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勇哥也要学《论语》381-390

 麻雀校长张学勇 2020-08-07

勇哥也要学《论语》381——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yuè),远者来。”13.16

【释意】叶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国内的人使他们生活幸福,心情愉快;国外的人使他们能够不远千里来投奔。”

【感悟】道理都是相通的,执政者也都明白,关键是如何让“近者悦,远者来”呢?其实,在13.4章节中,孔子评判樊迟时,就已经提到了执政者需要具备的三大“法宝”——好礼,好义,好信。执政者如果能做到了这三点,就能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使远处的人“襁负其子”慕名而来。百姓的衣食住行无小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事事需要关心,不但物质生活要富裕,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也要丰富多彩。只有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倾听百姓的声音,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才能得到百姓拥护。商纣王横征暴敛,只顾自己享乐,草菅人命,百姓怨声载道,近者逃,远者惧。周文王善待百姓,发展农业,减轻刑罚,倾听民意,使老百姓生活富足安乐,远方的人听说后纷纷迁居于此,最终周朝灭商,改朝换代,开创一代盛世。

勇哥也要学《论语》38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3.19

【释意】樊迟向孔子请教仁的学问。孔子回答说:“平时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时一丝不苟,待人忠诚守信。这几种美德,就算是到了蛮夷之地,也是不能丢掉的。”

【附注】因了樊迟的种种小毛病,这次孔子在阐释“仁”的时候,重点从个人修养方面来展开。一个仁人,独处时也会严于律己,不会内外不一;一个仁人,一定会敬业爱岗,敬畏自己的饭碗;一个仁人,对待朋友一定会忠诚守信,不会两面三刀。这三条,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涵盖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几乎所有方面——饮食起居,工作事业,人际交往。孔子所提到的“恭”“敬”“忠”三个要求,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交往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勇哥也要学《论语》383——攀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3.4

【释意】樊迟向孔子请教怎样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有经验的农民。”樊迟又请教怎样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有经验的菜农。”

樊迟退了出来。孔子道:“樊迟真是个没目光短浅的人啊!执政者讲究礼节,老百姓就没有人不尊敬;执政者行为正当,合乎道义,老百姓就没有人不服气;执政者讲究诚信,老百姓就没有人不说真话。做到这些,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着年幼的孩子来投奔,为什么非要自己去种庄稼呢?”

【感悟】这一次,孔子批评樊迟很厉害,说他是“小人”——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小人”并不是指德行方面有问题,应该是批评樊迟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理想。樊迟向孔子求学时,已经在季氏家里当差,是一个“执政”者了,他关注的应该是怎样管理,而不是亲自去种庄稼、种蔬菜。在古代也好,现代也好,社会总是要有分工的。在其位,谋其政,做好自己职责之内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越俎代庖,去做那些超出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曾子所说的“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这个意思。

话又说回来了,孔子本不是老农,也不是老圃,你向他请教怎么种庄稼、种蔬菜,这不是找不自在吗?就好像我们去找姚明同学请教怎么织毛衣一样,他=-0987654321·1156 `23`   教给我们什么?不要把板子只打在孔子身上,说他鄙视劳动人民,他只不过说了句实话而已,在种庄稼和种菜方面,他的确不如老农和老圃。作为提问者的樊迟就没错了吗?不看对象,乱发问,碰一鼻子灰也实在是咎由自取。在我看来,没当面批评他目光短浅孔子已经是给他留足面子了,换作现在,一般人可能当场就发飙了。

勇哥也要学《论语》384——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13.20

【释意】子贡问道:“怎样的人才能称为‘士’呢?”孔子回答说:“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有廉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够不辱使命,就可以称为‘士’了。”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士’是怎样的?”孔子回答说:“一家人都夸奖他孝顺父母,乡邻都夸奖他尊敬师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士’是怎样的?”孔子回答说:“做出的承诺一定要严格遵守,行动一定达到预设的目的,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顾自己的小人啊!不过,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问:“现在的执政者怎么样?”孔子不屑地说:“切,这些目光短浅,胸襟狭隘的人算什么东西?”

