

【释意】孔子看到穿着齐衰孝服的人,就算是平时关系特别要好的,也一定改变态度。(表示同情)看到戴着礼帽的人、盲人,即使经常见到,也一定会很有礼貌。

坐在车上,遇着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体微微地向前一俯,手扶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同情。遇见背负着国家图籍的人,也手扶车前横木。

吃饭时,看到有丰盛的菜肴,一定神色改变,站起身来。

遇见疾雷、大风,一定要改变态度。

【感悟】从这几则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待人接物的。我从这些生活细节之中,读出了孔子的悲悯之心、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如果一个人,如果“三心”具备,即使成不了圣人,也能够德高望重,享誉一方。

【附注】齐衰——古代丧服,用熟麻布做的,其下边缝齐(斩衰则用粗而生的麻布,左右及下边也不缝。)齐衰有三年、一年、五月、三月几等,要看去世的是什么人,丧服在身的时间或长或短。斩衰是最重的孝服,儿女对父母,臣下对君主才斩衰三年。

式:同“轼”,古代车前部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用,手扶横木之意。

版:国家的图籍资料。

勇哥也要学《论语》356——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11.2

【释意】孔子说:“跟着我在陈国、蔡国之间忍饥受饿的弟子,都不在我这里啦!”

【感悟】陈蔡绝粮七日,孔子师徒险些命丧于此,这成为孔子人生历程中重要的转折点。此前,他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想要谋求个一官半职,以践行自己的施政理想。可是,屡屡碰壁,更是多次面临死亡的威胁。经陈蔡一难,孔子  的内心受到极大的打击,不再汲汲于仕途,回到鲁国专心传授礼乐。而那些与他共患难的弟子们则死的死,离的离,都不在他的身边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患难之交永世难忘啊!

勇哥也要学《论语》357——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11.1

【释意】孔子说:“先学习礼乐知识而后做官的是出身低微的普通人;先当官后学习礼乐的是那些达官贵人的子弟。如果让我选用人才,我一定选用选学习礼乐的人。”

【感悟】孔子一直主张“学而优则仕”,虽然有人把“优”理解成“优秀”,也有人把“优”理解成“悠闲、空闲”,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是生于贫寒之家,还是长于权贵之门,都不能不学习,不能不知“礼”。试看当下,多少人热衷于“选秀”“达人”类节目,妄图一举成名,不惜口吐恶俗之语,靠作践自己、家人、朋友博取观众的笑声,表面风光的背后,显示出文化素养的缺失。

勇哥也要学《论语》358——子不语怪,力,乱,神。7.21

【释意】孔子不愿意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感悟】孔子的“不说”是一种高境界。对于怪异之事、鲁莽之事、叛乱之事、鬼神之事,孔子看破而不说破,是不想人们因为自己的看法受到影响。比如:为什么不谈鬼神之事呢?一方面让人不要迷信鬼神,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事人”上;另一方面也让人们保持必要的敬畏之心,不要狂妄自大、为所欲为。

【附注】《说苑·辨物》中的一段故事。

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

子贡问孔子:“人死之后有知还是无知?”孔子回答:“我若说死者有知,恐怕孝子贤孙会过分厚葬死者而妨碍生者的生活;若我说死者无知,又恐怕不肖子孙丢弃遗体不予安葬,败坏了道德。所以,我既不能说有知也不能说无知。”

孔子之所以“不说”,是因为他考虑得周全,他不仅要照顾到有与无、真与假,还要照顾到好与坏、情与理,他不仅要做出事实判断,还要做出价值判断,所以他不肯满足于一般性的事实陈述,还要考虑事实陈述之后可能引发的各种各样接踵而至的后果。

勇哥也要学《论语》35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11.19

【释意】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可是常常穷得揭不开锅。端木赐(子贡)不安于天命,去投机经商,揣测行情,竟然会经常猜对(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感悟】颜回聪明好学,安贫乐道,深受孔子喜爱,在孔子眼里是最能继承他的衣钵的弟子可惜因病早逝,让孔子心痛不已,大呼“天丧予!天丧予!”;子贡能言善辩,利口巧辞,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被孔子赞为“瑚琏”。退出政界之后,投机经商,又攒下万贯家财。两位爱徒,各有所长,却命运迥异,不得不让孔子感叹。正如孔子所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有时候,我们是真的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勇哥也要学《论语》360——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11.23

【释意】孔子在匡被围困脱险之后,颜渊(落在后面)最后才赶来。孔子疼惜地埋怨道:“我以为你死了呢?(怎么现在才来呀?)”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感悟】患难见真情!孔子师徒经匡地一难,师生之情更为深厚,远远超越了普通的师生之谊。真正的情谊,不是在你一帆风顺时满座的高朋,而是就算是你滑铁卢的拿破仑,也愿意为你伸出的那一双手。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友谊不是真感情,唯有生不离死不弃的相守才是真朋友。

【附注】《史记·孔子世家》对于本章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

(孔子)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