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哥也要学《论语》451-460 勇哥也要学《论语》451——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释意】孔子说:“君子做人处世以道义为基本原则,依礼节来实施它,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能做到这些)真是一个君子啊!” 【感悟】“义、礼、孙、信”是孔子给出的君子的四条标准。“义”是本质,是内在的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礼”“孙”“信”是外显的美,是“义”的形式。只有内在的根本和外显的形式兼备,才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君子。 【附注】义:同“宜”,适宜。也可理解成“道义”,我觉得理解成“道义”,比较好一点儿。 孙:同“逊”,谦虚。 勇哥也要学《论语》45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5.22 【释意】孔子说:“一个君子庄重自尊不屑与人争高低,包容合群从不拉帮结派。” 【感悟】什么是“矜”?庄重,自傲,清高,是一种内心的高贵。正是因为这种深藏于骨子里的高贵(或者说“清高”),才使君子能够看淡一切,不屑于争夺世俗的功名利禄;也正是这种深藏于骨子里的高贵(或者说是“清高”),才使君子能够敬业乐群,与人相处融洽,却又不会去巴结谁,不会去拉拢谁,更不会去打击谁。 勇哥也要学《论语》453——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15.25 【释意】孔子说:“对于别人,我诋毁过谁吗?我赞美过谁吗?如果我对某个人有所称赞,必然是曾经考验过他。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如此,(不在乎别人的毁誉,心直口快)所以三代之人都能直道而行。” 【感悟】“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毁人誉人,人之性情。人生在世,总免不了被人说短道长,也免不了道人之长短,毁者有之,誉者有之。孔老夫子,则以誉为主,而且有誉必有所试,并不是随便夸奖一个人。至于诋毁别人,“我则不暇”。(14.2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勇哥也要学《论语》454——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15.26 【释意】孔子说:“(根据前后文意)我还能够领会到史书缺失的地方。有马的人把马借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也没有了吧?” 【感悟】虽然这一则历来争论比较多,但我认为也可以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这一则重点应该放在后边一句。在孔子那个时代,上古史料缺乏,但孔子尚能够旁征博引,还原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难以做到的。这么难做的事,孔子都可以做到,但有马自己舍不得骑慷慨地借给别人的人却已经很少见了。孔老夫子是在感叹人心不古,人们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缺失得太严重了! 【附注】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 《汉书.艺文志》中引用时没有“有马者借人乘之”。这样,就成了“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还有人认为这一则应该断为两则——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为一则;“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为一则。 勇哥也要学《论语》455——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5.29 【释意】孔子说:“人能够弘扬真理(道德),真理(道德)不能够弘扬人。 【感悟】 “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朱熹《论语集注》)把“道”理解为“道德”也好,理解成“真理”也罢,都离不开人。它们的起始点和落脚点都要落实在“人”这个因素之上,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非由我而生,成败由我而定,无我便无世界,无我便无悲欢。转变源于自我,成长不可替代。鸡汤再好,不喝等于废水;道理再好,不听便是废话。 勇哥也要学《论语》456——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 【释意】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学问,不会用心力于衣食。耕田也常常会饿着肚皮;学习却常常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学问,从不担心自己贫穷。” 【感悟】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许多人在开始行动之前,就开始算计着自己的回报。可是,算计来算计去,往往会觉得付出太多,收获太少而迈不开脚步,最终只活在空想之中,活在算计之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努力做学问,做最好的自己,不用担心怀才不遇,不用担心遇人不淑,不用担心前途无“亮”。所有付出的努力是不会付诸东流的,总有一天,我们所坚持的一切会把过来拥抱我们。 勇哥也要学《论语》457——子曰:“知(zhì)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释意】孔子说:“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却不能保住它,就算是勉强得到了,早晚也会失去;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能够保住它,不用庄重的态度来管理百姓,老百姓就不会心存敬畏。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能用庄严的态度管理百姓,假如不合理合法地动员老百姓,也是不够好的。” 【感悟】要想把人做好,要想把事做好,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知及之”、“仁守之”、“庄莅之”还不够,还要“礼动之”,也就是说要合情合理,要有礼貌、有法度、有规矩。做到了这四点,做人、做事,才可能“言寡尤,行寡悔”(2.18),臻于完美。 勇哥也要学《论语》458——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释意】孔子说:“老百姓需要仁德的迫切要远胜于需要水火。(老百姓一提到仁义之事,就比遇到水火都害怕。<南怀瑾>)我看见过许多靠近水火而丧命的人,却从来没看见过因践行仁德而死的人。”(我感觉,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更能与后边一句相吻合。) 【感悟】叫人做坏事很容易,叫人做好事反而思前想后,怕得要命,人们为什么会害怕呢?其实,好人难做,做一两次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人难。做好人难,有人会说你沽名钓誉,有人会说你别有用心,哪怕你做了一辈子好事,临死前一件事做不好就会前功尽弃,晚洁不保。而做坏人就不同啦,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坏人横行霸道,吃得好,喝得好,如果临死前良心发现,有所悔改,又会被称为放下屠刀的“佛”。孔子竭其一生奔走呼吁“仁”政,正说明当时的社会缺乏“仁”,对人们不肯行“仁义”之事感慨良多。 勇哥也要学《论语》459——子曰:“君子贞而不谅。”15.37 【释意】1、孔子说:“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杨伯峻) 2、孔子说:“君子只固守正道,不拘执小信。”(钱穆) 3、孔子说:“一个君子,要真正地诚敬而不能马马虎虎,违反了正义。”(南怀瑾) 【感悟】相比之下,我感觉钱穆先生的释意比较符合我自己的理解。讲诚信没有什么错,但事有轻重缓急,在大是大非面前,恐怕就不能再拘泥于“小诚小信”,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不能死守教条,应该懂得变通。 【附注】谅:小诚小信,不论是非而固执地践行自己的承诺。《论语》三次用“谅”字,一处是正面义,《季氏篇》“友谅”;两处是负面义,《宪问篇》“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卫灵公篇》“君子贞而不谅”。 勇哥也要学《论语》460——子曰:“有教无类。”15.39 【释意】孔子说:“不管什么人我都愿意教育他,没有(贫富、地域等方面的)区别。” 【感悟】其实,“有教无类”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孔子曾经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7.7)与这一则遥相呼应,阐述了孔子的教育原则。不管什么样的人来求学,他都不会拒绝,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自行”。也就是说学生自己愿意求学问,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才会去教育他。否则,也是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
|