【感悟】孔子从国家、乡党、个人三个层面解释“士”的标准,和第28则中,子路问士的时候的回答不同,可见孔子因人而教的教育方法。子贡有才华,又有功业之心,自视甚高。孔子对他的教导,就是针对他的性格特点,从能力和修养两个方面对他进行引导,就是希望他不要恃才傲物,要注重自己的品行,这样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才能成为最高级别的“士”。

勇哥也要学《论语》38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释意】孔子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即使如此,他也难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感悟】人与人之间相处是否和谐,并不在于彼此的观点是否一致。不经过大脑的思考,只是跟着别人后边点赞,不一定能换来别人的尊重。相反,如果你的思考能使别人有了新的认识,你收获的可能不止是别人的点赞。永远也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和谐”共处,而丧失了自己的思考和原则。

勇哥也要学《论语》386——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释意】子贡问道:“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

子贡又问道:“全乡的人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是不行。最好的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感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所有人都喜欢、完美无缺的人,就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几千年来也是毁誉掺半,何况是芸芸众生;当然,在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有所有人都讨厌、一无是处的人,遗臭万年的秦桧还有三个“相好”呢,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还没有他那样的骂名。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尽情享受“知我”者的理解与赞誉,让那些“恨我”者的毁谤如过眼烟云,随风即逝。做个真实的人,真实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附注】未可也——如果一乡之人皆好之,便是好好先生,孔子和孟子称之为“乡愿”。因此,孔子说:“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15.28)他还曾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这都可以看作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的注脚。

勇哥也要学《论语》38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13.7

【释意】孔子说:“鲁国的政治和卫国的政治,像兄弟一般(大同小异,差不多)。”

【感悟】孔子为鲁人,曾官拜大司寇,其弟子也有多人在鲁国做官。而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可见孔子说此话时鲁卫两国的主流理政思想都在他及其弟子的掌控之中,都在施行他所倡导的“仁政”,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因此,孔子心欣然,发出这样的感慨。

【附注】关于此则的其他说法:鲁是周公的封国,卫是康叔的封国,在周公兄弟九人中,康叔与周公最亲密。周公、康叔既为兄弟,康叔睦于周公,其国之政亦如兄弟。

在周公初时,二国风化俱治如兄弟;至周末,二国风化俱恶,亦如兄弟。

鲁、卫本兄弟之国,而是时衰乱,政亦相似,故孔子叹之。

勇哥也要学《论语》388——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释意】子路问孔子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准备先做什么?”

孔子说:“那一定是正名吧!”

子路说:“您竟然迂腐到了这种地步!为什么要正名呢?”

孔子说:“你这么这么鲁莽?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概采取这样的保留态度,你怎么能乱说呢?名分不正,言语就会底气不足,不能合乎情理;言语不能合乎情理,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国家的礼仪制度就确立不起来;国家的礼乐制度确立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恐不安,不知道怎么办。所以,确立了恰当的名分,君子才有发言权,只有这样,说出来的话才可以行得通。君子都很慎重地对待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不能有一点点马虎的地方。”

【感悟】孔子一贯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也曾说“君子思不出其位”。现在子路却用一个假设的问题来求教,孔子的回答很简单——要我为政,必须先给我一个名分。不料子路不解其意,还出言不逊,说老师非常“迂”。孔子也毫不客气地批评子路“野哉”,接着一气呵成,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如排山倒海般说明了“正名”的重要性。其实,孔子说得是很有道理的,你要让我去做什么事情,总得给我一个身份,我“师出有名”,事情才可能做得顺畅一些。否则,人家一句“你算老几啊”就能让我们目瞪口呆。

勇哥也要学《论语》389——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3.12

【释意】孔子说:“假如有王者要称霸天下,一定需要三十年后才能使仁政大行其道。”

【感悟】相比之下,打下一座江山比守住一座江山要容易一些。一个国家,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走向繁荣?孔子给了“三十年”的期限。回想一下中国的朝代变迁,大体如是。一般来说,第一代帝王还是以“稳定”为主要任务,到了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帝王才达到这个政权最辉煌的时期。可惜的是,在中国又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各朝各代大都也不幸被言中。于是,中国历史就有了分分合合,乱乱治治的更替。其实,不仅仅是国家治理,无论做什么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经过时间的积淀,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就没有成长,就没有成绩,更没有成就!

【附注】世——古人以三十年为一。“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勇哥也要学《论语》390——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13.8

【释意】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刚有一点,便说道;‘差不多够了。’又增加了一点点,他又说道:‘已经比较完备了。’再增加一点点,他又说:‘差不多富丽堂皇了!’”

【感悟】诚如孔子所言,卫公子荆的确是很难得的一个贤人。且不说他十五岁代理宰相之职,就是单单做一个卫国的公子,也可以享尽荣华富贵,一生锦衣玉食。可是,公子荆却很是知足,对外在的物质的要求非常低。知足者,常乐。我想:卫公子荆不贪图物质上的享受,但在精神上一定非常富足,也一定会有许多的快乐。

【附注】卫公子荆,卫国大夫,名荆,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